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与典籍翻译中的文化传递
2017-08-04张智雄
张智雄
摘要:典籍是民族文化的历史沉淀精华,也是当前时期翻译工作需要重点突破的翻译难题。通过对典籍的翻译与解读,提高典籍文化的传递水平。而生态翻译学理论,在典籍文化翻译过程中,发挥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此,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结合我国典籍文化的翻译实例,探讨生态翻译策略在典籍翻译过程中对传统文化传递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文化典籍;典籍翻译;文化传递;生态文化
我国典籍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随着文化领域国际交流范围的扩大,国内很多优秀的典籍文化需要科学合理的翻译,才能更好的呈现其核心文化价值。在翻译学领域,有一门重要的翻译理论,即生态翻译学。注重生态环境,结合译者所在的人文环境特点,合理的选择翻译方法,是生态翻译学主要思想内涵。生态翻译学的相关理论,在典籍文化翻译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指引作用,对典籍文化的翻译和向外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生态翻译学的发展
生态翻译学是翻译学领域一个重要的分支,其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在本世纪初期,在翻译学界,著名的翻译学研究者胡庚申教授对翻译选择适应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比价深入的研究。并通过详实的材料,缜密的翻译案例论证,阐释了其研究理论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在他看来,由于翻译的文献资料是给信息传递、传输地区的人民看的,因次,翻译学者必须要结合传递地区的人文生态环境。从这一定义概念中可以看出,该理论的核心内涵思想是“译者中心”、“译者主导”,人为翻译活动中,必须在译者的主体意识主导作用下,才能顺利完成。而具体的生态翻译学理论,是胡庚申教授在2008年提出的,这一学说主要是侧重对生态学途径的研究,即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整体互动,对翻译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典籍翻译中的文化传递
在典籍翻译中,生态环境对译者的翻译内容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通过《道德经》英译的案例,来对典籍翻译中的文化传递情况进行系统论述。
我国的古代的文化典籍《道德经》,在西方英语世界有着很大影响力。这主要是源于《道德经》的“无为”思想能够同西方人民寻求的很多救世良方有着很大程度的契合。“无为”的意思就是不忘为,顺应天意,自然而为。许渊冲将其翻译为does everything without interference,但从英译的意思是“做任何事情不要干涉”,简单说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进行干涉的意识; Arthur Waley 将其译为 relies on actionless activity,并在注脚中增加注释:because “action” can only make one thing high at the expense of making something else low,etc.上述两种翻译,其实都与国内对“无为”的思想内涵比较接近。并且能够比较形象的刻画出那种遵循天意而行,不施加干涉的意思。如果是施加干涉,并且是有意而行,则会导致很多战乱灾害,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这种翻译,在文化层面上解答了西方人对战争带来的痛苦灾难的思考。因次,这种翻译,实际上是一种结合西方人社会思想的翻译方法,翻译的内容和思维方式,更加接近西方人的理解层次。当然,在一些其他的翻译学者翻译过程中,有的就没有抓住《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内涵,仅仅是比较表面的翻译,这与老子的思想核心内涵,是存在较大偏差的。
从上面的翻译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典籍的翻译,既要能够准确表达古人作者的思想,在翻译过程中传播我国典籍文化的思想精髓和核心内涵价值,又要满足典籍传播地方人们的思考习惯和愿望寄托。以老子的《道德经》中“无为”的翻译可以看出,只有融合了西方的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再结合原著作者、译者以及生态翻译环境下,才能实现翻译作品的有效传播,也才能在文化层面与社会物质精神方面,达到比较和谐的统一。
三、译者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
生态环境是一个承载系统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综合立体空间,在这个环境下,产生的典籍作品,典籍文化,都被深深烙上了环境特点的印记。例如,典籍文化中记载的历史名人故事、古代风土人情、地域文化特征等,这些都是生态环境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加大对生态环境内容的研究,了解清楚生态环境内部各种要素与译者翻译视角之间的不同关系。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之中,对于译者本身来说,译者只是各种单独要素,在发展、变化中过渡的一个主体。当然,合理的翻译内容,必须要同译者的个人意识思维相互结合,这樣才能将译者的个性化见解、对典籍的研究成果,变现出来。处在不同地域空间、语言文化习俗中的环境因素,会对译者本身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生态翻译学更强调 “译者为中心”这一核心思想。这种思想进一步延伸即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翻译方法,要遵循翻译生态环境中的文化习俗以及社会常态,同时能够接近典籍文化传播地区的地域文化背景,让当地人能够感受到这种文化传播翻译的亲近性。这对以国内目前很多典籍文化的翻译传播来说,具有十分有价值的指导意义,通过对翻译传播地区价值文化的借鉴和参考,在实际翻译作品翻译过程中,融入当地人们的文化思想习惯和信仰,对于提高典籍文化的的传播水平和可接受性,是很重要的。
《道德经》作为我国一部重要的文化典籍,如何运用生态翻译学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翻译,使得其核心思想内涵能够传播出去是很多学者思考的问题。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要深刻理解作品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也就是说要具备深厚的典籍文化底蕴,并且保持严谨的求知精神态度,同时不能忽视典籍文化传播区域的生态环境因素,做到和谐统一内在结合。以使得译文达到精益求精的水平。例如:《道德经》第十八章:“六亲不和,有孝慈。”
Arthur Waley 的译文:It was when the six near ones were no longer at peace that there was talk of “dutiful sons”. 同时,Waley在附注中指出“六亲”为“father, son, elder brother, younger brother , husband and wife”.
在上面几个译者的译文中,林语堂将 “六亲”直译为“six relationships”,这种翻译其实是不够明确的,这种指代,会让西方读者读不明白,感到困惑和费解。而辜正坤、许渊冲直接以“family”代替“六亲”,这就使得“六亲”的含义被很大程度的泛化。Waley在译文中,结合对老子思想的深刻理解,别具匠心的运用深度翻译方法,在译文之外加上注解,这就能够使得读者更加清楚明白,能够比较全面深的领悟典籍的含义。这种生态翻译学核心思想指导下的翻译方法,可以更好的引导西方读者加深对中国典籍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道德经》是我国传统典籍文化的重点作品,随着现代世界范围内汉语文化以及中国古代文明的复兴传播的速度加快,在这种背景下,更加科学合理的翻译典籍文化典范,显得尤为重要。《道德经》作为一种古人思维方法、社会思想观念的集合,在对外翻译传递过程中,要结合传递区域的人文风情色彩和民族文化信仰,这样才能够实现生态翻译环境的和谐生辉,从而促进典籍文化的有效传递。
四、结语
在典籍翻译过程中,应该突出强调译者为中心主导的整体和谐的翻译生态系统。从一定意义上生态系统的和谐,也是受到译者中心指导思想的影响。因此,典籍文化的有效翻译需要结合生态翻译学的核心内涵思想,遵循生态环境的翻译,才能使不同区域的读者,更好的欣赏和理解吸收新的文化元素,这样对于推动典籍文化翻译方法的不断创新,提升生态环境下典籍文化的传递效率,也是非常有益的,对于国内众多优秀历史典籍文化的繁荣发展,也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异”和“新”——不同翻译研究途径的比较研究并兼答相关疑问[J].中国外语,2014-09-15.
[2]陈月红.生态翻译学研究的新视角——论汉诗英译中的生态翻译转向[J].外语教学,2015-03-10.
[3]王越西.适应与选择——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研究亚瑟·威利之《道德经》英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20.
[4]程爱丽.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武汉东湖磨山景区公示语的英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4-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