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历史学习策略性研究
2017-08-04李秉格闫普耀
李秉格 闫普耀
摘要:近年来,中学生历史课的学习效果锐减,面对这个不争的实际,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科学方法结合当前我国中学生历史学习具体实际,对历史学习的深化、水平的提高策略进行细致研究,旨在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中学生;历史学习;策略
一、学生成就动机的激发策略
动机的保证意味着良好教育的开始,这也就意味这历史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离不开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所谓成就动机既是能够带着某种荣誉性的目的的成功追求。这种动机是学生自我提高的内在动力,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荣辱观,学会用学业成绩赢得地位的同时获得自尊心的满足,进而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课堂反馈和奖励方式的利用
“世上的没有比成功更能激励人的东西”。据调查,历史教学中学生对于课后问题解答和处理的结果尤为关心且,且具有很强的急切性。此时,学生在课后能够获得教学成果的回馈或得到老师的赞赏和奖励,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具有很大推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内心获得满足,在父母、朋友面前有着引以为豪的学习乐趣,自然而然的很快提高学习成绩。当然,值得强调是,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保持公平、客观的态度。即使是批评,也要有一定鼓励和期待,学生才会心悦诚服,接受教师的观点,勉励自身,积极改正错误。
(二)成就动机训练的促进
成就动机是在一定的教育背景下形成的,我们通过一定的动机训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分为六个训练步骤:意识化、体验化、概念化、反复练习、迁移和经验的内化。
第一,意识化,顾名思义就是增强学生动机训练的意识,使其能够重视动机的作用和价值。有针对性的唤起学生动机意识,吸引他们对历史学习的注意力,同时激发他们的历史兴趣和爱好,从而开发历史学习的动机潜能。例如,明确提出“历史教会我们什么?”、“历史人物与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共同点有哪些?”,等等。以这种意识化的教育方式拉近历史与个人学习、发展的关系。
第二,体验化。体验在于身临其境,受境遇的感召的一种感知力。在这种感知中去体会历史人物、事件中的喜悦与悲痛,成功与失败的缘由、关系,深刻的体会成就动机的行为。例如,组织学生看《林则徐》,从中感知国难、体味国人抗英激情,思考民族存亡之际民族精神与主权的意义所在。进而回归实际历史的学习中,投入情感,勤于思考,真正乐于学习。
第三、概念化,主要使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参照课本,深切理解学习历史的目的、作用,针对这些概念更加容易理解,进而便于牢记。
第四,反复练习。这一步骤主要是基于上两步的基础,对概念化的内容不断的感受,深入理解、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思想,升值为学习信念。
第五,迁移。所谓迁移就是讲某个阶段的学习策略与情感体验,均衡的应用到合适的教育场合。
第六,内化。内化比较好解释,就是讲学到的知识,经过多次的揣摩变成自己的东西,形成内化的意识,且能够通过内化真正的掌握所学历史知识。面对各种历史“迷障”问题,能够抓住重点,百发百中。
二、学生自我效能的激发策略
自我效能是指对于自身从事某种特殊的事物能力的判断,属于个体自我评估的一种,决定个体参与该事物活动的动机水平。就中学生而言,学习历史要具备适当自我效能感,它能避免学习中的困难,助力学生突破瓶颈,获得历史学习的成功。
(一)自我效能感的获得,满足学生自尊心
自尊心的满足需要重要感、成就感和有力感三者同时具备方可实现。自尊心的满足既是具有存在的价值感。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也要培养其“三感”,满足自尊心,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开展。自尊心的满足需要成功的铺垫,一次次的成功累积。例如,学生获得优异成绩,教师的鼓励、父母的奖励及同学的钦佩等都将成为满足自尊心的重要动力。学生会产生强烈的自我重要感。这种感觉将转化成不懈前进的动力,督促他战胜学习中的不足、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这就是自我效能反作用的最好体现。
成功的体验要实现两点:一是首次学习的成功,二是首次成功的正面强化。对于历史学习,读书、记忆、想象及总结等都具有一定的连贯性。每个环节都要格外细心,进行记忆强化。历史学习的方法有很多,不论是哪种,都需要摘记要点和系统的归纳。同时还要理解和明白其中内涵,重要部分要回背诵,成功的转化他人的言语成为自己的。此时,教师的赞美无疑是天籁之音,绕梁不绝。学生会因此受到感召,投入更多的激情去学习和研究历史。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教师要进行客观和鼓励性的评价。对于没有完成任务的,也要选择先扬后抑的方式进行合理的教导,以防止其丧失动力。在历史教学中,面对自尊心足够满足的学生,可以根據他们实际能力,适当提升学习任务和成就要求,鼓励他们勇于挑战自我,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历史课上,问题难易要有选择性的,能力强的可以给予难度较大的问题,反之,则选择较为容易的问题,确保学生都能有效地回答问题,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切记,万不可存在对比的心理,难易问题不分类,学生则分三六九等,这种不仅会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严重损害他们的自尊心,十分不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二)榜样人物的行为的引导,形成自我效能感
据调查,学习者善于模仿自己的榜样,进而演变成自身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性自我效能感。例如,班上与自己成绩不相上下的同学考出好成绩,自己也一定能考好,这就是他人刺激出的自我效能感,反之,他人的失败也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榜样引导,促使其学生自我效能的产生,同时还要避免榜样的反效应影响。在整个榜样意识的培养过程中,“观察”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学生会通过细微的观察去认知榜样,进而参考自身、取长补短。当学生感知到自己也具备榜样的某种能力时,自我效能感就会充分发挥其驱动价值,激发学生不断的进步和完善自己。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榜样引导要具有意识性,挑选本年级、本校表现优秀、成绩斐然的学生参与学习心得分享,在这个过程学生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榜样的生活、学习环境和状态,进而更好地对照自身,找出优缺点进行改正和勉励。例如,对学习态度、勤奋程度、思考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改变学习态度,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榜样并非周身是宝,有些信息本身就是负面的,在学习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然,也有些信息或许只适合某些人,并不是适合另一类人,因此,要坚持“因人而异”的原则,根据自身的实际进行选择性学习和模仿。学生有时候对于榜样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会不假思索的一味学习榜样行为,此时,教师要指出榜样的负面和不适应之处,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认知引导,以榜样正面、积极的部分进行引导。
三、小结
中学生历史学习,强化在动机和自我效能的激发过程中十分关键。学习中,强化的最好方式便是奖惩。整个历史学习过程最合理的奖惩方式,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保持学生动力不退和自我效能不消。奖惩需要表现在物质、精神上,对应不同的时期,展示不同的奖惩,也能获得不同效果。中学生未来的学习之路还极为漫长,各种学习困境也会不断增强、增多,这就需要我们真正能够保持长效的学习策略和动力机制,实现历史教学的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春生.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J].教师,2011(12).
[2]陈素华.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初探[J].新课程,2010(09).
[3]关娴娴.新课程体系下历史教师教学行为的思考[J].历史教学问题,2007(4).
[4]叶宝林.如何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J].长春:考试周刊,2009(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