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井泉在广东大埔的革命活动

2017-08-07郭乾发邱金华

党史文苑 2017年13期
关键词:大埔书声国民党

■郭乾发 邱金华

李井泉在广东大埔的革命活动

■郭乾发 邱金华

李井泉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过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兼成都军区第一政委,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第四、第五届副委员长,中共第八、第十、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他的一生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尤其是他早期的革命活动更富传奇色彩。南昌起义后,他参加了起义部队,走上了革命道路。后来,跟随起义队伍到达广东省大埔县光德镇,并在光德一带从事革命活动。

投笔从戎 立志革命

李井泉系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唱凯镇仓下李家村人。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党所掌握和影响的国民革命军等2万余人,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8月6日,起义部队撤出南昌南下抵达临川休整时,李井泉正在临川的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读书。之前,他曾以学生身份支援和帮助北伐军收集攻打临川城用的云梯和运送伤员,因表现突出而加入了共青团。8月8日,南昌起义部队在临川城召开党团员和积极分子大会,南昌起义领导人之一的朱德亲自在大会上发表演说,号召党团员、积极分子和有志青年报名参加起义队伍。李井泉听了朱德的宣传鼓动后,热血沸腾。他匆匆回到家中,瞒着父母和亲友,打起简单的背包,和肖志戎等带领一批有志青年,参加了起义军的队伍,从此开始了投笔从戎的革命生涯。

李井泉是在起义军面临被追剿的情况下,毅然放弃学业参加革命队伍的。尔后,他立场坚定,毫不畏惧,步步紧跟共产党闹革命,其精神和勇气难能可贵。

转战粤东 隐蔽光德

南昌起义后,部队撤出南昌,准备经瑞金、寻乌进入广东,寻求外援和发展。9月下旬,南昌起义部队撤至广东大埔,为了保存实力,实施前委汀州会议分兵潮汕的决策,由周恩来、贺龙等率领主力部队前往潮汕,朱德率领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及第九军教导团3000余人据守大埔三河坝,挡住国民党的追兵。当时,朱德部队加上大埔农民军,与兵力将近十倍于我的敌钱大钧部展开了三河坝血战。李井泉参加了这次激烈的战斗。起义军激战三个昼夜以后,已经弹少人疲,三面受围,形势十分严峻。面对险情,朱德果断作出了“梯次掩护、逐步撤退、东撤饶平”的决策。10月4日凌晨,在突围和撤退的过程中,李井泉和另外两个战友与部队被敌军冲散,在躲过敌人的重重搜捕后,他们找到了大埔县党组织。

1982年春节摄于广州。一排左起:赖永坪、李井泉、李井泉夫人杨荫梧、黄书声之子黄玉康。二排左起:赖永坪之子赖红练、赖红练之子赖广为、黄书声之孙黄振东

县党组织根据李井泉有一定文化,又是共青团员的实际情况,安排他到学校以教书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李井泉认为自己操着一口江西口音,整天教书讲话,容易暴露身份,要求到工农群众中去开展活动。后来,大埔党组织把李井泉安排在光德镇澄坑村中央坑,那里是大埔陶瓷的主要产区,瓷区因劳动力少,常有外地人来做工。李井泉在临川读书时,学过一点美术,因此就在中央坑一家瓷厂画碗,以瓷工的身份隐蔽下来。同时他遵照县党组织的指示,协助区委书记黄海波开展工作。黄海波系光德澄坑村人,后在长征途中的一次战斗中光荣牺牲,新中国成立后被确认为烈士,广东梅州剑英公园内的烈士墙上刻有他的英名。李井泉就居住在黄海波的堂弟、村民黄书声家里。

