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角丸加减治疗慢性胃溃疡的疗效观察
2017-08-07王攀红范文涛
王攀红,王 倩,范文涛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中医中药·
槐角丸加减治疗慢性胃溃疡的疗效观察
王攀红,王 倩,范文涛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目的 总结并观察经方槐角丸治疗慢性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64例中老年慢性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口服西药治疗,32例)和治疗组(给予一种槐角丸加减中药方剂治疗,32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槐角丸加减治疗慢性胃溃疡疗效优于西药,治愈率高,并且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结论 通过临床观察可知,慢性胃溃疡患者给予中药治疗后,能够有效改善胃溃疡临床症状,效果显著,并且不易复发。
槐角丸加减;慢性胃溃疡;临床疗效
慢性胃溃疡是一种反复发作消化性胃肠疾病,多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酸分泌过多原因造成的,其发生的机理是损伤粘膜的侵袭力超过粘膜自身的防卫力产生溃疡[1],因而要积极采取修复胃黏膜的措施。如果不及时给予治疗,很容易并发胃穿孔等严重的疾病,甚至危害患者的生命。对此,西医采用口服西药治疗为主,抗幽门螺杆菌及对症支持治疗等方法,但临床效果一般,虽然能够症状缓解,但复发率较高,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发现槐角丸加减能够减少慢性胃溃疡发生的频率,并且部分患者给予中药治疗后,未见复发。由此,本文主要以本科收治的中老年慢性胃溃疡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槐角丸加减作为研究方剂,观察其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6年10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病例,中老年慢性胃溃疡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2例)。常规组男16例,女16例,年龄48~70岁,平均年龄(58.20±2.12)岁。治疗组男16例,女16例,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57.58±3.24)岁。两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选用奥美拉唑胶囊治疗方案,规格如下:奥美拉唑每片20mg Bid,4周为一个疗程。
1.2.2 治疗组
槐角丸加减,具体药物组成包括:槐角12 g、地榆10 g,当归8 g、防风10 g、黄芩8 g、枳壳10 g,白芨8 g,干姜10 g,茯苓15 g,白术12 g,芍药10 g,甘草6 g,1剂/d,水煎取汁300 mL,早、晚各温服1次,于饭前30 min服用,4周治疗为一个疗程。
1.3 判定标准
1.3.1 诊断标准
患者给予胃镜检查,发现胃粘膜有不同面积大小的溃疡面,并且患者诉胃部有慢性、节律性、周期性疼痛病史,同时服用抑制胃酸药物能够缓解。
1.3.2 疗效标准显效
胃镜显示溃疡消失,炎症尚可存在;有效:患者胃镜显示溃疡面积缩小≥50%并且临床症状缓解;无效:患者溃疡面未见缩小,并且部分可见溃疡面增大。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组患者经中药方剂治疗后,显效26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12%;对照组患者奥美拉唑胶囊治疗后,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0.56%,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疗效对比
3 讨 论
慢性胃溃疡是一种消化性疾病,研究表明[2],其主要发病机制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胃蛋白酶和胃酸对胃黏膜的消化作用有关。对此,采用抗幽门螺杆菌等治疗。慢性胃溃疡属于中医胃痛范畴,发病与饮食不节、精神及心理亦有联系,此患者平素有脾胃虚弱病史,加上阴虚有热郁久,灼伤胃络,发为溃疡。槐角丸加减对此种胃溃疡患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槐角丸加减示:槐角12 g、地榆10 g,当归8 g、防风10 g、黄芩8 g、枳壳10 g,白芨8 g,干姜10 g,茯苓15 g,白术12 g,芍药10 g,甘草6 g。槐角与地榆、白芨三者合用,凉血收敛消疮止血作用。当归具有活血的功效,解除胃肠郁结。黄芩与枳壳,燥湿泻热行气。茯苓、白术健脾助运。芍药与甘草,益气柔肝止痛功效。而本方中加减干姜具有温经散寒作用。中药药理分析研究表明[3],槐角作为方中主药,其化学成分具有极强抗氧化性、抗菌和消炎作用。黄芩与防风为槐角丸中主要药物,具有镇痛消炎的作用。而且,现代药理学研究,芍药与甘草合用有较强的镇痛作用。通过临床观察,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观察期间复查胃镜及幽门螺杆菌指标,部分患者基本未见复发。综上所述,采用槐角丸加减治疗慢性胃溃疡,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1]张 薇,潘华峰,王茵萍,邹移海.慢性胃溃疡发生机理的实验研究[J].四川大学,2004,25(2):158-159.
[2]倪双龙,马海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溃疡的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3,25(10):1158-1159.
[3]王丽华,段玉峰,丁红军,等.槐角丸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学进展,2007,7(5):793-795.
本文编辑:李 豆
R573.1
B
ISSN.2095-6681.2017.04.77.02
王攀红(1988年-),男,汉族,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方剂配伍作用机理与微生态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