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打赢脱贫攻坚仗
2017-08-07潘登岭
潘登岭
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打赢脱贫攻坚仗
潘登岭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脱贫攻坚既是头等大事,又是第一民生工程,更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解决好战斗队伍中的纪律问题、作风问题、腐败问题,充分发挥好党的“关键”作用,是打赢这场“输不起”的战争的根本保障。
一、坚持“严”字当头,扶真贫,真扶贫
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在严,要害在治,基础在全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脱贫攻坚形势和更好实施精准扶贫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开展督查巡查,对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的,要严肃问责。我国是14亿人口的大国,至今还有4000多万贫困人口,今年还要减少1000万人以上,唯有“严”,才能扶真贫;我们党是8000多万人的大党,“四风”问题依然顽固易反弹,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唯有“严”,才能真扶贫。
(一)以“严”促精准,打牢精准扶贫基础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从以往扶贫工作检查通报的情况看,底数不清、情况不明者有之,对象识别不精准、建档立卡不规范者有之,帮扶责任人缺位、帮扶措施错位者亦有之,甚至于出现基层干部对政策文件精神吃不准、对“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搞不清、将七八十岁老太太通过解决环卫就业脱贫等等情况。诸如此类问题,突显了坚持“严”的标准对于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必须以严格的检查督查、通报问责“倒逼”贫困对象和扶贫措施精准性的提高。
今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时候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在这方面各地探索创新了许多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如“四看法”“五个一批”“六个精准”“七个到村到户”等等,但最关键的还是要“严”。帮扶的全过程要严,严格按照标准和程序确定对象、选定措施、制定计划、落实行动、评估效果。要开展严格的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对查出的不实不准问题,要限时责令整改、通报批评直至严肃问责,层层传导压力、增强动力、压实责任、解决问题,确保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二)以“严”抓党建,打造“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党的建设是党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之一。按照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和省领导包县、市领导包乡、县领导包村、乡(镇)领导包户、党员干部包人的“五主五包”的原则,党员干部队伍是扶贫工作的中坚力量。脱贫致富,是一场持久战,不仅要有铁打的阵地,更要有长期坚守阵地的团队。必须坚持以“严”抓党建,打造一支政治过硬、纪律严明、人民满意的“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首先是严明政治规矩。脱贫攻坚是首要政治责任,这是扶贫工作重要的政治规矩。自去年我省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各地相继出台了“党政同责”“双组长制”的相关文件,体现了各级党政机关对脱贫攻坚的高度重视。党员干部要自觉树立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的使命感和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责任感,以决战决胜的勇气和钉钉子的精神,积极投身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去。其次是严守政治纪律。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打造“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加强纪律性,既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保障措施,确保驻村队员“真蹲实驻”,防止“检查组走后工作队员也跟着走”的问题,又要稳定帮扶队伍,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扶贫工作队”。第三是要让人民满意。扶贫开发是群众工作的一部分,既要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切的现实问题,也要重视情感支持,给予贫困群众更多的人文关怀。有些干部总是抱怨群众听不懂、讲不通、记不住,其实这是工作做得还不到位的表现。脱贫攻坚的出发点在于不忘初心,就要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志和决心,带着感情、充满激情地投身扶贫事业,做好群众工作,让广大农民群众不仅基本生活富足起来,也明白好日子是怎么来的,以幸福美满的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以“严”保质量,把握脱贫攻坚正确方向
整治“四风”问题一直是全面从严治党的焦点。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反对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习近平强调,要把握好脱贫攻坚正确方向。要防止层层加码,要量力而行、真实可靠、保证质量。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切实履行脱贫攻坚责任制,实行最严格的评估考核,严肃查处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确保脱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扶贫见真章、出实效,确保真扶贫,最关键的就是要严格执行贫困退出机制,用制度把好“脱贫关”。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已经明确贫困户脱贫的主要衡量标准:“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及“两不愁、三保障”(即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贵州省也制定印发了《贵州省贫困县退出实施方案》,并对重点县摘帽、贫困乡(镇)摘帽、贫困村退出做出具体细化标准。标准既已制定,重要的就是如何执行标准的问题。因此,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考核和评估机制。贫困户退出,应由村“两委”组织民主评议后提出,经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核实、拟退出贫困户认可,在村内公示无异议后,方能公告退出。为确保退出质量,有关部门应通过采取组织考核、委托第三方评估等多种方式进行监督检查。在这个过程中,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纪检监督机关也要严格执纪监督问责,对违规操作、弄虚作假的要深查深究,对违规摘“穷帽”的干部依法摘“官帽”。
