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白与杜甫的不同分析

2017-08-04魏丫丫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15期
关键词:个人诗作杜甫

摘要:在中国诗史的漫漫长河中,唐朝作为一个文化异常开放与活跃的时段,诞生了两位诗作巨匠——李白和杜甫。二人虽同为唐代创作高峰期的诗人,但在两者的生活与创作背景、诗作的内涵与表达、个人性情这几方面有着许多的不同。本文从李白和杜甫的个人生活及诗作角度来分析李白和杜甫的不同,从而加深对具有唐诗标志性人物和诗作的了解,并促进对唐朝文化的研究。

关键词:李白;杜甫;背景;诗作;个人;不同

李白与杜甫的诗作享誉千载,早在清代赵翼《诗论》中便有“李杜文章万口传”的美誉。同为促成唐诗发展达到繁盛期的诗人,二者拥有更多各自不同的魅力。下面本文就从两者的生活与创作背景、诗作的内涵与表达、个人性情这几个方面来分析李白与杜甫的不同之处。

一、背景渊源上的时空不同

李白与杜甫的不同,都离不开这两位诗人所亲历的生活背景,一切创作的渊源都集于此。而此渊源可从时间与空间两个角度来分析。

(一)一位潇洒于盛世,一位抑郁于破败

自公元712年唐玄宗时代至755年安史之乱,大唐享受于盛世景象,经济繁荣,军事强大,版图不断扩张,开放与包容的文化氛围也使得许多诗人呈现出一派昂扬积极的风气。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代,家国危机又使文人诗坛一片沉郁。李白的整个生活阶段,主要亲历了大唐盛世,面对国家的强大繁荣,李白的乐观豪迈、自信奋发及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观自然油然而生,“大鹏一日腾风起,扶①摇直上九万里”,其豪迈之情溢于言表,奉诏赶赴长安之时,“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又一笔即挥一腔的报国济世之心,即便最终未能完美地实现朝堂理想,但是对于山水的或流连或归隐,其诗作也是浪漫洒脱,仙道飘飘。反观杜甫,其中年时段,大唐盛世早已步入尾端,国家内外危机四伏,朝堂腐朽没落,战事频频失利,“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这句中的“贱子”便以无家者自称,“阵败”更直指邺城战败②,杜甫便是在这种兵荒马乱的时代中颠沛流离。尤其在不得志的个人境遇与强烈想要忠君报国思想的矛盾之下,诗作的体现更令人深感沉郁悲观。

(二)一位游走于山水,一位流浪于底层

李白的出生便是少数民族的身份,至二十多岁离开家乡,他成长于蜀中,也塑造于蜀中[1]。“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的家庭教育,众多道教圣地的地域影响,出游远走于大好河山之间,即便退出官场也不会像杜甫那样为生存愁苦,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他诗作里广袤的地域风情与狂放不羁。相较而言,杜甫的命运却是一生坎坷。虽早年轻松漫游,但二十多岁之后,便落第不中,有时奔赴于各地小官,有时在社会底层饱尝民间疾苦,安史之乱甚至跟随肃宗奔逃,后几经坎坷,在百姓中生存流浪,晚景凄凉。

二、诗歌创作上的内涵与表达不同

李白与杜甫的盛名成就于诗篇,二人的不同也自然体现于诗篇。

(一)思想内涵上李白的道家、侠义与理想和杜甫的儒家、规矩与现实

虽然同受儒道的影响,但很明显二者思想中各有侧重。从李白的诗作中不难看出,道家意味极其浓厚,这与其年幼时所处道教圣地的环境密切相关。“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以“谪仙人”自居的态度也使他拥有一种逍遥的人生观,自幼接触的道家思想贯穿一生。而杜甫的儒家意味更为强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家国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舍己情怀,“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的感叹民生疾苦的仁爱情怀,加之其年幼时祖上浓厚的儒家教育都使他都透着浓浓的儒士情节[2]。

李白狂放狭义,自由洒脱而杜甫恪守原则,坚守内心底线。同样是面对政治失意,李白对黑暗的朝堂不屑一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的郁愤拔剑,“且乐身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的洒脱逍遥,不喜欢朝堂即可随意游走,让人心中郁愤随其诗句得到解脱。而杜甫则坚持恪守原则,“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况我堕胡尘③,及归尽华发”,杜甫哪怕不受朝堂重视,也要坚持抛下妻儿,忠君报国。

