APP下载

中国船模产业的机遇

2017-08-08中国船史研究会副会长袁晓春

中国船检 2017年7期
关键词:古船船模造船

中国船史研究会副会长 袁晓春

中国船模产业的机遇

中国船史研究会副会长 袁晓春

中国是世界造船与航海古国,中国船模至少出现于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时期,历经历史大潮的沉浮,中国船模与造船业相伴而生,或日趋衰落或走向发展。今天中国已是世界造船总量第一位的国家,而船模的发展还难尽人意。中国船模业在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背景下,将面临怎样的发展机遇?船模业今后发展趋势如何?

中国船模产业现状

船模是根据真实船舶的形状、结构、颜色等严格按比例缩小制作而成的船舶模型。历史上,船模或用于殉葬,或供于海神庙等庙宇,或用于造船工程或者采购船舶的小样。当代船模或走进博物馆等公共场馆,或进入企事业单位展陈,或用于私人收藏欣赏,当然传统的海神庙仍然是船模供奉的场所。

船模在当代社会还用于海神庙等庙宇供奉,在山东省长岛县庙岛显应宫(天后宫),以前供奉200余艘船模,当地有一个古老的海岛习俗,即新建海船下水前,须将船模供奉于海神天后宫里,作为实船的替身,以祈求海神娘娘的保佑,船上人员与亲友按时到海神庙祭祀,这一习俗沿袭至今。

目前,国家级海事博物馆建设方兴未艾,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中国港口博物馆、国家海洋博物馆陆续建成开放,各地海事博物馆也在积极筹建中,船模收藏展示多以各地的博物馆为主要力量,船模制作者较集中在沿海省市,且多出身于涉海行业,如造船、捕渔、航运、海军等,间以其他行业,他们普遍热爱船模与航海文化事业,积极热情地投身于行业中。但是,船模业也存在船模制作者年龄偏大,后继乏人,文字、图纸等资料较少出版传世,组织活动少等弊端。下面试做探析。

迄今船模主要被各海事博物馆收藏,收藏船模较成规模的博物馆有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蓬莱古船博物馆、嘉兴船文化博物馆等。

2007年12月21日,由舟山日报社等单位主办“舟山海峡轮渡杯”首届舟山船模大赛在舟山定海举办,这是国内大规模的船模征集大赛,大赛共征集各种船模150艘。全国各地30位船模制作者提供参赛仿古船模50艘。《首届舟山中国船模大赛图集》共刊有图片142张,文字4万字,由海洋出版社正式出版。引人注意的是大赛将参赛船模划分为“仿古型”与“工艺观赏型”二类。大赛评出仿古型获奖船模13艘,分别是一等奖:岑国和等制作的“二千料六桅郑和宝船”、韦文禧制作的“郑和大号宝船” ;二等奖:杨育锥制作的“福建古帆船”、俞其昌制作的“哥德堡号”、钱兴国制作的“沙船”;三等奖:钱兴国制作的“瓦萨”号、陈国士制作的“春日丸古帆船”、陈祥荣制作的“大排”、但崇岭制作的“清朝内河客货船”和柳启海、杨耀国制作的“金顺利号鸟船”、陈国士制作的“绿眉毛仿古木帆船”、蒋佐金制作的“温台大钓船”、 岑国和等制作的“绿眉毛·朱家尖号木帆船”。获奖船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本世纪初期中国仿古船模制作技术水平。令人遗憾的是,获奖者中像韦文禧等船模制作者已去世,富有经验的老一辈船模制作者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其船模制作技艺也将随之消失。

我国船模制作者分布较集中省市是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其次是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湖南省、辽宁省等。船模制作者中相当一部分是涉海人员,或是捕渔、造船、航运,或是海军出身。此外,还有的出身木匠、有的精通木工手艺,将兴趣爱好转向船模后埋头钻研,孜孜以求。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心灵手巧,颇具艺术天赋,且多是对船模与海洋文化富有热情和追求的成年男性。在船模制作者中,出现引人关注的文化现象,如尤飞君、尤泽峰父子笃爱中华船舶文化,父子相继走遍世界各国海事博物馆,以一己之力成立“宁波宝德中国古船研究所”,每年举办“行舟致远国际学术会议”。再如廖军令从船模制作起家,在福州市三坊七巷建成“福船文化馆”,每年向百万游客宣传弘扬福船文化。各地的船模制作者多具传奇,难以准确全面记述,试将船模制作者队伍略作简介,以传后世。

