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期中欧班列战略功能定位的思考
2017-08-07王杨堃
文 / 王杨堃
关于新时期中欧班列战略功能定位的思考
文 / 王杨堃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刚刚结束,中欧班列是此次论坛上高频次闪现的亮点之一。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和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中欧班列进入自身规范完善发展以及同其他领域联动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有必要进一步强化提升中欧班列的战略功能,更好发挥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的作用。
一、 推动沿线国家贸易稳步发展的助推器
自中欧班列开行以来,已累计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200多亿美元,现已成为沿线国家间贸易运输方式的有益补充。据调查,对于内陆地区生产的强时效性、高附加值货物,中欧班列可比传统的海铁联运节约8%-20%的综合物流成本。近三年间,中欧班列运载的出口货物货值占我国向中欧班列通达国家出口额的比重,均高于同期相应出口额的年均增速。此外,回程班列的高速增长和实载率的大幅提升,也体现了中欧班列对进口贸易的匹配支撑能力在不断提升。未来,在通达范围拓展、物流成本降低、运贸一体化发展的共同作用下,中欧班列有望更好发挥国际贸易稳增助长作用。
二、 探索深化国际优势产能合作的问路石
国际产能合作和我国产业“走出去”,需要交通互联互通和运输服务率先“走出去”。目前,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11个国家的28个城市,招商局集团、中远海运等国内大型物流运输企业以及钢铁、有色金属、汽车等行业制造企业,都已开始在中欧班列运输通道沿线地区“投石问路”,开展交通基础设施、物流服务网络、生产制造中心等业务的统筹拓展。未来,中欧班列还将通过拓展延伸我国西部和南部的国际铁路通道,通达西亚、中东欧、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覆盖我国实施国际产能合作的“主轴”和“西翼”的大部分重点地域。通过境外物流节点的布局和运输服务的延伸,中欧班列不仅能支撑贸易运输需求,也会日渐清晰地展现国际产能合作的潜力空间。
三、 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先遣队
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国际投资贸易规则体系加快重构,沿线各国都需要在国际经贸合作领域实现多元化,加快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提升主动应对能力。与此同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也在努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由过去的要素布局向组织管理的优化转变,引导和驱动新一轮的产业梯度转移和转型升级,大幅提升开发开放水平。在中欧班列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惠普将工厂从上海搬到了重庆,富士康关闭深圳的工厂搬到成都,数量巨大的IT产品通过铁路进入中国西部和沿线国家市场。中欧班列通过提升沿线国家特别是内陆国家的国际贸易运输服务效率,可以增强海陆并举双向发展的潜力,拓展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空间,为内陆地区打造开发开放新高地创造重要先行条件。
四、 改造全球生产贸易供应链条的催化剂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并日渐强烈地推动全球贸易从生产网络向创新和服务网络升级。运输物流链也被不断深入地集成到生产贸易系统中,并体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运输物流链条效率的提升,增强了制造业管理分散生产系统的能力,拓展了贸易延展的范围,改变了全球生产贸易的时空结构和组织形态。郑州、重庆等重要城市的外向型产业在中欧班列开通后,实现了年均30%左右的增长。大规模的物流不再是主要位于生产地,而是直接通过主要门户和枢纽到达区域市场,生产制造业的区位伴随物流区位的改变而变化。供应链不再那么强烈地需要仓储功能来缓冲供需矛盾,而是可以通过“零库存”的方式使生产供应更快地响应个性化的贸易需求。未来,伴随中欧班列运输效率的提升,特别是陆桥运输链条与沿线国家生产贸易系统的深度融合,将有可能改变欧亚大陆地区的生产贸易格局,并加快促动全球生产贸易供应链条的再造。
五、 深化铁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力军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特别是近两年来对煤炭、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过剩产能的治理,全国铁路货运量出现了连续较大幅度的下降。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铁路货运行业也进入供需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围绕市场竞争和提升一体化运输链条效率的要求,重构传统铁路运输经营管理组织模式,让国铁参与市场竞争所需要的市场营销理念、产品开发模式、运价形成机制、交易实现手段等一系列基本要素融入整个组织肌体,进而激发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市场活力。虽然,中欧班列的运量仅占我国铁路运量很小的比重,但其日益体现出的平台化运作、全链条整合、新服务业态等优势特征,为深化我国铁路供给侧改革指明了方向。铁路行业可以将这一相对独立的运输领域,作为探索铁路运输企业向物流服务集成商转变的改革试验田,通过中欧班列的发展活力带动其他铁路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