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功能之我见
2017-08-04唐朝
1895年卢米埃兄弟在巴黎大咖啡馆公开放映了由他们拍摄的《工厂大门》、《婴儿早餐》等多部电影标志着电影的诞生。然而刚诞生的电影还并不被世人认为是一种艺术门类,毕竟如文学、舞蹈、音乐等七大艺术门类在电影诞生之时早已有了数千年的历史和积淀,刚诞生的一种只不过是在公共场合付费播放给人几分钟的闲暇消遣的电影如何能被称之为艺术?在早期电影的先驱者们如卢米埃兄弟、乔治·梅里埃、埃德温·S·鲍特、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研究者们的努力和研究下,将早期电影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研究电影的制作形式为电影正名。后乔托·卡努杜发表了《第七艺术宣言》,他认为电影是表演艺术,至此“第七艺术”就成为了电影艺术的形容词。电影作为“最年轻”的艺术形式,发展至今只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电影因为其独特的特点,作为艺术门类的一种也有其特定的功能,就此浅谈一下我对电影艺术的功能的理解。
电影功能首先就是娱乐功能。电影刚被发明出来时,最多的用处就是在剧场间歇时放映以供消遣,后来在游乐场中也有,到后来美国开始有专门放映电影的影院,因为门票需要一枚五分镍币得名镍币影院。电影被人们称为造梦机器,每一部电影其实就是一个短暂的梦境,人们进入电影院,经历各种各样的梦境获取心理上的愉悦。如最早期的电影《火车进站》第一次放映时人们吓得纷纷从座位上逃开,可是当接受了电影是对现实的再现这种设定之后,便开始乐于从电影上去观看、获取他们可能通常无法体验到的、看到的景象。再如中国最早引进电影是在上海的徐园,当时被称作“活动影戏”,在公园中放映给游园的人们观看,借此消遣娱乐。后来西班牙商人雷马斯直接在上海虹口开了一个被称作“铁皮屋”的电影院也就是后来的“虹口活动影戏院”,专门让人们观看电影。
乔治·梅里埃通过一些电影视觉特效的研究和创新,创造出了多重曝光、停机再拍等技巧,并且拍摄出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在银幕上给观众呈现出一个我们想象中的世界,让观众遨游其中。电影最为基础也是重要的一点便是奇观视觉化的体验,现在的电影也朝着这方面发展,如好莱坞电影发展趨势,越来越以奇观化的视觉体验为卖点和噱头,赢得高票房。从十多年前的《哈利波特》系列、《变形金刚》系列、《速度与激情》系列以及一系列漫威动画电影等等,好莱坞电影以大片和特效著称,观众会为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从未体验、观看过的奇观化视觉景象而买单。而这些奇观化的视觉体验正是能够带给观众们身心上的愉悦感,让观众从电影营造的梦境中获得快感。
而电影的第二个功能便是认知功能。电影作为几种艺术形式之一,同样具有这项功能。英国电影理论学家劳拉·穆尔维在《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中提出了电影银幕对于观众就相当于镜子之于婴儿的作用。拉康的镜像理论提出我们是通过镜像来观察这个世界,我们在观察他人的时候也会在此过程中建构自己。就如电影艺术一样,银幕就相当于这面镜子,而电影中被导演创造出的世界代表了导演个人的情感和认知,他通过电影将这种认知反映出来传递给观众,观众在观看电影的同时也相当于在认知导演的认知。
如姜文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的人物形象便会引起许多青春期少年的共鸣:想积极的加入一个小团伙,为了表现自己牛逼而干出出格的事、对女性的性幻想等等。在对电影中人物的产生共鸣之后开始对人物、事件甚至电影中的世界开始认知,《阳光灿烂的日子》让我们体验到了在文革时期大院子弟们的生活与青春。再如另一部电影《霸王别姬》,陈凯歌导演讲述了一个一生痴迷于戏曲的传奇人物程蝶衣的一生遭遇,我们在对程蝶衣命运的悲叹和惋惜之时,同时也从侧面了解到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变迁和人性的思考。观众首先对影片产生情感共鸣,然后对影片表达的内容产生认知。电影的认知功能是建立与观众对电影的了解之上,当观众观看了电影之后,不论是否认同影视世界中的所表达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都有了认知。
