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选文类型指导文本教学
2017-08-05尹莉
尹莉
(四川省成都市第十八中学)
摘 要:以《说“木叶”》为例,探讨了明确教材选文类型对文本教学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选文类型;例文;用件;文本教学
一、选文类型对文本教学的意义
在课程教材研究方面颇有建树的王荣生教授根据文本的不同功能,把教材选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大类。“定篇”类强调选文的完整性和经典性,目的在于使学生领会作品的“文化、文学学者对该作品的权威解说”。“样本”类选文注重典型性,“从学生现在在读的或将来要读的现实情境中真实取样”“依了自己的经验”“在与特定的文本交往过程中形成怎样读、怎样写的方法或能力”。“例文”类着重“足够的例证知识”,同时“避免篇章中其他部分可能引起注意导致精力涣散而干扰了所‘例主
题”。“用件”类选文的要求是适用,提供足够的材料,使学生获知所讲的事物。四大类文本特征突出,功能各异。从这个角度来说,明辨并准确定位选文类型对达成文本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以《说“木叶”》为例加以说明。
《说“木叶”》作为一篇经典选文,属于文艺评论与随笔,准确、严谨的语言,较强的思辨特色,大量的例证引入是其突出的文本特征。它以大量的诗文举例和论说证明了诗歌鉴赏中的重要理论:诗歌的语言具有暗示性。由此看来,《说“木叶”》一文有两个选文特点:列举了大量的诗句及其分析,证明“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鉴赏理论知识,符合“例文”特征;学生学习此篇的最终目标不是明白这个理论知识,而是能以之为契获得诗歌鉴赏的能力,
符合“用件”特征。
因此,《说“木叶”》一文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位为:
1.准确把握文中“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这一观点,进而掌握文艺评论的文体特点。
2.学习文艺评论的阅读方法,调动平时阅读艺术体验,尝试对其他古典诗歌语言做分析评论,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增强文艺评论能力。
二、“例文”与“用件”指导下的教学流程描述
(一)温故知新,导入教学
指导学生回顾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运用了东晋大将桓温的典故,他在57岁那年最后一次北伐中原,经过金城,见自己三十年前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道:“木犹如此,人何以
堪!”两文所指对象都是柳树,但意蕴却不同。一字之差,差之千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就让我们到林庚先生的文章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走进文本
1.诵读文本,整体感知
提示“文艺评论”文体知识和学习要求,明确本文引用诗文“持之有故”的写法。
2.细读文本,重点探讨
(1)指导学生阅读第4、5、6自然段,梳理归纳古典诗歌中
“木”与“树”的区别。
(2)细读第五段,领会诗歌语言暗示性的内涵。回应解答辛弃疾与桓温“树”与“木”不同使用的疑问。
辛弃疾赋予“树”饱满繁茂的形象,与他正值壮年,虽暂时壮志未酬但仍怀一腔雄心热血的形象与情怀正吻合。
桓温以“木”干燥衰朽的形象,暗示光阴如梭、时不我待、自己年华老去的悲慨,让我们联系到他人生暮年的心情。
3.小结:关于“文艺评论”学习
特征:探讨某种语言形式,评论某种美学现象,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
学法:(1)把握文章基本观点;(2)调动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3)与文章相关评论作比较;(4)尝试对熟悉作品做分析评说。
(三)迁移拓展,尝试评论
1.提示古典诗歌中“用‘红代‘花”这一语言现象,引导学生探究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龔自珍《己亥杂诗》)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红楼梦·葬花吟》)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
2.指导学生讨论研究,探究“红”的暗示性
3.梳理小结
“红”在古典诗歌中的暗示性特征:从颜色上说,象征着蓬勃的生命,是生命的力量和希望。用“红”代指“花”,除了“花”的形象暗示外,更显“花”的明艳之色,更具有春光明媚、春色烂漫的情味。
从情感上说,有色到无色,绚烂到凋零,“深红”到“残红”,恰如年华逝去、生命消亡。比起“繁花”“落花”等,“红”更具情感,更能引发青春年华、人生美好消逝、生命短暂凋零的联想,更能让人品味出诗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哀怜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
(四)提炼定型
总结研究结果,并举一反三,收集诗词中具有典型内涵意义的意象或者对感兴趣的诗歌意象的暗示意义做一点小研究,写出300字的小论文。
参考文献:
[1]方彬.课外阅读从教科书中寻找“影子”:基于学校教育境域下的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实践[J].阅读,2015.
[2]王益民.《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的“例文”意义[J].新语文学习(初中版),2011.
编辑 任 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