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的阅读扎根于大众的结构
2017-08-05邱红
邱红
(广东省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
新课标下的阅读延伸题,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扩展性;(2)知识性;(3)思辨性;(4)表述性。
新课标阅读延伸题,突出特征是对学生的人文内涵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学生的思想更深刻、感情更丰富,有更丰厚的文化、文学、知识的积淀底蕴,对事情、事理、人情、文理更通透。
新课标阅读延伸题虽然类型各异,但究其答题步骤无非都是四部曲:观点、阐释、举例、总结。
阅读延伸题作为综合性的试题,无论学生如何进行个性阅读答题,都应该基于大众认知的四部曲结构,所以出现了“一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及“一千个读者有一个哈姆雷特”的奇特现象。
以2010年北京高考试题为例:“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考场实例一:
这句话说明,遥远的距离、无限的时间都无法阻止心灵上的回归。空间的距离、时间的长短,不过是一个符号。这无法影响作者对祖国的思念,代表故乡的海棠,反而把作者的心与祖国更紧密地系在了一起。就如同古代浪子们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寄寓于明月一般。“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
乡”,相距千里,几十年来未回故乡,但只要看到那不变的一轮明月,再遥远的距离也会被那颗思乡思人的心瞬间跨越。是的,我们不应被物理的距离所吓倒,就如海棠之于作者,明月之于古人,只要我們找到了情感的寄托,距离将不再是阻隔。
【评析】
这是一个得10分学生的考场实例。按照我们的答题步骤四部曲:观点(该考生对句意“距离”理解准确到位)、阐释(选取特定角度寄情于月严密阐述,句意表述完整)、举例(结合文学作品谈自己对思念的感受,选例恰当)、总结(语言表述富有层次,紧扣主题,再次强调观点)。该考生严格按照答题步骤一步步来,所以能获得满分。
考场实例二:
一个长却又短的距离体验,虽然距离相隔甚远,却又心连心,实现心中的无距离,以心里担心祖国的安危来填补实际的长远距离。记得小时读过《三国演义》,而喜爱刘皇叔率领的“复汉同盟”,武将善战,谋士精明,读完了书,觉得自己应该就是与刘备相似之人而“招兵买马”,打闹四方,当时觉得自己就是刘备,这就要“统一小学”了!却被老师叫走,被家长领回,又被痛打一圈。但当时我心想,我是刘备,大丈夫能曲(屈)能伸,一定能实现自己“小学的统一”。这时候无论年代有多远,我和刘备是很近的。
【评析】
这是一个得3分学生的考场实例,按照我们的答题步骤:观
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得分)、阐释(该考生对句意解说不明,到底何为“距离”)、举例(联系成长记忆不当,虽然解读成长经历和文学作品均可,但延伸毕竟是由内向外的,《三国演义》的例子无从说明“距离”的反差)、总结(语言表达不清晰,没有落实到观点上)。该考生在各个答题步骤上均有纰漏,所以最终只能获得3分。
从以上的考场实例不难看出,考生阅读延伸时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思路,不按照固有的结构套路去答题,极有可能要点不全或答题不得法,所以个性地阅读之前必须扎根于大众固有的结
构,一步一个脚印将要点答全,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新课标“阅读延伸题”新题型及其评价分析,促使我们教学一线的老师开始认真思考关于延伸性阅读教学的种种问题,虽然一切才刚刚开始,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探索和实践一定会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令人欣喜的变化。
总之,从试题导向的角度来看,新课程高考试题虽有需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但其创新和变化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的更多的是积极的影响。富有新意的题目更容易激发起考生浓厚的兴趣和临场发挥的兴奋状态,让考试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一个情绪高涨的学习过程,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终身学习语文的欲望,从而淡化考试对学校教育的负效应,使教学和考试都能在比较自然的状态下进行,既增加了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又有利于新课程的进一步落实。
参考文献:
[1]雷新勇.大规模教育考试:命题与评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潘新和,郑秉成.语文高考“考什么”[J].中学语文教学,2008(9).
[3]孙富中.高考探究题不能承受之轻[J].中学语文教学,2008(3).
[4]刘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编辑 任 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