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藏语文学的作者和作品简析
2017-08-04卓玛扎西
卓玛扎西
摘要:当代藏语文学中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是作者和作品。当代藏语文学发展几十年以来,其作家队伍的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并且其文学体裁和作品质量方面也发生了一些较为明显的变迁,本文围绕这些问题,作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当代藏语;作者;题材
一、作者队伍和年龄结构
就作者队伍和年龄结构而言,目前,老一代作家(指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步入文坛的、并有一定创作实力的群体)逐渐淡出藏族文坛,这是藏族当代文学较为普遍的现象,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舉例来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涌现的作家群中,著名诗人居格桑,如今专注于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很少有文学作品问世。其他还有桑吉、热贡多吉卡、恰嘎多杰才让、恰嘎旦正、南色、角巴东主等,几乎以集体缺席的方式与藏族当代文学渐行渐远,各自忙活在科研活动和教学工作中,少有文学创作活动。
根据世界性的文学创作经验来说,大多数作家都是在自己的晚年才完成伟大作品的。因此,我们也不难看出藏族当代文学很难出现具有跨民族、跨地域影响力的作家和作品的原因之所在。至于出现作家们集体缺席的如此局面,作家个体的生存压力和外部体制性的缺失,恐怕也是他们放弃继续文学创作的主要原因。
中青年作家仍然是藏族当代文坛的中流砥柱。像小说作家、一届“骏马奖”、三届“章恰尔文学奖”获得者德本加,小说作家、新一届“骏马奖”获得者,同时也是两届“章恰尔文学奖”获得者扎巴,藏汉双栖作家、电影导演、“章恰尔文学奖”获得者万玛才旦等,仅从他们的获奖情况也能窥见其创作水平了。更加可喜的是,他们目前仍然活跃在藏族文坛,笔耕不辍,成为中青年作家力量的楷模,他们的作品也日趋成熟,得到广大读者高度认可。
新一代作家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使得藏族当代文学后继有人,储备力量让人感到欣慰。比如拉先加、赤桑华、云才让等80后一代,以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为新世纪藏族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的学历比任何时期都高,其中硕士生居多、博士生也不在少数,并且所学专业也与文学相当接近。因此,他们的文学自觉性较强,手法独到新颖,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主体意识与审美追求较之前人有很大的不同。
二、文学体裁和作品质量
就文学体裁和作品质量而言,藏文小说创作渐入佳境,无论是与本民族的纵向比较,还是与其他兄弟民族间的横向衡量,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近年来,以《章恰尔》文学杂志为主要阵地,涌现出一大批母语原创性作家,无论是创作风格、技巧,还是审美诉求、理论觉悟,都趋于成熟、多元化。
诗歌方面,就其表面看似繁荣,实则多而不精。有这么一种说法:目前,从小学到中学,从农村到城市,几乎每一名藏语言文字掌握者,都喜欢写诗,尤其是自由诗。但是,作者层次良莠不齐,其中多半文化水平不高,文学造诣浅薄,写出来的诗作,其质量无从谈起。值得一提的是,也有些诗歌中坚力量,他们以自己的良知和高度责任感,坚守着母语诗歌最美好的家园,书写着祖先史诗般的最宽阔胸襟。尖梅达、仲、格萨、那若等等,他们是藏语文坛诗歌版块的有力支撑者。
藏族当代散文创作的现状比较乐观,其发展势头良好,形式多样化。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在藏族启蒙话语强势介入的影响下,杂文、随笔类文章空前盛兴起来,打破了以往一味追求叙事、抒情类写作的单元格局,为藏语散文注入了一股强心剂,开拓了大散文时代的文学疆土。
三、文学评论和作品翻译
藏族文学评论工作环节较为薄弱,翻译工作严重滞后,无法满足目前的发展需求。藏族当代文学的发展,普遍以《章恰尔》(1981年)等杂志的创办为标志,距今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仅以《章恰尔》为例,截止目前,已发表1000多位作者的8000多篇(首)作品,体裁涵盖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评论等各个方面。但我们发现,其中评论一项是最薄弱的环节,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也相对较差。写评论的作者队伍非常不稳定,处于游击状态,从事评论工作的人士几乎为零。这样,藏族母语文学生态出现了失衡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文学创作的积极引导和健康发展。
作品翻译方面,近几年有所改观,有些作品翻译成汉文、英文等语种,散见于国内外各种报刊,也有结集成册的(如《当代藏语小说译选集》)。藏族母语写作的繁荣发展,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民族政策优越性的有力证明。但是,通过作品翻译,介绍本民族母语创作的实际状况,与其他兄弟民族进行文学交流的角度而言,完全没有形成规模和影响力,这与藏族母语文学日益发展壮大的现实不相符。
参考文献:
[1]恰嘎.多杰才让,吴钰,多旦,仁青诺日等编著.藏族文学史[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
[2]马学良,恰白·次旦平措,佟锦华等编著.藏族文学史[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9月版.
[3]佟锦华等编著.藏族文学研究[M].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4]西北民大编写组.藏族当代文学作品选[M].民族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