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疗效研究
2017-08-07萨代提布马合木提
萨代提布·马合木提
(新疆伊宁市人民医院,新疆 伊犁 835000)
低分子肝素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疗效研究
萨代提布·马合木提
(新疆伊宁市人民医院,新疆 伊犁 835000)
目的 探讨研究低分子肝素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录2016年5月~2016年10月期间本院诊治的冠心病患者124例,以统计学随机表法分为普通肝素组(62例)和低分子肝素组(62例),分别开展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介入治疗方案。比较两组冠心病患者的股动脉穿刺压迫止血平均用时,穿刺局部血肿发生率;并对比观察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低分子肝素组患者的介入治疗效果良好,其股动脉穿刺压迫止血平均用时为(20.21±3.41)min、穿刺局部血肿发生率为4.84%(3/62)、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为4.84%(3/62)、心源性死亡0%(0/62)、脑卒中发生率为1.61%(1/62);普通肝素组统计结果分别为(27.57±5.31)min、17.74%(11/62)、19.35%(12/62)、0%(0/62)、4.84%(3/62)。对比于普通肝素组,除了心源性死亡发生率,两组对比结果无异(P>0.05);其余各项差异,低分子肝素组均明显更优,且统计学意义充分(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疗效,相较于普通肝素,更能够有效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缩短穿刺出血压迫用时,降低穿刺局部血肿的发生风险,具有更高的临床安全应用价值。
低分子肝素;冠心病;介入治疗
冠心病具有较高的病房率和死亡率。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应用广泛且频率较高[1]。然而手术治疗的成功与否,还要高度注重对术后血栓产生的有效预防。目前,抗凝药物一般常使用普通肝素,但随医药学的创新发展,低分子肝素已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得到实践应用。现本院对收治的7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分组介入治疗,旨在研究低分子肝素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具体研究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录2016年5月~2016年10月期间本院诊治的冠心病患者124例,以统计学随机表法分为普通肝素组(62例)和低分子肝素组(62例)。两组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而确诊,并且均排除有既往心脏病手术史、凝血功能障碍以及对肝素过敏的患者。普通肝素组中男35例,女27例;年龄44-75岁,平均年龄(53.41±6.28)岁;心功能分级为:Ⅱ级25例,Ⅲ级37例;而低分子肝素组中男35例,女27例;年龄45-74岁,平均年龄(53.44±6.21)岁;心功能分级:Ⅱ级25例,Ⅲ级37例。两组冠心病患者的一般资料基本无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冠心病患者均接受常规化对症治疗。普通肝素组患者于术前应用普通肝素2000 U,经静脉滴注,于术中再追加120 U/kg;而低分子肝素组患者于术前应用低分子肝素1 mg/kg,持续应用治疗48 h以上[2],并于皮下注射最终次,之后需在8 h内施以介入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冠心病患者的股动脉穿刺压迫止血平均用时,穿刺局部血肿发生率;并对比观察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如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及脑卒中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止血用时及穿刺局部血肿发生率的比较
低分子肝素组患者的介入治疗效果良好,其股动脉穿刺压迫止血平均用时为(20.21±3.41)min、穿刺局部血肿发生率为4.84%(3/62);而普通肝素组统计结果分别为(27.57±5.31)min、17.74%(11/62)。两组对比结果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研究分析意义(P<0.05)。
2.2 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表1 统计对比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n(%)]
3 讨 论
冠心病介入治疗为有创性临床手段之一,目前,已广泛实施于冠心病临床治疗中;但介入治疗后的血栓发生风险提高也已被有关研究明确证实,会严重影响冠心病患者的依从性及介入治疗效果[3]。溶栓抗凝效果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所以,临床要重视在围术期内积极采取高效的溶栓抗凝措施。低分子肝素具有良好栓抗凝作用功效,其是普通肝素解聚制备后的一类产物,其分子量较低,可被抗凝血酶Ⅲ准确识别,对Xa因子的抑制作用相对于普通肝素的3倍,能够显著提高抗血栓作用,而且还可大大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危险。
综上所述,低分子肝素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满意,具有更高的临床安全应用价值。
[1]徐敬海,苏靖琳.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应用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的随机对照研究[J].《医药卫生:文摘版》,2016(8):00041-00041.
[2]陈桂霞.低分子肝素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6):47-47.
本文编辑:李 豆
R541.4
B
ISSN.2095-6681.2017.02.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