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英语的课堂充满孩子的笑脸
2017-08-05陈晓丹
陈晓丹
(福建省福清市渔溪虞阳小学)
作为英语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师,我们的学生从小受周围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与城区孩子相比,往往显得比较拘谨,缺少自信心,害怕说错,从而习惯于机械地背诵,不敢说英语。另外,我们的缺乏英语环境,孩子听英语、说英语的机会也很少,这样课堂的40分钟就显得特别重要。那么,怎样改变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困扰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歌曲、童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现在的小学生喜欢听歌、学歌,利用这种心理,在课堂教学中适度地运用英文歌曲,以优美的旋律、动感的节奏吸引学生,给他们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他们怀着愉快的心情投入教学,把无意注意变成有意注意,不断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歌曲和童谣的教学可以使课堂更加富有乐趣、生动活泼。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增强节奏感。经常唱英语歌曲、说英文童谣,能使学生对英语的重音、节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英语教学中融音乐与英语为一体,能帮助学生理解对话,表现情境内容,创设有声语言环境,使学生自然投入。
3.让学生以音乐小故事的形式把生活中的乐音与噪音结合在一起,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实践中,这样不仅可以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意识。
4.角色扮演,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参与学习活动,有利于启迪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我发现他们一般都比较喜欢在模拟的情景中扮演角色,通过角色扮演,他们可以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期望通过模拟的方式表达出来,从中获得满足。英语的日常用语中恰好设计了这一环节。因此,巧妙地创设情境,既可以克服非母语教学的缺陷,又可以利用小学生这种乐于角色扮演的动力,从而使教学活动更为有效。
二、多媒体教学推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1.多媒体在英语课堂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多媒体直观形象,图文声像并茂,信息量大,表现形式丰富,是信息时代课堂教学的要求。当这些用于辅助课堂教学时,老师通过计算机、印象、投影仪、幻灯片等,将信息、声音、图象传达给学生,节省了教学时间,改善了信息传递方式,增强了信息的传递功能,便于层次化教学,使外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兴趣。
2.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需要制作各种课件,灵活控制每一步教学步骤,将学生深深地吸引到课堂中。使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切为了学生的利益服务,并且尽量做到“物尽其用”,充分发挥每一种设备的作用,这样课堂就活跃起来了。
三、多样化的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
小学生具有进取心和荣誉感,學生的竞争意识强烈。将竞争机制引入英语课堂教学,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注重创新,做到评价活动丰富多彩。为了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质量,小学英语教师可以从小学生刚开始学习英语时,就对教和学进行多元评价,以培养“全人”的理念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和教学评价。通过多元评价在小学阶段的实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策略。
四、适当的作业巩固学生学习的内容
1.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通过听说读写相结合,在英语教学中,任务就是有运用目的,学生在课堂内外参与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2.在课后——家庭作业:英语家庭作业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生学习英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容忽视。家庭作业的设计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真实。为了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作业就应该是存在于生活中。
3.强调对家庭作业的反馈,促进学生对家庭作业中存在的错误,进行监控和反思。通过这种不断循环的反馈“学生可能认识到检查他们的作业不需额外的时间,从而提高准确性”。
五、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1.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学习过程就是在老师的帮助下的积极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进行获取知识的过程。
2.要让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因此,教师应让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学生只有把学习英语的目的与自己生活目标联系起来,才能把英语真正作为自己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也才能真正增强自己的不同主体层次。
3.帮助学生形成课堂目标。心理学认为,需要能产生兴趣,而兴趣能激起主动性。因此,帮助学生形成课堂目标至关重要。
4.按一般的推理,自主评价能力强,学习成绩也一定优异。但是在实际的调查和观察中发现,一个班级中自主评价比较准确,在能提出比较合理的改进方法的学生中,有优等生,也有中等生。
英语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中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使英语课堂教学变得有滋有味,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儿歌中放飞想象,一定会乐此不疲。英语课堂不应该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应该是学生为主体的大合唱。不应该是沉闷的,而应该是生机勃勃、充满欢声笑语的。
编辑 彭 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