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炕的发展与传承意义
2017-08-04修景馨
修景馨
一、火炕的发展历史
火炕是我国北方特有的一种集供热、睡卧、痛风于一体的民居特色建筑技术,具有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代,火炕是我国北方人民抵御寒冷的气候条件的采暖设施,是我国伟大的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民居应用技术科学的一项伟大成就。早在《晋书》卷九四《隐逸传》记载:“公孙凤上谷人也,隐于昌黎之九城山谷,冬衣单布,寝土床。”[1]这个典故提到的“土床”,就是炕的雏形。而在《三朝北盟会编》中还有这样的记载:“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舆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2]到了唐代,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火炕。伴随着古代人类居住条件的逐步改进,从火塘到火地、火墙。火炕,发展为成熟的采暖设施系统,传统火炕技术立足于特有的地域气候条件,利用原始而实用的建造技术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火炕的砌筑工艺及使用材料的循环性
火炕的砌筑材料大都选择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体现了我国伟大的劳动人民对地方材料性能的充分认识与掌握。火炕以土坯、砖为主要的砌筑材料,很多地区的工匠,常常采用茅草秸秆等植物材料与泥土结合制成兼顾坚固和保温的土坯砖.这样制成的土坯的蓄热能力强,热稳定性好,虽然在加热时升温较慢,但在停止供热后,持续散热的时间很长,这就使火炕具有了在熄火以后还能够在较长时间供暖的特点,尤为适合气候偏寒冷的地区。有些地区也有利用石板作为主要砌筑材料的,这种火炕具有加热快,散热迅速的特点。
火炕的炕面多由沙土抹成。为了清洁,炕面上要铺上一层席子,民间俗称为“炕席”,就是北方人家用来铺炕的席子。炕席一般为高粱秸秆、芦苇秸秆的篾条编制而成,炕席的特点是透气性好,散热均匀,比起沙土炕面更方便清洁,铺在火炕上,既美观,又实用。但是这种较为原始的炕席缺点也很多,用久了编织部分会因磨损而损坏扎人,而且,由于炕头温度较高,这里的炕席容易被烫坏。后来,牛皮纸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有条件的人开始用牛皮纸糊炕,上面再刷上清油,这样的炕面比炕席的效果要好很多,既干净又平整。
火炕所用的燃料多为干枯草木和玉米水稻秸秆等农作物的剩余物,燃烧后的草木灰呈碱性,可用于中和酸性土壤和农田施肥,无论它的建造还有使用中的能源角度证明了,火炕设施对材料的可循环利用的优良品质。
三、火炕的科学保健意义
火炕的散热方式是热量由下而上,人们睡卧在火炕上时,不会因为散热不均而造成头热脚凉的现象。由于头部枕枕头,高于身体其他部分,所以很符合人体的受热方式。中医认为,火炕对一些虚寒体质和寒性疾病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能够温散寒邪,防止人体阳气受损,预防寒邪对人体的损害。而且,火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风湿寒性关节痛、颈椎病、腰间盘突出症等疾病患者,有着很好的疗养作用和预防效果。[3]
四、火炕在旅游业的应用前景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城市的人们选择在闲暇之余外出旅游,整日生活着高节奏高效率的钢筋水泥城市森林,让人们更多的选择返璞归真的自然风光和原生态的旅游地,而作为农村特色之一的北方炕文化为主的农家乐旅游产业,越来越受作为社会主干力量的中年人和老年人的青睐。一方面,这种饱含北方炕文化的农家乐,可以吸引没有住过火炕的人体驗火炕的生活,现在生活节奏很快,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无暇去进行交流,再加上现代世界物欲横流,很多人们看重眼前的实际利益,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通过炕文化农家乐提供的这一方自由的空间,人与人之间盘坐在一席炕上,言语间只有情真意切,再无半点隔阂,这样的“火炕交流”是情感宣泄的心理需求和精神寄托,不仅丰富了情感生活,而且可以让迷失在城市森林的人们找到归属感。另一方面,曾经住过火炕的人,尤其是在火炕上长大的这一批人,对火炕都有很亲切的感情,重温暖暖的火炕情。
五、火炕的传承意义
以火炕作为供暖方式的住宅是北方地区农村住宅模式的主体,在保有传统火炕的前提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计水平,解决传统火炕的不利问题,做到节约能源,提高热效率、卫生环保,增加舒适度,从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火炕作为北方特有的一种农村民居文化现象,具有大量性、普遍性的特点。寻求一种适合当地气候、地理特点、尽可能使用本地区建筑材料的居住建筑节能模式,减少居住建筑能耗,提高农村居住建筑技术含量。推进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农村,为北方地区村镇的居住建筑节能提供参考,对减缓我国的能源危机和减少环境的冲击都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二十五史(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530.
[2]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甲)[M].台北:大化书局,1979:22.
[3]周伟.火炕与健康[OL/G].周伟话养生,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