二、坚持“实”字为本,扶产业,扶根本
扶产业就是扶根本。救济式扶贫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产业扶贫才能增强“造血功能”,才是最“实”、最“硬”、最管长远的扶贫举措,也是我省今年扶贫工作的重头戏。
很多贫困地区资源非常丰富,农民代代从事着或种植、或养殖、或二者兼而有之的农业,但经济发展上不去,陷入“富饶的贫困”的尴尬。农村之所以贫困,农民之所以贫穷,大多由有农业没产业、有产业没产业链、有产品没资金、有人力没技术、有品牌没名牌、有利益没机制的“六有六无”原因所致。扶产业就是要把“没”变“有”、把“有”转“优”,这也正是我们搞产业扶贫的要害和难点所在。
首先,产业发展是先决条件。近年来,贵州大力发展山地现代高效农业,各地结合自身优势特色、因地制宜发展了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项目,为产业扶贫打下了坚实基础。如镇宁自治县充分发挥气候、区位、历史民族文化等资源禀赋和已有的产业现状,坚持“市场化运作、商品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的要求,突出重点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积极开拓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大力发展精品水果、生态牧养、民族药材、茶叶种植等产业,打造了北盘江河谷万亩精品水果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区、高效农业生态牧养示范园区、大山镇中药材示范园区、茶叶产业示范园区和蜂糖李产业示范园区5个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目前入住园区各类经营主体91个,带动就业3.18万人,年产值达21.59亿元。与此同时,镇宁充分挖掘和开发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石头文化、生态旅游资源,打造了千年布依古寨高荡、农业合作社文化遗产马鞍山、红色军旅文化弄染、西南国际(生态)石材交易博览中心、自然溶洞风光与夜郎文化结合的国家4A级风景区夜郎洞,积极开展品牌营销和打造,加强农特产品质量认证,每年举办樱桃节、火龙果节、李子节、美食汇、国际半程马拉松的活动,打响了“镇宁火龙果”“镇宁蜂糖李”“镇宁樱桃”“江龙茶叶”等特色品牌,有效促进了“生态搭台、文化唱戏、农旅融合、带动扶贫”的良性发展格局。
其次,利益连接机制是关键。“产业扶贫不是造大富”,产业扶贫也不应让农民单纯获取劳务报酬,必须让企业和农户都成为受益者。政府要积极引导贫困户之间、贫困户与普通农户、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加强联合合作,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到一起,才能实现稳定增收、稳定脱贫。可喜的是,许多地方在这方面已探索创新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经验,如六盘水、安顺推广实施的“三变”改革和“三权”促“三变”改革,各地正在丰富的“农户+合作社+”模式等等。但是,对于许多贫困户来说,缺资金、少技术正是制约其自主发展的短板,而这些也是市场分配中重要的“利益分配权重”。因此,政府在引导构建扶贫利益连接机制时,除了引导贫困户将原有的资源、资产转化为“利益分配权”外,还要积极探索创新贫困户的“政策分配权”,完善产业扶贫配套政策,如通过金融扶贫贷款、财政资金配股到户、职业技能培训等增加贫困户的“利益分配权重”,进一步弥补贫困户在利益连接机制中的分配不足问题。
第三,扶贫与扶志、扶智要相结合。习近平指出,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扶贫不是发钱,脱贫不养懒汉”。“扶”只是创造外部条件,“脱”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动力。根本性的脱贫,必然是内因与外因作用的结果。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思想文化工作,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基层自治组织要坚决遏制“争当贫困户”现象,共同推动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把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要加强教育扶贫力度,加大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投入,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好贫困地区大学生、中高职学生各类资助补助和免费就读工程,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坚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
三、坚持“廉”字生威,看好钱,用活钱
扶贫腐败,是精准扶贫的大敌。加强扶贫领域党风廉政建设,严查扶贫领域腐败问题,直接关系到扶贫资金的安全与脱贫攻坚战的成效。
扶贫资金是困难群众的救命钱,是保障城乡贫困居民最低生活水平的一张“安全网”。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通报的案例看,扶贫领域的腐败往往是诸如虚报冒领、吃拿卡要、截留挪用、贪污挥霍的“微腐败”和“小官巨贪”等问题,由于扶贫资金涉及面广、资金量大、流程繁复、环节众多,导致了监管上的困难。但是,“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可谓“吸血”不多、其害如“虎”。
加强扶贫领域党风廉政建设,就是要为精准扶贫编织“廉政防护网”。党政机关和部门要认真履行好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细化各环节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强化对项目申报审批、资金拨付发放、项目实施验收重要环节的监督审计检查,紧紧看住和管好群众的“生存钱”“救命钱”,为扶贫资金装上“安全锁”和“防盗门”。纪检监察机关要对扶贫领域贪腐乱象进行釜底抽薪,就要在“精准监督”上下功夫,加大对扶贫领域贪腐行为的打击力度,坚决遏制腐败增量。要充分发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级这一重大改革机遇,对沉淀闲置资金及时收回调整使用,强化扶贫资金使用绩效考核,坚决杜绝资金“躺在账上睡大觉”,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遏制扶贫领域“软腐败”问题。
言必信,行必果。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两大重要战略,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们相信,在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强政治保证下,到2020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一定会实现!
(作者系中共镇宁县委副书记、镇宁县人民政府县长)
责任编辑:刘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