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传》用《诗》的意图

2017-08-04杨文科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17期
关键词:左传诗经

杨文科

摘要:作为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史书,《左传》中有大量用《诗》实例。其用《诗》的真实意图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为研究《诗经》提供了一个好的视角。

关键词:左传;诗经;用实特点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上古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元化的因素,诗歌还不能真正的作为文学作品来供人们欣赏,而是作为政治、教化等多方面的工具为人们使用着,在《左传》中这一特点尤为显著。

一、不学《诗》,无以言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三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①孔子强调了学《诗》的重要性,并指出学《诗》的诸多好处,并倡导人们学《诗》。当然,在春秋时期《诗》不是作为文学作品来供人赏析的,而是作为工具书一般来为人们来提供理论支撑的。

劳孝舆在《春秋诗话》中对赋诗有这样的评价:“自朝会聘享以至事物细微,皆引《诗》以证其得失焉。大而公卿大夫,以至舆台贱卒,所有论说,皆引《诗》以畅厥旨焉。……若夫《诗》则横口之所出,触目之所见,沛然决江河而出之者,皆其肺腑中物,梦寐间所呻吟也。岂非《诗》之为教所以侵淫人之心志而厌饫之者,至深远而无涯哉?”②可以看到,在当时无论什么样的场合,赋诗来言志、说理都是一种风尚和潮流,有着明显的社会功能性,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基础。人们出口皆从《诗》中来,所以,春秋时期,学《诗》和用《诗》便成了上自公卿大夫下到贩夫走卒们的必修课。

在《左传》中就有一段经典的赋诗: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大叔、二子石从。赵孟曰:“七子从君,以宠武也。请皆赋以卒君贶,武亦以觀七子之志。”子展赋《草虫》,赵孟曰:“善哉!民之主也。抑武也不足以当之。”伯有赋《鹑之贲贲》,赵孟曰:“床第之言不逾阈,况在野乎?非使人之所得闻也。”子西赋《黍苗》之四章,赵孟曰:“寡君在,武何能焉?”子产赋《隰桑》,赵孟曰:“武请受其卒章。”子大叔赋《野有蔓草》,赵孟曰:“吾子之惠也。”印段赋《蟋蟀》,赵孟曰:“善哉!保家之主也,吾有望矣!”公孙段赋《桑扈》,赵孟曰:“‘匪交匪敖,福将焉往?若保是言也,欲辞福禄,得乎?”这段话中记述的所有的问答跟观点的阐述均是从《诗》中来,从中攫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进行加工,进而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解释和说明。《诗》于这些诸多的公卿大夫来说已经成为了他们手中的工具,用《诗》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所以《诗》的作用在当时可以说的相当大的,诸多事物的源头皆出于《诗》,若不学《诗》是根本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与人交流的。

二、督导君主

《左传》中的用《诗》有很大一部分是为政治服务的,在勤政爱民、谨慎行事、亲贤用贤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一)治国与重民

“重民”即是以民为重,只有对人民加以重视才能更好的治理国家。《五子之歌》载:“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其中就明确指出了民于国之重要性,民安宁国才能安宁,失民就会失国。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评价君主成功与否的标准大概就两种,要么开疆扩土,要么为政以德。开疆扩土不是每个君主都能做到的,那么德政就成了君主治国的重要目标了,《左传》当然也不会例外地强调德政,那么怎么治国才算是德政呢,当然是重民了,以民为本,才能为政以德,这在用诗上也有体现。像《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公过郑,郑伯不在。伯有廷劳于黄崖,不敬。穆叔曰:伯有无戾于郑,郑必有大咎。敬,民之主也,而弃之,何以承守?郑人不讨,必受其辜,济泽之阿,行潦之蘋、藻,置诸宗室,季兰尸之,敬也。敬可弃乎?”

从中可以看出,若是国君对民众不爱护不恭敬,便难以继承祖上的家业,甚至可以招致灾祸。强调了君主和统治阶级要奉行敬民,突出了敬民之重要和不可抛弃。像《左传·昭公九年》:

冬,筑郎囿,书,时也。季平子欲其速成也,叔孙昭子曰:“《诗》曰:‘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焉用速成?其以剿民也?无囿犹可,无民其可乎?”

这里强调了爱民重民于国君的重要性,国家的发展与壮大,都是依靠民众的力量,若不爱民重民,就会失去民众,而离开了群众,国君的所有抱负都无法施展,就会无所作为。

(二)谨慎行事

君主于一个国家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明君会让国家日益鼎盛,昏君则恰恰相反,作为一个号的君主,没有谨慎的行事风格是不行的。三思而后行,谨慎的思考,然后再决定用怎样的策略去处理相对应的事情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态度敷衍,不能慎之又慎,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因为君主的不谨慎不负责而遭到祸患。君主的慎行于国家的意义在《左传》的用《诗》中也得以体现。像《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邾人以须句故出师。公卑邾,不设备而御之。臧文仲曰:“国无小,不可易也。无备,虽众不可恃也。《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又曰:‘敬之敬之,天惟显思,命不易哉!先王之明德,犹无不难也,无不惧也,况我小国乎!君其无谓邾小。蜂虿有毒,而况国乎?因为僖公的轻敌不慎,不听全歼,才使得鲁大败于邾。可见慎行于一国君主的重要性,若不慎行,亦可失国。

