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扬州伊犁产业合作对接研究
2017-08-07吉爱平张锋
文 / 吉爱平 张锋
“一带一路”背景下扬州伊犁产业合作对接研究
文 / 吉爱平 张锋
“一带一路”战略经济功能的发挥重点在企业,关键在行动。伊犁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支点,其资源、市场、环境、政策等优势十分明显。加快扬州伊犁产业合作对接,积极引导企业到伊犁发展,推动两地全方位合作,对于我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构筑向西开放高地具有积极意义。
一、伊犁优势
(一)区位独特
伊犁与哈萨克斯坦接壤,边境线长475公里,是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桥头堡,境内有3个国家一类口岸。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规划筹建的六大经济走廊中,有中蒙俄、中巴、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等四大经济走廊从新疆穿境而过,其中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两大经济走廊横贯伊犁。随着四大经济走廊建设的加快推进,一大批城市开发、能源电力、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蓄势待发,投资、商贸、物流、人文等方面的国际交流更加频繁,伊犁从“通道”转型为“陆港”指日可待。
(二)资源独厚
伊犁面积2691万公顷,是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主要区域,雪山、森林、草原、河流立体分布,有那拉提、唐布拉、喀拉峻、库尔德宁等草原风光,有乌孙古墓、惠远古城、八卦城等历史遗存。伊犁不仅是世界少有的生物多样性天然“基因库”,是新疆重要的“粮仓”“果篮”“肉库”“奶站”“油盆”“蜜罐”,还是新疆重要的煤化、石化、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基地,已发现矿产9类86种,黄金、铀矿、蛇纹岩储量居新疆首位,锰矿储量居新疆第二。伊犁人文荟萃,张骞出使西域、细君解忧远嫁乌孙、成吉思汗西征、左宗棠收复疆土、林则徐治水、锡伯族大西迁等东西方经济文化交融孕育了跨度两千多年的伊犁河谷文化。世居的哈萨克、维吾尔、乌孜别克和塔吉克等主体民族,与中亚五国的主体民族语言相通,风俗相似,贸易相依。这种历史造就的民族、宗教、文化情结和长期以来不间断的经济社会文化联系,形成了伊犁开放、独特、深厚的人文资源优势。
(三)市场独宠
伊犁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虽相对较低,但较新疆其它地区则具较强经济势能。从外部看,上合组织国家通过伊犁与我国的贸易往来越发频繁。如,哈萨克斯坦对内实施“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对外推进“中哈产能合作”,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购买力大大增强;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由于产业门类少、结构层次低,对轻纺、食品、机械电子等轻工产品需求大。从内部看,内地通过伊犁口岸进入中亚、欧洲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年5月中欧(中亚)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投运后,新疆西行国际货运班列开行数量逐月攀升,到11月已实现每天一列的常态化、规模化开行态势。预计至明年底,中亚班列有望达到4~5列/天。大批海运产品通过国际货运班列走伊犁,形成了巨大的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四)模式独创。特区经济使深圳从一个小渔村迅速成为世界最年轻的国际化大都市。在伊犁,建设经济特区得到新的诠释。霍尔果斯经济特区实行“一区三园”模式,“一区”即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三园”分为霍尔果斯口岸(含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伊宁市配套产业园区、清水河配套产业园区。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是我国首个跨境自由贸易区和上合组织合作示范区,在5.28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中哈两国和第三国公民及货物、车辆均可跨境自由流动、免签停留30天,每人每次出入可携带8000元免税物品;在3.26平方公里的综合保税区内,企业和货物享受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叠加优惠政策。就特区建设而言,再造我国西部陆路“国际自由港”的大幕已经开启。