▶ 尤飞君(1963~),浙江省宁海县大佳何镇人,1998年开始制作各种古船模型,船模被宁波、淮北、嘉兴、威海、武汉等地博物馆收藏并展出。尤飞君是国内制作收藏仿古船模与相关藏品最多的个人,现有130多艘仿古船模,相关藏品4000多件。制造浙江省江山市长22米、宽4.8米的红木仿古游船仍在使用。2008年,他编写的《中国古船图鉴》一书由宁波出版社出版。主要以图片的形式介绍古代中国各个时期的古船形制,从余姚河姆渡的独木舟,到春秋战船大翼,东汉时期的楼船,隋代的五牙舰,直到近代的杭州湾商船、盐船等。2008年,成立“宁波宝德中国古船研究所”,尤飞君任所长,成为中国第一家民办中国古船研究所,先后主办10届“行舟致远”国际航海论坛,他主编出版《行舟致远扬帆海上丝绸之路》等论文集,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日益扩大。

▶ 岑国和(1956~),浙江省舟山市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普陀传统木船制造技艺传承人。岑国和出生于普陀造船世家,他中学毕业后跟随父亲投身木船制造行业,熟练掌握祖上传下有四十七道工序之多的整套造船工艺,成为岑氏木船作坊的第四代掌门人。为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制作“仿明福船”、西安市广场仿隋 “遣隋使”号等。制作的中华古船船模,被中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多个国家的博物馆收藏。岑国和向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捐赠了一批制造传统木船用的工具。岑氏制作的“郑和二千料海船”船模也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岑国和先后制造仿宋木帆船“绿眉毛”号、仿唐“鉴真”号、“不肯去观音”号、“花屁股开角船”以及参与奥运火炬北京通河段接力使用的仿清皇家古游船“安福舻”等,他主持建造的中华古帆船研究制作中心即将落成。

▶ 刘登传(1976~),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漳湾镇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水密舱海船制造技术传承人(传承人还有刘细秀),善于制作各种福船船模。漳湾镇刘氏家族沿袭造船500多年,他主持建造亚洲第一木帆船——宁德福船,船长45米,宽12.5米,载重650吨。制作10余种福船船模,在福船水密舱技术研究会(漳湾天后宫)展示。

▶ 杨雪峰(1972~),浙江省温岭市石浦镇人,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27.8米宋朝福船建造者。杨雪峰十六岁跟随父亲学习造船技艺,2001年创建“杨氏船坊”,制作海船模型。代表作汴河客船被中国港口博物馆收藏,10多种船模作品被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收藏。其他古船模型被澳门海事博物馆、意大利阿高斯蒂尼艺术馆、浙江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单位收藏。1904年,清朝参加美国路易斯世博会,制作125艘做工精美的中国船模参展。1905年,这批船模又被运往比利时参加列日世界博览会,从此便留在了比利时安特卫普海事博物馆。杨雪峰专门赴比利时将125艘船模资料全部收集回来,成为掌握比利时125艘清朝船模资料的国内第一人。

▶ 张兴华(1964~),辽宁省大洼县二界沟镇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木船建造传承人,盘锦远航渔船修造厂厂长,二界沟木船制作全部工序“掌作”师傅。1987年独立建造第一艘木船。2016年10月4日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栏目以“张兴华:22道工序道道入微,手工打制渔船滴水不漏”专门介绍。

▶ 刘延安(1953~),山东省长岛县砣矶岛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长岛木帆船制作技艺传承人。2003年,他排造第一艘长岛“大瓜篓”(“渔家乐1号”)长21.8米。2006年,又排造了第二艘“大瓜篓”(“渔家乐9号”)长15.8米,供游客出海观光,这是北方海域仅有的两艘仿古木帆旅游船。刘延安制作长80厘米的长岛“大瓜篓”船模被台湾成功大学历史系收藏,长1米的“大瓜篓”船模,被澳门海事博物馆收藏,多艘船模被威海市博物馆展示。

