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的生态文明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
2017-08-04黄然
摘要:在文中笔者将城市形象分为“客观形象”和“虚拟形象”两个层面,“客观形象”是城市的实然状态,是依托于政府规划而建构出来的城市形象,“虚拟形象”是城市客观形象的镜面反映,是通过媒体报道而传播出来的城市形象。在此层面上,笔者再从城市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两个方面来探讨成都生态文明城市形象的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成都;城市形象建构;城市形象传播
一、成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加速推进,党的十七大将“生态文明”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成都的生态文明建设于21世纪初正式启动,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启动阶段(2004-2006年)
2004年,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四川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确立生态立省的战略,成都市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二)推进阶段(2007-2013年)
2007年,省政府就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2011年,省政府通过并开始实施《四川省“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2012年,环境保护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进一步加强四川省环境保护工作合作协议》,为保护环境建立部省合作协调机制。
(三)全面深化阶段(2014-至今)
2014年,成都市正式成为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5年,成都发布《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坚持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时期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2016年,成都市发布《成都市城建攻坚2025规划》,提出到2025年,成都将建成功能完善、生态优良、环境宜人的现代化城市……
二、生态文明城市形象的概念
(一)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与生物圈计划”中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城市”的概念,指出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是衡量生态文明城市的一个核心指标。现今,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和丰富,不仅包含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层面的含义,更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元复合层面。
(二)城市形象的两个层面
城市形象概念由美国城市学家凯文·林奇提出,指一个城市整体的风貌,包括城市建筑风格、城市生活质量、城市居民面貌、城市生态绿化等多方面。笔者将成都的生态文明城市形象分为客观形象、虚拟形象两个层面。
1.客观形象。城市客观形象是城市的实然状态,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支撑。陈映在《城市形象的媒体建构—概念分析与理论框架》中提出,“所谓城市客观形象,是一个城市实际形象的概括,不仅包括城市硬件系统……而且包括城市软件系统。”[1]根据陈映的定义,笔者将城市的硬件系统归纳为城市的空间印象,将城市的软件系统归纳为城市的人文形象。
2.虚拟形象。城市的虚拟形象指的是城市在媒体报道中所呈现出的形象。李普曼在拟态环境理论中提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并不是客观的“镜子式”的反映,而是媒体把关筛选和重新建构之后的“选择性呈现”。受众由于个人视野、语言能力、风俗习惯、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局限,在获取信息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体,随着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以及大众越来越高的媒介使用需求,城市形象的塑造更加离不开媒体。
三、成都生态文明城市形象建构与传播的策略分析
(一)客观形象建构:成都生态文明城市形象的空间与人文形象建构分析
1.空间印象建构分析。生态文明城市的空间印象包括城市建筑、城市街道、城市交通、城市绿化、城市环境等方面。作为成为全国首批55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之一,成都从优化空间开发格局、推动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环境承载能力等八个方面推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从空间印象上来看,成都是经济繁荣、生态优良、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
2.人文形象建构分析。生态文明城市的人文形象包括城市文化、城市历史、市民素质、城市管理、居民生活状态等方面。成都的城市人文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一旦出现熊猫、蜀水文化、道教文化、休闲之都等符号,人们不假思索地就会联想到“成都”,成都在人文形象建构上擅长利用符号化的东西来承载整个城市的文化和气韵。
(二)虚拟形象传播:成都生态文明城市形象的媒介传播策略分析
1.传统媒体传播分析。成都传统媒体资源丰富,在传播城市形象时充分利用了报刊、电视、广播等多元化的宣传渠道,主要侧重呈现成都的人文形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以成都的宣传片为例,2003年,张艺谋执导《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在这部备受瞩目的宣传片中,成都被赋予了“休闲之都”的称号;2010年,成都的《典型中国,熊猫故乡》宣传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上播放,成都“熊猫之都”的形象被推广到全世界;2012年,在成都市旅游局主办的成都网络推广活动中,《快城市慢生活—闲不住的休闲成都》宣传片又再一次固化了成都“休闲慢生活之都”的符号化印记。
2.新媒体传播分析。随着智能手机以及4G网络的普及,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城市形象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成都发布”微博为例,在6万余条微博中,有697条微博包含“生态”这一关键词,将近占据了微博总量的10%的比例,分别涉及旅游景区、政策发布、城市建设规划等方面,涵盖面十分广泛。
四、成都生态文明城市形象建构与传播的建议
成都建构生态文明城市形象不仅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转型、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还能够引领西部城市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跨越,为全国建设特大型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示范。筆者从客观形象与虚拟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两个方面对成都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出建议:
(一)客观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1.完善和健全相关政策及法规。为了给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方向指导和法制保障,政府应该完善生态文明相关的政策,制定有关的法制,使各个部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如通过政策和法规的形式,构建高效的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宜居的生态环境体系、实现安全的生态体系
支撑等。
2.培育生态的社会文化体系。为了进一步培育良好的城市文化体系,政府应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全面普及生态知识,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观、生态文明观,将环境保护的意识融入到人们的潜意识中,进一步推广清洁能源改造和使用,在社会上形成绿色文明消费
的风气。
(二)虚拟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1.重视媒体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作用,加大网络议程设置力度。麦克姆斯和肖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提出,媒介能够作用于人们的认知,媒体的报道角度、报道频率、报道内容、报道重点都将对人们对城市的判断造成影响。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城市形象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媒体完成的,在各个城市都极为注重自身形象塑造、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当今中国社会语境中,媒体扮演的角色无疑越来越重要。应该更加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于城市形象塑造的作用,加大网络议程设置力度。
2.传播更加多元化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和谐相处,但不仅限于环保层面,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是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传播成都生态文明形象的时候,媒体应该丰富生态的内涵,建构出一种立体式、全感知式的生态理念。
参考文献:
[1]陈映.城市形象的媒体建构—概念分析与理论框架[J].新闻界,2009,(5).
[2]严晓璐.城市形象宣传片中的城市文化建构--以成都形象宣传片为例[J].青年记者,2015.
[3]李佩菊.傳播学视野下的媒体城市形象建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20卷(4).
[4]孙旭&吴赟.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形象传播研究:回顾与前瞻[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2,28(1).
作者简介:黄然(1992-),女,汉族,四川德阳人,新闻与传播硕士,就读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