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
2017-08-04赵瑾
赵瑾
摘要: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召开、以及“一带一路”区域合作新机制的推进等,为中国与东盟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前景。[1]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贵州就与东南亚国家泰国、菲律宾、老挝等国家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师互派、学生交流、合作办学和科学研究合作。2008年以来,在贵州省连续举办了九届由中国外交部、教育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已逐渐成为贵州省特有的品牌项目。历经十几年的摸索和发展,贵州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规模已初成气候,合作模式也独具特色。但是相比起西南沿线省份云南和广西而言,由于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和地理位置的影响制约,贵州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程度还较低,大力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升贵州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贵州;教育;国际化;东盟;合作
贵州省作为西部大开发重要地区,近些年积极拓展国际教育市場,特别是东盟国家教育市场,对贵州高校与东盟高等教育的合作与发展进行研究和探讨,更是推动贵州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的重要步骤,也是高校发挥科研职能的重要体现。贵州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如何站在历史新的起点、新的高度,谋划与东盟各国培养商贸合作、政治互信的各级各类人才,以期获得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突破,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外交战略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是政府和高校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本文将从贵州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角度出发,结合贵州省与东盟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展开探析,主要内容如下:
一、以高等教育国际化为推手,加强与东盟各国的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人才成为了诸多要素中最重要的一元,在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等方面,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相配套的人才资源。人才资源是区域国际化发展的桥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高校教育的国际化成为了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国际化发展推波助澜的力量,高校教育如何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和顺应国际局势进程的各类国际型人才,成为了各国高校所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2]
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汪永铨先生主编的《教育大辞典:高等教育卷》的界定是:“各国高等教育在面向国内的基础上面向世界的一种发展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学联合会(IAU)(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从这两个解释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一所学校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其所起的推动作用也是整体的而非局部的。
国内许多高校在学校定位上都提出了国际化的诉求,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以及国家战略和政策的大力支持,推动了很多高校的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国和东盟高等教育合作与发展在规模、政策战略、合作方式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中国、东盟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3]但高校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解存在差异,也是各高校在国家化进程中展现了各具特点的发展理念与模式。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扶持,“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州的顺利举办,为贵州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
二、以帮助培养各类人才为基准,推进与东盟各国的教育合作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发展,加强与国外各高校的合作办学、项目互通、互派教师等教育合作。中国贵州也在近几年大力发展了国际教育,尤其是与东盟国家例如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等开展了高等教育合作,为东盟各国培养了不少人才,如公派对外汉语教师,招收短期、长期语言、文化、法律等专业等进修班学生、招收来华攻读本、硕、博学位的学历留学生等。据统计,随着中国和东盟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2017年贵州各高校有东盟国家的留学生超过三千人次,招收院校包括贵州大学、贵州医科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以及部分地州院校等省内高校,招生层次包含短期进修生、校际交换生、学历生。
从贵州省招收外国留学生的人数层次来看,在招收东盟留学生的过程中,从量上看,民间交流的留学生数量大,政府主导的留学项目数量较少。这几年,贵州政府陆续给省内部分高校提供了资金指标,招收东盟较为贫困国家的公费留学生,贵州省内部分高校例如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等也陆续被确定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招生资格院校”招收来自东盟国家的留学生到贵州接受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为实现互换学生流动数量的增加,近十年来中国政府将向东盟国家提供一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
贵州省通过搭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这样一个交流平台,可以与东盟各国之间实现教育的互补互通,协作并进,资源共享,获得双赢,不断提升中国-东盟高等教育水平。中国与东盟的教育机构、高校之间累计签署了500余份合作交流协议,针对东盟国家经济相对落后,技术人才匮乏,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等特点,计划对这些国家开展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培训。为中国-东盟的建设培养旅游、加工制造、轻工、机械、建材、食品加工、医药、畜牧技术人员,培养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人才,培养国际经济贸易人才,培养国际汉语教师等各种符合各国发展、建设需求的人才。
三、以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为核心,形成于东盟各国高等教育互补共赢的局面
首先,在科学研究方面,贵州高校与东盟各国高校的科研合作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存在,近十几年来,东盟各个国家的学者、教师、科研人员到中国,中国各领域相关学者走访东盟各个国家,双方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的人数不断攀升,层次不断提高,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广,问题越来越深入。但随着交流和拓展的深推进入,可以看出,贵州与东盟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研究还很不透彻,很多方面仅知之皮毛,深层次的、社会的、历史的诸多因素尚未研究清楚。
其次,在学科建设领域,东盟各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水平比中国稍差,但其中也不乏水平较高的高校,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国家的部分高校。在公布的亚洲大学200强中,中国有41所高校进入,贵州没有一所;在前一百强中,东南亚有16所高校进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别排在2名和5名,国内很多高等学府均排在以上16所东南亚高校之后;除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五国外,东盟其余五国文莱、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的高校在200强中榜上无名。因此,与东盟高校进行学科建设方面的合作是可以形成共赢局面的。
贵州高校可以抓住中国-东盟合作共赢的发展机遇,积极投入科研经费与精力,发展学科建设,让有特色有质量的学科走出国门,也可以与东盟国家高校实行人才交流、课程互换、学分互认、合作科研等,以此来做强做优我们的相关学科,扩大影响,增强贵州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实力,为国际区域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的合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同时,也能提升贵州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4]
四、结论
贵州在近年来加强了与东盟地区的合作对接,积极拓展国际教育市场,通过政策扶持、经济支持、渠道多样化等途径,为东盟国家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懂得国际合作的人才,积极推动了两地的鸡毛、教育、文化合作与发展。在将来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与发展问题上,贵州-东盟双方还有望进一步开设有关东盟语言、文化、政治与经济等相关的专业课程,加强区域国别研究和区域政策解读,制定有效的双边合作政策、目标和措施,深化贵州与东盟各国高等院校之间和学者之间的学术合作,切实推动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的人文交流。贵州与东盟各国高等教育的合作基础扎实、前景广阔、作用巨大,在政府与高校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统领、规划、协调下,我坚信,贵州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将和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一样,步入正轨,迎来美丽丰收的季节。
参考文献:
[1]卢铁城.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J].中国高教研究,200(11).
[2]操太圣.人才培养的本土国际化――寻求“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的理论基础[C].公共管理高层论坛,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12.
[3]寿玉琴.简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J].中国成人教育,2006,10.
[4] 张成霞,王小华,扬晓椿.贵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和策略[J].职业与教育,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