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城镇社区医务人员骨质疏松症认知调查
2017-08-07朱星华郭勇张智海
朱星华 郭勇* 张智海
1.北京市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 100076 2.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脊柱外科,北京 100025
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 其并发症脆性骨折可使患者致残, 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骨代谢紊乱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常年的骨质破坏速度大于新骨生成的速度,使骨质中矿物质含量的减少,骨质的微结构遭到了破坏,这种变化使骨骼的韧性减低,增加了发生脆性骨折的风险[2]。
为了解大兴区社区医务人员对骨质疏松症的认知程度,为后期培训、干预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受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委托,我院开展此次基线调查工作。
1 材料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选择北京市大兴区多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80名医务人员。
1.2 人员抽样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大兴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机构内所有的社区医务人员进行调查。
1.3 指标体系及问卷编制
以“骨质疏松症认知”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另外召开四组专家组座谈会,最终确定调查问卷。分为背景情况、骨质疏松症相关专业知识认知、相关知识学习培训等方面。其中:骨质疏松症相关专业知识认知共18个题目,单项选择题13个题目,多项选择题5个题目。
1.4 调查问卷发放
采用机构现场问卷调查法,访问员携带调查问卷,来到制定的机构,对机构内所有的社区医务人员现场发放问卷并回收问卷。
1.5 样本量与质量控制
实际发放380份调查问卷,回收372份,回收率为97.89%,其中有效问卷为361份,有效率为95.00%。
项目方专门招募了负责此次调查工作的访问员,并从项目背景、问卷设置、答题注意事项等方面对访问员进行了严格的项目培训和考核,考核合格的访问员才开展实际调查工作。问卷回收后,由审核员对问卷做逻辑性等审核。
1.6 统计学处理
使用EPIDATA3.0软件进行数据双录入,采用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人员基本情况分布结果
此次调查的社区医务人员年龄以“18~40岁”为主,占比为67.5%,其次是“41~60岁”(32.2%)、“60岁及以上”(0.3%)。学历方以“大学本科”(59.0%)、大专(31.0%)等为主。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年限以“≥11年”占比最高(45.2%),其次是“6~10年”(34.4%)、“≤5年”(20.5%)。工作岗位主要是全科医师为主(62.0%)、社区护士(28.4%)、防保医师(9.6%)。职称方面主要是初级职称(56.0%)、中级职称(30.9%)、高级职称(13.1%)。
2.2 认知度结果
调查显示:在对骨质疏松症是否了解方面,23.8%的社区医务人员表示不了解,74.5%的社区医务人员表示基本了解,仅有1.7%的社区医务人员表示完全了解。在“您在工作中是否经常接诊骨质疏松症患者”方面,25.4%的社区医务人员表示几乎没有,39.4%的社区医务人员表示很少,35.2%的社区医务人员表示经常。另外,16.5%的社区医务人员知道OSTA评分,12.2%的社区医务人员知道FRAX评分,12.8%的社区医务人员知道IOF1min危险因素测试。
针对骨质疏松症的相关专业知识调查显示:总体回答正确率为42.00%。从具体题目来看,“世界卫生组织对骨质疏松症的定义”(85.03%)、“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来说,以下生活方式正确的是”(78.12%)、“骨质疏松症的主要临床症状”(69.44%)、“为获得理想骨峰值,维护骨骼健康,我国营养学会制定成人每日钙摄入推荐剂量”(66.18%)、“OSTA评分如何实施”(62.26%)等题目的回答正确率较高,而“骨质疏松症的分类”(9.14%)、“关于FRAX评分,以下哪项是正确”(8.06%)、“骨质疏松初级预防的目标”(4.43%)等题目的回答正确率相对较低(见表1)。
以是否了解骨质疏松症为因变量(1=不了解;0=了解),以年龄、文化程度、在社区卫生机构的工作年限、工作岗位、职称等作为自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发现:年龄、工作岗位是否为全科医生显著影响因素,年龄越高,越可能了解骨质疏松症;工作岗位是全科医生,越可能了解骨质疏松症。(见表2、表3)
2.3 骨质疏松症的学习与培训需求
调查显示:在您认为是否需要加强骨质疏松症知识的学习方面,99.4%的社区医务人员表示需要,0.6%的社区医务人员表示不需要。在如果开展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培训课程,最希望接受哪方面的培训方面,“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原理”占比最高,为35.5%,其他主要是“骨质疏松症的筛查及诊断方法”(23.2%)、“骨质疏松症的生活方式干预”(23.5%)、“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9.4%)、“骨质疏松症的症状、并发症”(8.5%)。
表1 骨质疏松症的相关专业知识回答正确率情况(%)Table 1 Answer correct rate for questions on osteoporosi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表2 哑变量设置Table 2 Dummy variable settings
3 讨论
我国是世界上骨质疏松症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约有 1 亿人,预计到 2050 年,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将达到 2.1 亿。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政府已经将骨质疏松症、糖尿病、老年痴呆症列为三大重点攻关的老年性疾病[3]。
表3 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Table 3 Dichotomou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3.1 社区医务人员对OSTA评分、FRAX评分、IOF1min危险因素测试的认知度较低,对相关专业知识测试的回答准确率较低
社区医务人员平时接触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频次较多,但对骨质疏松症的认知程度较差,尤其对于“骨质疏松症的分类”、“FRAX评分”、“骨质疏松初级预防的目标”等内容缺乏正确的认知。从世界范围来看,社区医务人员对骨质疏松症防治知识知晓率普遍偏低,对骨质疏松症重视程度不够[4]。孙艳格等[5]指出:社区医务人员骨质疏松症相关专业知识认知较差, 仅有18% 能知晓骨质疏松症患病率,17% 知晓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11% 知晓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适应症。远低于对其他慢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本研究与之较为相符。
3.2 加强社区医务人员骨质疏松症相关培训,提高筛查和诊治能力
调查显示:社区医务人员对骨质疏松症的培训需求非常迫切,应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发挥上级医院骨科和内分泌科医生的专业优势[6],开展“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原理”、“筛查及诊断方法”、“生活方式干预”等更具针对性的培训,完善继续教育体系,提高社区医务人员对骨质疏松症的认知水平,支持社区医院掌握筛查和诊治骨质疏松症的基本能力。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越高,越可能了解骨质疏松症;工作岗位是全科医生,越可能了解骨质疏松症。提示在培训时,应尤其关注年龄较低的医务人员、工作岗位是非全科医生的医务人员。
3.3 发挥基层优势,承担骨质疏松症预防工作
2015年9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制定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强基层”为重点完善我国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到2020年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研究证实:改善不良生活方式、 及时采用干预性治疗有助于降低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和居民联系最密切的医疗机构,社区医务人员拥有较强的疾病预防意识、能进行定期随访、有慢性病管理经验和知识结构,提示应发挥基层优势,可考虑将骨质疏松症纳入社区慢性病管理,做好相关预防工作。
4 结论
社区医务人员对骨质疏松症认知情况较差,应加强培训,提升基层对骨质疏松症的应对能力,保障居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