另外,李白思想上的理想化也与杜甫的现实化对比鲜明。虽然李白与杜甫都有经国济世之心,都有对国家山河的热爱,但纵观李白诗作,处处都能体现一种避尘世于无形之感。“森森望湖水,青青芦叶齐”是战乱时避开现实的景物寄托,“平明别我上山去,手携金策踏云梯”④也是他理想化的自我。而杜甫显然更加地直面现实,“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等都是杜甫对现实的直接揭露,将史的事实与诗作融合,杜诗的“诗史”地位由此确立。

(二)诗歌表达上的风格与技巧不同

首先在诗风上来说,李白更显浪漫主义情怀,“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仙人殊仿佛,未若醉中真”都在梦境与想象之中将人带入缥缈的精神世界。杜甫则更偏现实主义,“四邻和所在?一二老寡妻”、“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都要比李白更加地写实,精神上也要沉闷许多。其次在创作表达上,李白的诗句明快、自然,方式夸张离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直接让人惊异于庐山瀑布的高大壮美,杜甫的诗句则沉郁、委婉,方式倾向于直接白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简单描写,就已将家国破败的凄凉之感与内心的无奈失意跃然纸上。

另外在引用的人物典故与诗歌形式上,李白“自我”带入的特点明显,“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的主人公式抒情,直接喷发情感,引用人物也大多是“仙风道骨”;杂言的形式,回环往复,更利于李白表达其独特的自由洒脱。杜甫则更多用“阮籍”、“嵇康”、“王粲”等人[3],来抒发心中的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心情。并且杜甫的律诗造诣深厚,组诗更是扩大了律诗的表现力,诗句连贯畅达,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⑤,不仅没有受到律诗的束缚,反而将感情表达得流畅自然。

三、个人性情上的内外倾向不同

李白在思想上深受道家影响,热衷于求仙访道,在一生的阅历之中,云游四方,狭义万丈,并且其所经历的时代也正是大唐盛世,所见之人大都因才华被人赏识,无论是个人命运还是家国环境,李白都要比杜甫顺畅许多。因此他豪放的性格、任侠的气质、自信洒脱都尽显于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篇之中。另外,两人即便同写战乱题材,李白也甚少反映民间疾苦,他的自我理想主义更愿意将人带入一种他所创作的浪漫的精神世界。

如果说李白的性情倾向于对外界发泄式抒情,那么杜甫则是倾向于内心的表达。杜甫的家庭环境都为儒士,出身北方大士族,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是典型的忠君报国的文人类型,经历盛世末期和中唐危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控有抱负不能实现,沉郁的感情伴随一生。“满目生悲事,因人作远游。”此时的杜甫正从关中到秦州,沿着陇坂西行[4],内心无比忧郁,而目及之处更令人生悲,他没有像李白那样的《蜀道难》尽情挥墨哀叹,而是简单以杂诗直接描述,可见他内心更倾向于“自我化悲情”,感情更加細腻、气质更为内敛,同时许多反映战乱之下,百姓艰辛的诗作也说明他极具悲天悯人的情怀。

四、结束语

“艺术永恒,人生短暂”。李白与杜甫虽同为唐诗高峰的代表,但是因二人在背景渊源、诗歌创作和个人性情上的不同,才能在各自的独特之处发挥得淋漓尽致,为后世留下传颂千古的名篇佳作。诗歌创作应如此保持自我独有的魅力,忠于精彩多样的篇章。

注释:

①扶:凭借

②徐放.《杜甫诗今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5,第155页.

③堕胡尘:指756年(至德元年)八月,杜甫被叛军所俘。

④平明:天明、天亮。金策:禅仗。

⑤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唐琦斯.道儒存心性 文坛两巨星[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1,2:70-72.

[3]户其富.李白与杜甫诗歌中引用人物典故的对比分析,2013(2):52-53.

[4]冯至.杜甫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魏丫丫(1994-),女,汉族,籍贯:山西晋城,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本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个人诗作杜甫
现象
登高
毛泽东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书法)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办公室人员尚需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综述
《偷自行车的人》与《小武》分析比较
绝句
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