身为君主,不仅在对外战争中要谨慎行事,在对内的法度的使用和管理上也应该如此。像《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祭以特羊,殷以少牢。足以共祀,尽归其余邑。曰:“吾闻之,生于乱世,贵而能贫,民无求焉,可以后亡。敬共事君,与二三子。生在敬戒,不在富也。”己巳,伯张卒。君子曰:“善戒。《诗》曰:‘慎尔侯度,用戒不虞。郑子张其有焉。”公孙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劝谏简公要谨慎的行使公侯的法度,这样才能使国家发展的长久,才能警戒祸患的发生。

(三)选贤用能

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壮大,除了一个英明的君主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的任用。在任何一个时代,人才都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因素。陈寿在《三国志》中便提到“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③清人谷应泰亦发出“贤才,国之宝也”的感叹。可见对于人才,无论在哪个时代人们都是非常重视的。那么对于这些人才的使用就应该“择之以才,待之以礼。”那么怎么样做才算是待之以礼呢,在《左传》的用《诗》中就把这种情况充分的体现了出来。像《左传·襄公十五年》:君子谓:“楚于是乎能官人。官人,国之急也。能官人,则民无觎心。君子谓:“楚于是乎能官人。官人,国之急也。能官人,则民无觎心。《诗》云:‘嗟我怀人,置彼周行。能官人也。”

官人,这里强调的是对人才的正确使用,把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职位上,让他们有所作为。国君选贤用能,让他们都有一个合适的位置发挥所长,从而使国家稳定,社会和谐。若是君主反其道而行之,那么国家不仅不会发展壮大,反而会国力日渐衰弱。像《左传·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君子曰:“秦穆之不为盟主也,宜哉。死而弃民。先王违世,犹诒之法,而况夺之善人乎!《诗》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无善人之谓。若之何夺之?”秦穆公死后亲手葬送了秦国的三个人才,君子才有了“是以知秦之不复东征也”的看法。可见,人才对于国家来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也正是这种积极的人才观念的出现,才使得人才们能在中国古代的专制时代中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教化世人

教化是建设人们心灵的重要手段,《左传》袭《春秋》而作,其主要思想与《春秋》并无二致。司马迁在提到《春秋》的时候才有了“《春秋》是非,故长于治人。”④的说法,《左传》亦是如此。这种“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的思想特色在其用《诗》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一)尊礼

《左传》跟礼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对礼的阐述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孔颖达对《左传·定公十年》的疏中便有:“中国有礼仪之大。”的说法。《说文》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⑤礼从开始的祭奠天地鬼神,慢慢丰富到了上自军国大事下到个人用度的一系列的规定,而尊礼就是遵循这些规定。在《左传》用《诗》中尊礼主要是这样体现的。像《左传·定公十年》:

反役,晋人讨卫之叛故,曰:“由涉佗、成何。”于是执涉佗以求成于卫。卫人不许,晋人遂杀涉佗。成何奔燕。君子曰:“此之谓弃礼,必不钧。《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涉佗亦遄矣哉!”这里把礼的重视甚至超过了对生命的重视,虽然观点比较犀利,但是当时人对礼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不仅重于生命,做事情不尊礼也无法做成,治理国家不尊礼国家就无法安宁。像《左传·文公二年》:

《鲁颂》曰:“春秋匪解,享祀不忒,皇皇后帝,皇祖后稷。”君子曰礼,谓其后稷亲而先帝也。《诗》曰:“问我诸姑,遂及伯姊。”关于尊礼的事例和礼的内涵都不止于此,但是就《左传》用《诗》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来看,尊礼对于教化世人来说具有正面、积极的意义。

(二)忠信

童书业先生在《春秋左传研究》一书中指出:“‘忠之道德(似起于春秋时)最原始之义似为尽力公家之事。”⑥忠这种道德观念的出现无疑是带给人们许多积极意义的,而不忠不信结果就是彼此的猜忌和憎恨。像《左传·隐公三年》: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从中就可以看出忠信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人的不忠不信甚至导致了两个国家直接的反目。“忠”为德之根本,不忠则无德,无论是修身还是治国忠信都是必须品。

(三)孝悌

孝观念的出现历史悠久,虽然孝的含义较广,有忠信、勇敢等内容,但其根本上还是围绕家庭关系来展开的。《尔雅》和《说文解字》均把孝解释为善事父母,便是现在我们说的孝顺。

《孝经》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后汉书》中也有“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的说法。可见孝对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人来说的是极为重要的,被奉为所有事物的根基。《左传》对孝的强调也是极为明显的,在其用《诗》中的表现为:《左传·隐公元年》: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这里既是对为母尽孝行为的极力赞扬,也说明了孝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深入的影响。

注释:

①《论语.阳货》

② 劳孝舆.《春秋诗话》

③《三国志》

④《史记·卷一百三十》

⑤《说文》

⑥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

参考文献:

[1][春秋]左丘明.左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清]赵翼.陔余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1963.

[4][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6]杨伯峻.論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8]毛振华.左传赋诗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9]艾海青.《左传》引《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10]缪爱红.《左传》中用《诗》与春秋时期思维的理性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4.

猜你喜欢

左传诗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马首是瞻
从善如流
A corpus—based study of function words suoyi and keyi in Zuo Zhuan
《诗经》研究七十年管窥
一道化学计算题的守恒多解
巧用《诗经》解难题
《左传》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