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学生应用题的解题能力

2017-08-07王建生

新课程·中旬 2017年6期

王建生

摘 要:应用题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知识的重要内容,无论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数学课程,都渗透应用题知识。只不过难易程度不同,表现形式不同。从历次数学知识检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关键词:明题意;知类型;明思路;知解法

从历次数学知识检测中,都发现相当数量的学生应用题有失分现象,而且部分学生失分率达到100%,一分不得。究其原因,从失分情况分析,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粗心,把数字条件看错,导致计算结果出错;这种情况又分两种,第一种是单方面把数字写错,如把27写成17;第二种是把数字分析错了,如应用题,扎西小朋友今年7岁,爸爸今年39岁,明年爸爸的年龄是扎西的多少倍?(摘自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配套练习单元检测练习题)好多小朋友不加分析,就列出算式39÷7,结果错了。正确列出算式应该是40÷8,因为学生被表面现象迷糊了,没有从文字的变化发现数字的变化,文字:今年→明年,数字7→8(7+1),39→40(39+1)。

二是不懂算理,不理解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列式错误,导致计算错误。出现这种情况,多是学生没有掌握应用题的解题特征,没有真正理解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即“和、差、积、商”的算理。比如,计算20与30的和是多少?如果学生理解了其中的“和”,即“+”的意思,学生很快便列出算式20+30=50,是不会出错的。

三是学生对缺项应用题(即补充条件或问题类型)没有掌握。这类应用题要求学生先根据已知条件或问题,补充条件或问题,再列式解答。学生往往不会补充条件或问题。比如,小红和小明摘苹果,小红摘了20个苹果,小明摘了30个,小红和小明一共摘了多少个?在这道题里,缺项是少了一个条件,即小明摘了多少个苹果不知道,只要把小明摘的苹果数补上,就可以算出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而在这道题里,小红和小明摘苹果,小红摘了20个苹果,小明摘了30个,小红和小明一共摘了多少个?(或小红比小明少摘了几个,或小明比小红多摘了几个),缺项是少了问题部分。

问题补充,要根据条件而定,这道题就可以补充3个问题,列出的算式就可能出现两种情况:20+30=50(小红和小明一共摘了多少个);

30-20=10(或小红比小明少摘了几个,或小明比小红多摘了几个)

四是特殊应用题(或典型应用题),学生没有掌握解法。这类应用题都有它固定的解题方法,或者说已经公式固有化了,只要辨别是哪种类型,按部就班,把数字加进公式就可以计算了。

以上四种问题类型,是应用题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而且这种难点或重点,从低年级数学教学就要重视,并加以训练,渗透到数学教学的各个阶段。如何提高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就成了摆在数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多年的数学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借以共勉。

1.明题意,知类型

众所周知,应用题都是由有意义的文字和数字组成。首先,应该让学生通过读题了解题意,即:知道是哪类应用题,要对应用题进行归类。因为每一类应用题都有自己的解法。学生如果掌握了这类问题的解法,解题也就不成问题了。

2.明条件和问题,理清关系

要了解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一道应用题一般都有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个别也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条件和两个问题)。条件和问题,是应用题的两个组成部分,互相关联,缺一不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3.明思路,知解法

教给学生解题的思路,即:从哪里入手,找好解决问题的道。一般有两种方法:综合法和分析法。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入手,逐步推进,直至推出问题。分析法是从问题入手,向前推进(进行逆推法)解决问题。

最后一步,是最关键的一步,即寻找并判断数量关系。这是解决问题的推算过程,也是应用题教学的难点之处。许多学生就是因为找错了数量关系而无法进行计算,得不到问题的解决,影响了解题的质量。

如何寻找并判断数量关系?首先通过举例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数量关系,即数量关系就是数字与数字(也就是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具体表现为“+”“-”“×”“÷”四种关系。学生如能寻找出哪两个数字之间有关系,并判断是什么关系,问题也就随之迎刃而解。

总之,应用题教学仅凭经验、文字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要引入现代教育技术,首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打开解题思路的想象环境,让学生身历其境,同时还要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进行数学教学,体现数学的工具性。在此基础上勤于总结,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从而解决了问题,提高了能力。

参考文献:

[1]蒋滟君.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方法探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11).

[2]瞿娟.專业导向下数学教学改革三大措施[J].文理导航(下旬),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