光德澄坑地处穷乡僻壤,交通落后。李井泉在此以瓷工身份作掩护,表面上风平浪静,但暗地里,他一刻也没有停止过革命活动。白天他在瓷厂的作坊里画碗,晚上到陶瓷工人中宣传革命道理,鼓励大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国民党反动派。这期间,他经常奔走在澄坑周围各个村庄,巩固这一地区的陶瓷工会。他还经常与大埔党组织黄海波、李明光、邱宗海、杨鹤松等联系,秘密开会商讨革命计划和实施革命行动。有一次,上级党组织为了壮大当地的武装力量,拨给5条枪,当地党组织派人领了回来。但不知何因,国民党地方政府似有所察觉,高陂区公所很快派人前来搜查。李井泉处变不惊,马上叫人把枪投进了附近的池塘里。国民党搜查未果,只好空手而归。

参与暴动 彰显素质

李井泉在光德澄坑期间,还参与策划并参加了大埔境内两次影响较大的革命暴动。

1928年1月1日,大埔工农革命军第十五团与岭东瓷业工人和农民赤卫队举行了高陂暴动,李井泉参与策划并参加了这次暴动。他亲自带领一批瓷工投入战斗,工农革命军一度占领了高陂区公所,并建立了高陂苏维埃政权。当天时逢高陂圩日,县委召开了祝捷大会。李井泉活跃在高陂街头,号召人民起来革命,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但不久,国民党派出军队对高陂进行反扑,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暴动队伍撤出高陂。敌人对革命群众进行搜捕、枪杀,但李井泉没有动摇信念和决心,革命斗志更加坚定。

时隔4个月,他又一次带领民众参加了由大埔工农革命军杨鹤松、李明光等领导的大埔百侯暴动。暴动队伍很快攻占了国民党大埔县百侯区公所和民团总部,但终因寡不敌众,暴动没有成功。

两次暴动有力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对扩大党在当地的影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这两次暴动对李井泉也是重要的锻炼,不但增长了他的谋略和才智,而且为他日后带兵作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两次暴动中,李井泉表现出来的军事和政治素养得到了大埔地方党组织的认可。1928年下半年,李井泉被选派跟随李明光、邱宗海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第十五团西渡韩江,转移到铜鼓嶂一带,创建梅(县)(大)埔丰(顺)边区革命根据地。由此,他接受了更加艰巨的任务,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他从事革命活动达半年多的光德镇澄坑村。

岁月留痕 终生难忘

李井泉在光德澄坑中央坑虽然仅仅停留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但他在当地宣传革命道理,鼓动和组织劳苦大众起来革命,给当地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李井泉是以一个读书人的身份出现在村民眼中,这在当时文化十分落后的小山村里是很受群众爱戴和尊重的。他温文儒雅、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乐于助人,这是中央坑村民对他总的印象和评价。李井泉在中央坑与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朝夕相处,深深体会到老百姓的艰辛困苦,他对中央坑每一户人家都十分了解,对周围的环境也十分熟悉,从黄书声的家门口下到大路有几个台阶,多少米处有一座小木桥,又有多长路程可通往山上,一直到晚年他都记得很清楚。这一方面是为了应付突发事件,必须熟悉地理环境的形势所逼;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中央坑村民的感情深厚。春节期间,请他写对联的村民络绎不绝。其中有一副贴在黄书声家门上的“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的春联,至今还在黄家人的口中传诵。据李井泉后来回忆,这副春联表面上是写春天来临的美景,实际上是暗喻他对起义军的思念之情。

新中国成立后,李井泉在四川工作,日理万机,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当年在光德的日子,尤其是念念不忘黄书声及其家人。他曾委托广东省委及广东大埔籍老干部李坚真同志,帮他寻找黄书声及其家人。后来终于找到了,但此时黄书声老人已作古,其老伴尚健在。按有关政策规定,其老伴每月享受国家津贴,直至去世。李井泉在百忙之中,曾三次在广州接见黄书声的家人和他在丰顺县铁坑村期间的堡垒户赖永坪及家人。每当聊起广东经历时,他总要提及当年掩护过他的“救命恩人”黄书声、赖永坪等农民兄弟,感慨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

责任编辑/马永义

猜你喜欢

大埔书声国民党
快过关了
大山深处的琅琅书声——走进甘肃省临潭县长川九年制学校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
国民党军曾大量使用过化学武器
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