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理念构筑心桥授之以渔
2017-08-05陈秀颖
陈秀颖
(江苏省南京市燕子矶中学)
记得美国耶鲁大学前校长理查德·莱温曾说过,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做到师生互動,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出真正实用的人才。其实,不论是国外教育模式还是国内教育模式,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历史课程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这正是历史学科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新课改要求历史学科的教师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要从传统中走出来,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迅速转变教育观念,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并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新课程改革方案中,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构筑心桥,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教学中,自主地感悟历史、领略历史,培养思辨和独立思考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在组织教学中,注意转变理念,授之以渔,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新课改的目的。通过本人的教学实践,个人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用情教学,构筑心桥
教和学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两个基本方面,而教师和学生又是教学的两个不可分割的主体,任何教学活动都应该是两个教学主体之间相长的过程。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需要用自己的情感,在学生的心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实现“师生互动”教学,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历史学科的激情。
首先,组织教学时,我在课堂上采用“激情教学”,注意教师语调、语言的亲和力,用课堂语言的感召力来渲染课堂气氛,利用教师感情的陶冶力使学生在一些历史观点上与教师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也得到感情的陶冶。其次,注重用爱心叩开学生的心灵之门。教师生命中的主旋律就是教书育人,教师要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一般来说,学生认为历史学科属于副科,不重要,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如果历史老师不注意和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不注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历史学科的激情,那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或是教学相长很难实现,我们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目标也必将落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用情、用心和学生沟通,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历史学科的激情。
二、转变角色,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处于教学活动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教学活动的被动地位的局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历史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笔者以为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精心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精心准备的课堂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严谨治学的态度对学生学习气氛也是一种感染。在开始组织教学时要有一个好的导入方式,并且要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变化。比如学习“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这一内容时,我在课前收集了一些舶来用品和舶来词的资料,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很容易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这样一来,学生也愿意去了解历史知识。二是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以小组方式对所学知识点进行讨论、质疑,然后把一些不能解决的疑点,在结束讨论后放在大的课堂进行再学习。教师适时点拨,慢慢让学生自己学会分析、总结。时间一长学生就基本掌握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方法,也就慢慢学会学习了,他们也就能自主地学习了,教师也就轻松多了。这样既改变了过去完全由教师“灌输”知识的局面,又改变了过去学生感觉这堂课与己“无关”的局面,学生感觉到他们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
三、提升自我,适时奋进
作为教师,我们更应当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做到与时俱进,站在知识的最前沿。毫无疑问,作为教学活动重要角色的历史教师,无法逃避新课程改革,也无法逃避新课改对教师过去角色的挑战。伴随新课程的推行,历史教学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产生许多新的特点,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迅速转变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我认为,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由重结论的灌输者转变为重过程的学习促进者,由机械的课程阐述者转变为课程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由默默耕耘的孤独者转变为善于和同行交流的合作者,由传统的知识“搬运工”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课堂教学机械刻板的僵化局面,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动状态,增强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历史教师必须以全新理念采用最优化的对策,适应教改之需求。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搭建心桥,让他们在学习中自主地感悟历史、领略历史,同时实现角色转变,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自我,这样才能被学生认可,被新的教育所接纳。
参考文献:
[1]陈辉,陈静亦.高中历史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构[J].历史教学问题,2012(1).
[2]王飞.中学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的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2004.
编辑 赵飞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