▶ 韦文禧(1935~2015),江苏省常熟市古船建造工艺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16岁随父亲出海捕鱼、修造船。1996年制造16.5米沙船出口美国,后制造17米长画舫供尚湖风景区旅游,仿制多艘古船,展售国内有关单位。制作古船模型40余艘,其中古船模型明朝“快船”等陈列于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韦文禧古船展览馆(江苏省常熟市尚湖)建筑面积390平方米,2010年4月正式开放。该馆展示古船船模21艘,古船船具桨、橹、桅杆、帆、铁锚以及古船建造工具等。

▶ 吴添才(1963~),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演武社区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山海船钉造技术传承人。他出生于钉船世家,是第四代造船人,13岁即跟随父亲学艺,从斧、凿、锯、钻、锛等基本功开始,先后制作牵风船、大翘船、钓艚船、福船、北船、册封舟、赶缯船等十多种船模,作品曾被厦门郑成功纪念馆、德化陶瓷博物馆、漳州市博物馆等收藏。他创办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东山海船钉造技术传承中心。

▶ 孔炳煌(1959~),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人,出身造船世家,祖父在大澳开船寮(船厂)造船。父亲孔定茂是东山水产造船厂造船名师,他11岁进船厂随父亲学徒。2005年后制作赶缯福、牵风船、丹阳福、钓艚、金华兴号等18艘海船模型。2015年,为台湾海洋大学复原丹阳船“自由中国号”。2016年,孔炳煌应邀按沉船测绘图纸复制出韩国“新安沉船”的福船船模。

▶ 徐海林(1956~),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太平街道金城社区沈桥村人。祖父、父亲世代造船,其早年造船,1998年起制作船模80余艘,在金城社区文化中心设立“徐海林船模艺术陈列馆”,陈列春秋战船、新安古船、鉴真船、蚬山船、苏州杂货船、喜庆塘船、摆渡船、乌篷船等船模。2007年,徐海林制作的郑和宝船及苏州船等4件作品获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 陈祥荣(1954~),浙江省温岭县石塘新进村(石苍岙)人,十七岁学造船。1997年建立陈氏木船作坊,先后制作50多种类型几百艘船模,其中有明、清、民国时期大钓船、网对船、小钓船、单背小钓船、双背小钓船等。2008年1月,陈祥荣率工匠为2008奥运圣火传递在通州建造“安福舻”、艚舫等3艘仿古船,为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制作宋代海船青头攒、清代福建大排船、小钓船等船模以及明清时期各地渔民生产生活用品、造船工具等。近与安徽黄山太平湖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合作,建设“黄山太平湖船模展览馆”。

▶ 黄乌锥(1945~),福建省泉州市鲟埔渔村人,泉州市国营造船厂原厂长,国家南海博物馆宋朝福船建造者。出生于造船世家,其祖辈四代造船,在民国时期经营船寮(即造船厂)造船。黄乌锥十几岁开始师承祖父辈从事捕捞、海上运输大型木质福船的修造,二十岁被选入泉州市国营造船厂当师傅,教授学徒造船技术。黄乌锥深得祖传修造木质海船技术精髓,掌握一整套濒临失传的木质福船传统造船技法、工艺,例如多层船板建造技术、古代水密隔舱技术等。七十年代中期曾在泉州造船厂参与泉州后渚港发掘宋代沉船线型绘制、复原古船模等工作。黄乌锥先后建造长约35米~38米、型宽约8米的大型木质海船。他制作福船船模10多种,有的被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收藏。

▶ 张玉琪(1955~)上海市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船模传承人,获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船模型工艺”奖牌,上海市有关部门在陆家嘴金融城文化中心308室设立“张玉琪船模工作室”,代表作“上海沙船”、“汴河客船”等入展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等国家博物馆。

▶ 廖军令(1973~),江西高安市人,早年参加海军,富有海洋文化情结。在福州市著名古街三坊七巷建设“福船文化馆”,面积2660平方米,展示福船模型87艘,代表性船模有福州运木船、丹阳船、福州锚缆船、厦门钓艚等。成立宁波远帆舰船文化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现代舰船模型。

▶ 陈守成(1922~2013)上海交通大学退休工程师、第二届国际海模协会金锚奖获奖者。他制作的汴河客船模型,1983年在比利时列日市第二届国际海模协会展出,获得金牌并受颁特别高分金锚奖。2000年4月应美国船模协会西部联合会邀请,在加州长堤“玛丽皇后号”举行的年会上展出。汴河客船模型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蓬莱古船博物馆等收藏。他主要制作宋朝汴河客船这种单一船型,前后制作了十几只汴河客船模型。1996年,宋朝汴河船模型售价6万元,为国内船模界售价最高的船模之一。正式出版《北宋汴河船》一书。

