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语境为核心的英语对话教学

2017-08-07刘虹

新课程·中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对话口语语境

刘虹

摘 要:对话是人们用于交流思想的最常见口头交际形式,现行英语教科书为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提供了极好的教材及形式。重视对话教学,改革对话教学,重视以语境为核心的英语会话教学势在必行。

关键词:语境;对话;交流;口语;教学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而交谈的基础是口头表达,互相表达又是人们用于交流思想的最常见的口头交际形式,现版英语书上的对话为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提供了极好的教材及形式。然而现状却总不尽如人意,大多数的学生缺乏自信,不敢开口,不能学以致用,因此,我们迫切需要重视对话教学,不要只以学生会读会背诵为评价标准,应持续重视以语境为核心的英语会话教学。

下面是本人结合这几年来的培训学习与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在PEP版小学英语六年级对话课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以改变单一的对话教学模式,提高对话教学效率。

一、听读领先,说写跟上

朗读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手段,其首要的作用是能够让学生持续学习英语,产生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动力和能力。因此,我们充分利用教学光碟、手机APP或是视听课件,让学生边听边读,尽量模仿其中的语音语调,伴以手势、动作、表情等再现生活中的交际场景,从整体上了解对话内容,把“枯燥”的书本知识导入到“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大大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二、先学后教,课上让学生布置、创设情境

成立四人学习小组,每组一名英语学得较好的学生做小组长,课前组织好组员,分配、开展任务,读好单词,预习对话,准备课上需要的道具来布置情景。课堂上,学生通过看图片、看录像或动画,各小组相互讨论,加深对对话课文的理解,并且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老师只是作必要的讲解、补充和归纳。通过长期的坚持与锻炼,许多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預习习惯,形成了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对于后进生,这是一种鼓励和帮助。

如我们在学六年级上册U 4 B Lets talk之前,我先布置学生预习,小组合作查找不理解的单词或句子的意思,小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每个人都有事。上课时,有的小组为了布置真实的语境,把家里的Ipad也带来作为教具了,因为对话中有一人是正在写E-mail的。学生在教的过程中,有的负责带读对话,有的负责板书解释重难点词句,有的负责场景的布置与变换。同学们学的效果还不错。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优化对话课教学

在设置对话语境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片、文字、动画等多功能于一体,具有图像直观、色彩鲜艳、音响逼真、动静结合、形象生动的特点和优势。对话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同一单位时间内成倍加大信息输入量,提高教学质量。

四、师生共同创设对话语境,进行对话表演

对话角色表演是对话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独立、自信参与活动的安全合作场所,使认识和情意活动交织融合在一起。通过表演对话,把书本知识重新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模拟真实的交际情景,更加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英语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英语课堂。对于学习困难大的学生,让他们就对话中一至两个问题进行问答,鼓励他们尽力说一些,保证他们都能参与。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我们要求他们尽量模仿录音或视听软件中的语音、语调,用流畅、自然的语言,略加一点动作,再配上一些小道具,比较生动形象地再现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场景。

五、用关键词改写、整合对话课文

有些对话语境的创设倾注了老师、学生很艰苦的劳动与付出,所以我常常再加以利用,会让学生将对话以短文的形式表达出来。表述时,学生必须用上情景中的道具、图片等等。这样做不仅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对话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写作的能力。

如六年级上册U 5 B Lets talk,我提供了以下关键词让学生叙述:fisherman,works,sea,lots of fish,boat,bike,healthy,works hard.

这样改写后就变成了一篇小短文,意思是与原文一样的。在这篇小短文中,不仅包括了时态、人称的转换练习,还从不同角度练习如何用英文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练习不但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对话和熟悉对话,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总之,我们要真正重视对话教学,通过精心设计活动,创设不同的语境,提高对话课文教学效率,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对话口语语境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口语对对碰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BUM-A-RIDE GUIDE 自助游必备搭车口语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