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
2017-08-05郑频颖
郑频颖
(福建省龙海市榜山镇洋西小学)
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影响下,课堂教学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不能再以传统的“一刀切”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进行整体的考察,因为它对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反映不够全面,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考量。数学作为思维的训练、技巧的强化,对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何完善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成为目前教师主要的思考方向。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评价;人教版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激励过于单一
作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普遍较小,自控能力整体较差,上课容易走神,不能保证全神贯注地听讲。假若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激励语言也比较单一的话,不仅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产生负面效果。
2.教师的讲解过于含蓄
处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大脑发育还不成熟,教师讲授课程时,如果表达含蓄、委婉,学生则容易出现听不懂、难以理解的情形。此时,教师若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单一,使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分辨,很容易打击其学习积极性。
二、对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
1.调动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师生交流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以学生的主观意愿为出发点,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强大的兴趣基础,才能积极引导学生高效学习。此时的学生,课业学习还比较轻松,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讲述。比如,讲解人教版数学中的《找规律》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模具,通过集体游戏、讲童话故事的方法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进而达到师生之间的友好交流。此外,教师在教学时,还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减少讲述时间,将课堂的主动权交于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敢于表达自己观点,这也是活跃课堂氛围的重要手段。
2.寻找合适的时机,以鼓励学生
在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注意寻找合适的时机,以鼓励学生。学生虽然年龄小,内心表达不够完善,但是基本的认识能力还是有的。如果教师在大庭广众之下横加指责,只会对学生的成长发育起到一定的不利影响。教师选取合适的时机,比如当着全班同学对某位学生进行鼓励嘉奖,往往能够增加该生的学习信心,以求更大的进步。“规过于私室,扬善于公堂”,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比如,教师在讲解《图形的拼组》这一内容时,提前告知学生准备好直尺、剪刀、卡纸等材料,教师利用模具摆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让学生认识探索图形的形状特征,然后进行提问互动,促使学生思考生活中都能见到哪些图形、图形的具体应用特点,学生开动脑筋的同时结合实际生活思考,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有的学生性格胆怯内向,不积极发言,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图形的实际应用这块的发散性问题,学生一般都能积极参与进来,对于不举手的学生,教师可以点名回答,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告诉他不要紧张,说出来就行,无论对错。学生听到教师这样鼓励,一般都会鼓起勇气回答。教师再根据学生回答内容作简要点评,注重褒奖,毕竟勇敢回答已经是成功的第一步。
3.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具体对待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其学习效果自然也不同。无论是能力较好的学生还是能力较差的学生,都需要随时进行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正视自己。尤其是进步缓慢的学生,更应该针对他的具体情况进行开导鼓励,只要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都是最大的努力。在进行100以内加减法计算时,数字突然变大,对于很多学生来讲难度增大,导致他们总是算错,这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掌握数字规律。教师通过“找朋友”的方法帮助学生回忆,1和9是好朋友,2和8是好朋友,3和7是好朋友,4和6是好朋友,5和5是好朋友,如果學生还是想不起来,可以请其他同学帮忙,解决问题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友好互助、团队合作的意识,以此指点鼓励学生,其效果不言而喻。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鼓励评价,是肯定自己、重视自己的表现,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帮助自己克服内心恐惧、战胜难关。
一言以蔽之,小学生的数学教学侧重的是方法的运用、思维技巧的训练,这与教师的教授方法固然密不可分,但是还与教师的言行举止有重要的关系。陶行知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可见教师在学生生涯中的重要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对教师的看法。教师的作用犹如一面镜子,若教师对学生经常鼓励,学生对教师也会笑颜如花,积极进取;若教师对学生经常指责,学生也只会产生厌学逆反心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多鼓励学生,这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政.让数学思想的渗透成为数学教学的理想追求[J]. 基础教育研究,2015(9).
[2]李火船.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的情境教学策略谈[J].学周刊,2014(10).
编辑 李 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