(五)政策独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新疆工作座谈会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规划,赋予了伊犁直接的政策红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赋予新疆八个方面55条重大政策,《国务院关于支持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的若干意见》赋予霍尔果斯经济特区十项扶持政策,《新疆自治区政府关于加快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给予霍尔果斯特区七大类34个方面的特殊政策和特殊机制。2013年,央行赋予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比深圳前海、上海自贸区更为优惠的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政策。今年,证监会拟赋予霍尔果斯特区企业IPO“即报即审、审过即发”政策。综合看,灵活便捷的金融政策和服务环境、税收五免五减半和补助贴息的产业促进政策、全国最低的土地出让和用电价格等等,在伊犁形成政策强大的“叠加”效应,让全国各地望尘莫及。
二、制约因素
(一)思想认识有误区
从政府层面看:担心“走出去”是“种了别人田、荒了自家地”,会导致本地产业空心化,推动企业“走出去”积极性不高。从企业层面看:有的企业认为新疆不安全、太遥远,在想象中放大了投资困难;有企业缺乏战略胆识,决策求稳,凡事都要等等看,往往因慢人一拍而失去良机。
(二)统筹推进有短板
目前,全国相关省市的援疆工作仍处于各自为战状态。全疆一盘棋、对口援疆工作联动、信息互通的协同机制和综合服务协作平台尚未建立,广泛动员内地企业到新疆投资建设的音量还不够大,充分发挥新疆地缘优势与政策优势的举措还不够多,加快融入“一带一路”与推动“三去一降一补”亟待同频共振。
(三)政策执行有欠缺
在新疆“以稳定为中心”时期,以干部援疆、资金援疆为主的援疆政策,促进了新疆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有力支持了新疆的稳定工作。当前,新疆已全面进入“稳定与发展并重”新时期,援疆模式需要尽快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由于新一轮援疆政策依然沿袭了上一轮“对口”的模式,不利于对口支援地区企业到对口支援地以外的地区投资兴业。如,某市对口支援喀什,则该市一般会积极宣传喀什、推介喀什,并引导本市企业到喀什投资发展。但该市企业通过综合考察评估发现,到新疆其他地区投资更为可行,却难以得到该市政府的支持,甚至受到种种限制。
(四)政府引导有弱项
多数企业往往通过产品市场、大企业配套、上下游客户、朋友介绍等“偶然”渠道“走出去”,而通过政府引导渠道“走出去”的企业还很少。很多政府部门举办的展会、招商引资、产业推介等活动,由于没有把准企业的脉搏、踏准市场的节奏,导致很多企业产生“视觉疲劳”“展会疲劳”“参会疲劳”。一些通过政府引导“走出去”的企业,在外地投资遇到问题往往投诉无门,风险自担。
三、路径选择
(一)战略沟通
开展多层次沟通和协调,注重扩大彼此利益的汇合点,以增量互通带动存量互通。一是政策沟通。伊犁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桥头堡”,扬州处于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扁担区”。两地战略对接的重点是:探寻“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点,建立健全互动合作机制,对接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两地产业投资方向,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发布产业投资热点。伊犁着重在加快产业协作、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制造业规模、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文化旅游等方面全面对接扬州资源。扬州通过多种形式,用好伊犁在生态资源、能源电力、土地环境、金融创新、财税支持、产业基金、口岸和保税区等方面的优势。二是政府沟通。立足新源,放眼伊犁乃至全疆,加强政府、部门间沟通,探索建立双方互惠的合作模式,着力打造扬州融入“一带一路”的先遣基地和示范窗口。三是企业沟通。指导有关行业协会、产业园区,将区域内的企业按行业组织起来,形成市场力量的利益共同体,沟通政府间、协会间、园区间、企业间对话渠道,让更多的扬州厂、扬州工出现在伊犁,让更多伊犁店、伊犁品涌现在扬州。
(二)渠道贯通
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强交通联系,逐步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多式联运的现代运输网络。一是空地直通。以航空、管道运输为重点。航空方面,尽快开通扬州至中亚城市、乌鲁木齐、伊宁的直达或延伸航线,大力发展国际航空货运和航空快递,拓展航空过境、中转和直达运输等各类服务,形成以扬州泰州国际机场为中心的向西开放航线网络。管道方面,加快西气东输天然气利用工程分管网、接收门站、老网改造等工程建设,确保按标准安全运行。二是陆路串通。以铁路、水路、公路运输为重点。铁路方面,依托宁启铁路,加快连淮扬镇铁路建设,高效接入“连新亚”“宁新欧”“苏新欧”等国际班列,开发货运中转业务和集装箱运输,加快开通五定班列。水路方面,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京杭大运河航道,串联东西、沟通南北,打造水公、水铁、水水联运交通枢纽。公路方面,加快建成境内高速公路国家主干线交通枢纽。三是信息共通。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加快融入“一带一路”重要动力,积极推进“互联网+”专项行动,加快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广泛深度应用,构建泛在、普惠、安全的信息网络。推广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标签的应用,引导企业开展跨境电商贸易,促进两地海关监管、退税、检验、外汇收支、外贸统计等一体化发展。