▶ 杨育锥(1950~),福建省厦门市厦港街道鸿山社区人,出生于造船世家,从小跟随父辈与各类船只打交道。入役海军十年,担任军舰技术员。退休后偶然接触船模,从此便一发不可收。制作船模15年间,杨育锥先后手工制作30余艘“福船”等船模,其中包括“花屁股”在内的3艘船模被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收藏。

▶ 徐滨杰(1934~),上海市虹口区新市南路人。1998年徐滨杰创办全国第一家船模馆——徐滨杰船模馆,展示船模200余艘。其中制作获得世界银奖的“双背钓鱼船”、在人民大会堂陈列的“五帆沙船”、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郑成功战船”等。

▶ 陈延杭(1930~2011),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马巷人。1981年到集美航海专科学校工作,曾任教务处副主任和集美航海学院科技开发生产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等职。1994年任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中国古船模型研制中心主任。在古船方面研究《郑和宝船复原研究》(合作)获1989年福建省社科三等奖;主撰《中国船谱》获1991年中国航海学会荣誉奖。其制作的郑和宝船及其船队等多种中国古船模型曾被选定参加1986年温哥华世博会、热那亚世界博览会、新加坡民俗展、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1999年台湾“郑和下西洋”特展等。2005年6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决定将其制作的长315厘米的郑和一号宝船永久收藏。

▶ 纪清,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洪塘新厝后里人。从事船模制作20多年,与其舅舅一起制作的郑和宝船、郑成功军船、泉州宋船、同安梭船、舫船、子母舟等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等馆收藏,作品出口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博物馆。

▶ 李世荣(1956~),上海市长宁区人。自幼喜爱模型,1986年与上海航模队队员交流往来,切磋航模技艺。1990年起先后制作船模200余艘,搜集中外古船照片数百张,为国内搜集中外古船照片最多的船模制作者之一。船模代表作沙船、丹阳船、绿眉毛船、太湖七扇子等,并制作大量西洋帆船模型。2000年为上海历史博物馆制作鸦片战争英国Cornwallis战舰模型,维修该馆5艘木船模。

▶ 吕逸民(1963~),上海市人,2000年开始制作船模,代表作瑞典古帆船哥德堡3号、英国帆船水晶号、哥伦布船队桑塔玛利亚号、平塔号、尼娜号等入藏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作品以西洋帆船船模为主。

▶ 杨生美(1962~),上海市徐汇区人。为上海中苏友好大厦制作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展郑和宝船船头模型等,制作的菲德列威廉号、华沙号、五月花号、星盘号、皇家索莱尔号等40多艘船模被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收藏,长安号船模被鄂州博物馆收藏。成立上海扬舸模型有限公司。

▶ 黄福兴(1932~),浙江省玉环县坎门街道人,玉环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玉环船模”传承人。先后制作绿眉毛、南湖红船等船模50余艘,在坎门街道文化站创办“玉环县黄福兴船文化展览馆”。其制作的10余艘船模被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与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

另外,蒋佐金、钱兴国、陈高海、王阿龙、汪锋、吴培、陈祥来、王芳德、郭朝阳、翁海、洪伟雄、庄恭礼、黄唐安、林天恩、陈芳财等人在船模领域颇多建树,被业界广泛认可。

纵观当前我国船模制作界,现实状况令人堪忧,船模制作者多年龄偏大,且后继乏人。随着各地木船造船厂或转行,或关闭,从造船行业转向船模制作领域人员逐步断绝。绝大部分手工船模制作者船模销售不佳,经济效益差,直接影响船模制作者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个别船模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外,可以预见个体仿真船模的制作将逐渐下行。

中国船模发展趋势

目前,由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成立专门机构——中国船模研制中心,开始确定船模研究课题,举办相关学术活动,而民间的“航海与造船群”、“世海船模论坛”等日趋活跃。中国海模队力量不可小觑,上海队、天津队、广东队、浙江队、四川队、湖北队、山东队、厦门队等多人多次拿过海模世界冠军,例如向阳红10号、沪救捞3号、滨海512、勘察1号、邮电1号、胜利1号等获得海模世界冠军。在国际C4、C5比赛中,中国海模队获得多次世界冠军。在“一带一路”国家倡议背景下,近年福建建造了45米宁德福船、浙江建造31米舟山开角船等,船模制作又显示勃勃生机。