电影的第三个功能便是教育功能,利用观众对电影的认知从而达到宣传、引导的作用,这也是早期中国电影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到今天中国的主旋律电影仍旧是一大国产电影的类型。与好莱坞极其商业化的类型片不同的是,国产主旋律电影主张借用重大革命题材或者普通生活中的故事来宣扬主流意识形态、称赞人性之美。1923年由中国电影先驱者张石川、郑正秋导演编剧的电影《孤儿救祖记》其实算是中国最早的主旋律电影,张石川、郑正秋是我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其电影观念也秉承着中国文艺观的传统,认为电影应担负起改良社会,教化民风这一重要使命,因而他们编剧的电影强调道德教化,关注现实问题,注重社会的内涵。直到今天,主旋律电影依然存在,通过讲述电影中的故事来达到宣扬、教化的目的。
当然除了主旋律电影之外,也会有其他的类型片中透露出导演想要表达的积极向上的情绪,这种电影同样能够达到宣扬教化的作用,同时因为其类型片的元素在内比较能够吸引观众如情节紧凑、视觉特效好看等等,这样将积极向上的宣扬教化的思想能够更加容易的契合进电影。就如今年的《湄公河行动》,将“湄公河惨案”翻拍成电影,讲述了中国派遣特警进入湄公河将犯罪集团成员抓捕归案的故事,通过这部电影将中国真实的案件搬上大银幕。同时加入枪战、武打等商业片元素在内,成为一部“新型主旋律电影”。这种电影因为题材、元素的吸睛,观众会比较喜欢,因为喜欢所以也更加容易达到教育的功效。
再如纪录片教父—约翰·格里尔逊,他对于电影中除了故事片的另一大分类记录片的定义就是,纪录片应该是非娱乐化的、而是应该起到教育和宣传的功能,为此以他名字命名的纪录片创作流派约翰·格里尔逊派的主要创作模式就是“画面+解说”的创作模式,以这种方式拍摄出来的纪录片浅显易懂便于大众接受,直到今天中国很多电视台依然运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拍摄纪录片。这也证明了他们将电影的教育功能视为一种很重要的宣导、教化手段。
电影的第四个功能便是审美功能。一部优秀的电影其本身便是一个艺术品,它本身所具有的美的特质让人为之陶醉。一部优秀的电影不仅能够让人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还能够使人愉悦,净化和陶冶观众的心灵。同时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也能够提升观众的电影审美,让观众在特殊的审美中获得享受。如王家卫的电影风格独树一帜,让不少影迷如痴如醉。王家卫的电影一反普通电影的线性叙事,通过浮光掠影式的手持摄像、略显夸张的色彩搭配以及主角的内心独白、恰到好处的配乐等等多种声画形式构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王家卫风格电影。如《重庆森林》中金城武扮演的何志武关于“凤梨罐头”的内心独白、梁朝伟扮演的警察对着毛巾的神神叨叨、《堕落天使》中的广角镜头、《春光乍泄》中黑白片段、何宝荣和黎耀辉两人身穿不同色调的衣服作为性格的外化等等这些都是王家卫电影中独一无二的亮点,构成了一个光怪陆离、杂乱的时空、叙事支离破碎却充满浪漫和随意、充满疏离和失败感的电影世界。这种破碎的叙事和凌乱的镜头都让影迷欲罢不能,每一个镜头、独白乃至配乐都是王家卫经过精心设计之后得来。这些设计共同构成了一部完美的王家卫风格的电影作品,让影迷从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享受。
像电影的娱乐功能、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等都是电影诞生以来便有的,其实电影作为艺术门类的一种,它的功能远不如此,像弥补功能、审美功能等等,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影的制式、拍摄手段、播放环境与效果也将会随之改变并且会诞生更多的功能。电影作为最年轻的艺术门类之一,它在未来还有无限的可能。
作者简介:唐朝(1993-),男,汉族,江苏,研究生在读,单位: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研究方向:影视编导,学号:Z1605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