(三)平台互通
致力于扩建合作交流空间,构建常态化处事机制,促进产业合作规模化发展。一是推进园区建设联动。加强两地园区间产业协调联动,重点推进扬州成本相对较高、市场相对饱和,而伊犁成本较低、资源丰富、设施不断完善的园区进行共建,设立跨区域产业合作、“飞地”发展、土地共享、资源分配、税收分享等机制,实现要素资源优化配置。二是创建联合会展平台。以向西开放为主攻方向,联合举办彰显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路桥国际元素的综合性品牌展会。一方面,通过搭建峰会平台和高端论坛,积极邀请沿线国家和地区政要、使节、民间商(协)会和企业高端人士参会;另一方面,打造以丝绸之路为纽带,以“细君故里”为媒介的扬州、伊犁乃至中亚文化相结合的文化旅游国际性博览会,促进文化旅游产业交流合作。三是加强企业服务平台建设。有计划的组织带领两地企业互访,开展产业对接,形成工作机制和制度;开发企业原料基地平台、搭建企业贸易便利平台、完善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帮助企业通畅上下游产业链条,服务企业发展对外贸易,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商务、人才、法律、税务、金融、信用担保等“一条龙”式的综合信息和政策咨询服务。
(四)产业融通
“一带一路”战略定位的根本在于产业融通,抓手在产业承接、产业转移。一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发挥扬州建筑品牌效应,继续广泛参与伊犁、新疆及中亚国家城市开发、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推动更多扬州建设、扬州建材、扬州装备一路向西。二是以产业项目合作为支撑点。第一产业,依托伊犁农牧业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基础,在畜牧养殖、棉毛亚麻、小浆果、林木、优质粮油、糖料、乳肉等领域,开展农业产业化合作和基地建设。第二产业,突出石油石化、矿产开发、循环利用、生物医药等重点,加快能源、纺织、皮革、建材、冶金、矿产等产业的融合与发展。第三产业,互学互鉴,提升水平。如以扬州旅游名城做法为题,发挥伊犁自然资源、民族风情、草原文化、古迹众多的优势,提升伊犁旅游品质;以伊犁薰衣草全产业链发展和打造主题酒店延伸产业链条经验为鉴,加快发展扬州创意产业;以霍尔果斯电商综合平台为案,加快两地电商线上线下互动,促进电商平台双向发展。三是以扩大贸易规模为着力点。以扬州玩具、酒店用品、机电产品、汽车配件、工艺美术、食品加工、纺织皮革、建筑建材、体育用品等外向型产业为重点,抢占中亚、东欧市场,书写“东联西出”“西来东去”大文章。
(五)交流畅通
着力转变长期以来重产业承接轻产业转移的观念。一是双向开放。充分利用国际转移的双向性,强调“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引导企业采取“前店后厂”“前厂后研”等多种方式,到霍尔果斯等伊犁开放前沿建立加工组装基地及设计研发、境外分销、综合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体系,缩短物流距离,降低经营成本;鼓励企业积极开发国际新兴市场,提升企业价值链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二是引导支持。明确产业重点投向和领域,设立引导性专项资金,鼓励扬州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新能源、新材料、循环经济、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项目开发与建设;鼓励企业以股权转让、产权置换、产权划转、增资扩股等多种方式参与伊犁传统企业的改造升级;稳步推进银行、担保机构等扬州本地金融企业“走出去”。三是科教合作。大力发展以科教为纽带的对外合作。如利用扬州的科教资源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或城市合办科技学院、商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一批适合沿线地区使用的科技人才和熟悉国际经贸规则、通晓外语(尤其是俄语、阿拉伯语)的国际商务人才。着眼提升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发挥技术培训等方面的优势,有针对性地面向中亚地区开办技术培训,实施技术援助,开展技术交流。
(吉爱平系扬州市发展改革委对外经贸合作处处长;张锋系扬州市发展改革委对外经贸合作处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