2014年12月,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成立中国船模研制中心,编制8人,主管叶冲。该中心组织专业人员开展中国古船工匠与造船工艺课题研究,走访了江苏、福建、广东、广西、山东等沿海各省,寻访各地造船工匠数十人,调查记录濒临失传木船造船工艺,该项目为国内博物馆开展全国性古船工匠与工艺研究的首次尝试。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中国船模研制中心于2015年6月5日~8日在上海召开“资料、船模与博物馆”学术研讨会,经过全国遴选,来自湖北武汉、上海、福建、广东、浙江、山东、安徽以及台湾、日本的船模界人士20余名参会。因是国内第一次有关船模的专题学术研讨会,来自福建省泉州市的黄乌锥师傅介绍泉州宋朝沉船3层外板建造技术,是泉州宋朝沉船发掘40年来研究宋朝古船3层外板造船工艺的首次发声,是对失传多年福船3层外板造船技术的挖掘。各地船模工匠与人士呈献出多年积累的研究成果,又通过学术会议首次汇聚、交流与研探,学术成果喜人。此次学术会议思路前瞻,学术成果来之不易,因而应重视这批学术成果的出版与保存。

鉴于国内船模制作尚未出台统一的标准规范,船模制作者无规可循,要么是缩比制作,要么是仿真制作,更有的是随心所欲的创制船模。2016年11月,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中国船模研制中心着手编制出团体船模制作标准,在征求行业内意见后,经过上海市有关部门批准颁布,团体船模制作标准的推出填补国内空白,满足了行业需要。

目前,国内一些木质造船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造船厂从业者、船模制作者、船舶检验机构人员、大学、研究所、博物馆、出版社等对航海、船模、造船感兴趣的专业与非专业爱好人士,正通过各种科技手段和媒介自发形成了一个集群,互相交流行业发展动态,对船模行业发展已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推动力。

船模产业化需突破瓶颈制约

船模作为传播中国海洋和航海文化的载体,目前正成为一个待开采和挖掘的产业,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喜爱。但是要想实现真正的产业化,还需突破一些瓶颈制约。

1、探讨海事博物馆仿古船、仿古船模制作

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计划制作27.8米仿宋元福船,设计船壳板为鱼鳞式搭接2层外板,是国内复原宋元福船的第一次可贵探索。目前,国内发现宋元鱼鳞式搭接外板的福船,泉州宋船海船、南海一号宋朝沉船是3层外板,西沙群岛华光礁一号宋朝沉船是6层外板,而菏泽元朝沉船、韩国新安元朝沉船是1层外板,因此,仿古船及船模的制作应从实船案例为依据,在业内研讨达成共识后,再进行复原制作,才能避免差错。

2、开展中国古代船模实物、外国史料的专题研究

船模界需有相关机构、专家关注中外船模实物史料的专题性研究、探讨,以填补船模研究的空白。例如汉朝船模的立项研究,在广东、湖北、湖南等省出土10余艘汉朝陶、木船模,为国际罕见年代久远的船模文物。然而多年来未见行业人士进行系统研究后的专著或论文发表。虽然广东东汉陶船模收藏在国家博物馆,但各地博物馆的该船模复制品尾舵出现不同形状,即是缺乏权威的汉朝船模文物研究成果而导致,一方面汉朝船模文物静静地保存在各地博物馆,另一方面各地复制品出现多种面孔,甚至在越南等海外博物馆出现,却未见权威系统性成果发布。再如日本江户时期的唐船图,是由日本画师精心绘制明、清时期中国赴日贸易商船,唐船图总数不少于数十幅,分别保存于平户市、长崎市、神户市的博物馆和私人手中,国际学术界均知其价值珍贵,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教授曾邀请日本大庭修教授进行研究,但是直到今天未能窥其全貌,尚未看到唐船图的全集出版,中国学者均是引用二手资料来研究。对于存于日本的唐船图,未能见到中国学者的实地考察研究成果,至今看来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3、推动船模研制可持续发展

因从事船史研究30多年,发掘过4艘中韩古船,建成登州古船博物馆、蓬莱古船博物馆,参与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国家海洋博物馆等国家级博物馆建设、研讨,故我不揣浅陋试对中国船模的发展做些建议,力求对中国船模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裨益。

(1)举办中国船模大赛

迄今,国内未举办全国性船模制作比赛。上海是国内船模制作者聚集较集中的城市,也是中国航海博物馆中国船模研制中心的所在城市。建议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由中国航海博物馆牵头,联合中国船史研究会等学术单位以及造船企事业单位,举办一次汇聚南北方船模制作者参加的全国船模大赛,以填补国内船模界尚未举办全国性大赛的空白。

(2)出版中国船模学术书籍

中国船模制作界缺少以文字、图纸等科学记录的传世资料。多是业内师傅口传心授,师徒相传,秘不示人。船模制作经验积累不易,小范围传承却易散轶,这也制约了船模制作的传承发展。是否以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资料、船模与博物馆”学术会议论文为主,选择其他有关船模制作与研究文章,加上近年来中国船模研制中心对南、北方古船调研报告、论文,来编辑正式出版中国第一部有关船模制作与研究的专业书籍,从而反映当代研究者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船模制作做出的努力与贡献。

(3)组织青少年船模活动,培养船模后继人才

目前,国内船模界人士年龄偏大,队伍老化现象日益加重,后继人才十分缺乏。中国船模事业的存续发展,关键在于年轻人才的培养、跟进,在于新生力量的后继补充。建议与教育、海洋等多部门进行合作,每年定期组织举办青少年船模活动,定向培养青少年船模人才,需着眼于长远发展,加紧青少年船模队伍的建设。

总之,历史上中国曾是举世公认的世界造船与航海强国,主导睦邻友好、互利邦交的中国海洋模式泽被后世。遗憾的是明清统治者采取海禁政策,世界海洋强国的优势逐渐不再,拱手转给他人,造成近代以来遭受来自海上的外来侵略和蚕食,历史的深刻教训不能不让人深思。

目前中国正在实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倡议,中华民族又一次将关注的目光转向海洋。随着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中国港口博物馆、国家海洋博物馆的建成开放,以及国家南海文化博物馆、广州海事博物馆等重要海事博物馆的筹建,中国正在向世界海事博物馆强国之路迈进。国家实行海洋强国战略与海事博物馆的建设,为船模界带来多年不遇的机遇。13.7亿人对海洋文化的关注与喜爱,为青少年人才的培养与船模产品的销售打开了广阔的市场。中华民族建设世界海洋强国的机遇期又一次来临,船模与海洋工作者的前途光明,但是任重而道远。

中国丹麦海事海工集团(DMOG)2017年度大会在阿法拉伐中国总部成功举行

中国丹麦海事海工集团(DMOG)由近50家丹麦先进的船舶设备供应商组成, 所有会员公司都是高度专业化的丹麦船舶设备供应商或设计咨询公司,活跃于中国市场。近日,作为DMOG的会员企业,阿法拉伐中国承办了2017年中国丹麦海事海工集团年度大会。本次大会在阿法拉伐中国总部举行,吸引了20多家会员企业的40位代表。来自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挪威船级社以及SHIPPARTS网站的专家分享了各自对最新市场动态方面的观点和洞察。阿法拉伐东北亚区总裁,邓步恩先生,作为承办方的代表与大家分享了阿法拉伐在海洋技术领域耕耘百年的历史,以及几个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 1917年,我们为美国海军安装了首个船用分油机,1919年研发设计了首个船用锅炉,1966年首个货油泵系统交付使用。至今,阿法拉伐全球分离技术中心总部依然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货油泵技术中心在挪威卑尔根,全球最先进的船用技术测试与培训中心以及锅炉技术中心设立在丹麦奥尔堡,阿法拉伐公司在十五年前就加入了DMOG组织。

猜你喜欢

古船船模造船
沉睡的船
古船和木墩
古船和木墩
重构白板舟:3D建模在疍民古船复原中的应用(英文)
1~2月中日韩造船三大指标实现情况
SPP造船洽商10艘MR型成品油轮建造合同
不惧的船
丁丁历险
小浦东 大制作
2014年我国船舶用钢需求约13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