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普通话水平 助推海南美丽乡村建设
2017-08-04李明
李明
摘要:2016年海南省开始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大力展开“生态经济”建设行动,乡村组织发展生态旅游业,挖掘各地旅游文化内涵,打造独具特色魅力的旅游服务基地。现在,硬件设施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也不容忽视,比如规范的语言文字。普通话的推广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就能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本文将探讨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对于海南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并结合海南的实际情况提出推广普通话的措施。
关键词:普通话;海南美丽乡村;对策
2016年海南省审议通过《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美丽乡村建设正式拉开帷幕。计划提出,在农村组织发展乡村旅游业,将每个乡村打造成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乡村旅游主要依托自然风光、生态环境和人文底蕴,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以其热带景观、碧海蓝天、清新空气每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度假观光。说到海南岛的人文底蕴,无论是物质文化方面的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还是非物质文化方面的民俗风情、历史沿革、典故传说等都足以证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发展乡村旅游光是凭借这些硬件条件是远远不够的,文化软实力的辅助也不容小觑。比如村民的文化水平,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能通过当地村民的描述自然能让游客有更深入的了解,但目前来看,这一目标的实现仍有些困难。主要原因在于村民的普通话水平比较低,这也将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一大限制因素。
一、海南乡村地区普通话推广的现状
2010年海南省颁发了《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主要是对以下特定群体普通话水平应达到的标准做出明确规定,包括语文教师、解说员、导游员、师范类中文专业毕业生等,这些人的普通话应达到二级甲等以上。近几年,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各行各业为了提高其服务接待能力,也积极开展普通话培训和推广工作。加之海南本身是移民岛,向来有吸纳优良文化的传统。所以,海南普通话推广工作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在海南的部分地区尤其是偏远的乡村地区,其普通话水平仍比较滞后。主要表现就是在日常交际中,很少使用普通话,有的老人根本不会说普通话,这种现象多发生在落后偏远地区。有些人虽然会说普通话,但方音很重,在表达方式上仍夹杂着海南方言的特点。比如把付钱说成“过钱”,把瘦肉说成“臭肉”等。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不合规范的用法在交际中都容易引起误会。这种现象几乎遍布整个海南方言区。综合来看,越落后的地区普通话水平越低,而这些地方恰恰是此次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所以提高其普通话水平,对于提高服务接待能力,推进旅游业的发展有直接的辅助作用。
二、海南乡村地区普通话推广难的原因
近几年海南虽然一直重视普通话的推广工作,但乡村地区的普及程度并不乐观,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复杂的海南方言
海南岛,陆地面积仅有3.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足九百万,但在这个弹丸之地上,存在着十几种纷繁复杂的方言。而且这些方言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些地方即使距离几步之遥,村民之间的交流也存在着一定障碍。不仅如此,海南方言属于闽南语分支。闽南方言一直被认为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在语音、词汇等方面都保留了古代汉语的特点,所以它和普通话之间有一定的差距。
对本地的大多数人来说,一出生最先接触到的自然是海南方言,平时使用最多的也是海南方言。所以一些发音习惯慢慢地已形成自然。当他们再接触新的发音时,就会觉得困难吃力,而且年龄越大,越是如此。比如海南有的方言中有声母p,没有声母f;而有的方言有声母f,但没有声母p,这就使得很多人在发这两个声母时常常混淆。类似的还有平翘舌之间的区分等。除了语音方面,海南方言在语法和普通话也有差别,比如“我先吃了”说成“我吃先了”,这种误用出现的原因就是习惯了海南方言的表达逻辑。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这些差异都会无形之中加大了海南人学习普通话的难度,而且这种难度随学习者年龄的增长更会逐渐加大。
(二)消极的语言观念
目前,在海南很多地方特别是相对落后偏远的地区,很多人对讲普通话持有消极的态度。在日常交际中,不习惯甚至不愿意讲普通话,这种情况在乡村地区尤其普遍。一些年龄较大的人,认为自己学不会普通话,而且学了也没什么必要,从心理对普通话就持有一种排斥的态度。对一些年轻人来说,普通话的学习虽然是必要的,但如前文所述,面对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之处,慢慢地就会觉得普通话不如方言表达感情顺畅、准确,久而久之对讲普通话也就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一些乡村地区的幼儿园和小学老师多是海南本地人,受这种消极语言观念的影响,其普通话也不标准,夹杂着大量的方言,有的老师更是直接用方言授课,而且还认为“只要课讲得好,学生愿意听就行,管它是用普通话还是方言呢”。在这样教师的熏陶下,带有海南方言腔的普通话自然而然地也就形成了。
(三)普通话推广措施不力
普通话的推广工作虽然早已大范围展开,但从这些措施的力度方面看,仍显得比较薄弱。比如一些学校对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有明确规定,也会建立一套完善的推广制度,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少必要的监督机制,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纸空文。在一些机关单位更是如此,只是在入职时对工作人员的普通话做了硬性要求,但工作后沒有什么后续的相关培训,这些人的普通话就很难得到提升。在一些服务窗口,经常会出现工作人员和前来办事者之间因为沟通信息的不对等而发生误会甚至是纠纷,大大降低了办事效率。在乡村地区推广普通话的时候更是如此,虽然某个角落会看到“请讲普通话”的标语,但因为没有什么监督措施,很多人对其也就视而不见了。所以,当前乡村地区这不容乐观的普通话现状,客观上和推广措施的不力也有很大关系。
三、海南乡村地区推广普通话的对策
海南美丽乡村要想吸引更多游客的光临,就要提升村民的普通话水平,让外来观光的人们能够通过村民们的描述了解丰富多彩的海南文化。但从当前海南乡村地区普通话水平的现状来看,距离这一目标的实现还有一段距离。所以在这些地区推广普通话的任务可谓是迫在眉睫。为了使推广工作取得理想效果,提出以下对策:endprint
(一)定期开展普通话培训,组织村民集中学习
如前文所述,海南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差异较大,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如果完全让村民们通过自学的方式来提高普通话水平,很难达到较好的成绩。为此,需要由专业人员通过讲座的方式定期进行培训。在授课过程中,首先深入分析该方言的特点,目的是找到它和普通话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是普通话说不好的主要原因。这样的学习就更具系统性,而不用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纠正。比如海南方言中没有t和k的发音,他们会把普通话读这两个音的字发成h。所以在培训过程中,先让学习者们明确这一特点,知道读h的字应该分为三类:一部分读t,一部分读k,一部分读h。然后再通过手势、图片等方式讲清楚t和k的发音方法。随后再逐步积累这些字的正确读音应该是什么。
普通话的学习,仅仅依靠培训远远不够,必须通过课后练习的方式来不断提高。对此,各乡村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普通话活动,如戏剧表演、普通话演讲和诗歌朗诵等。这些活动的主题和内容可以紧扣自己乡村的发展歷史或文化故事,这样还可以为日后乡村旅游的发展积累素材。
(二)宣传普通话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普通话环境
在一些落后偏远的地区,很多人不去学习说普通话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觉得普通话不重要。推广普通话的前提和关键就是要让这些人的观念发生转变,由排斥变得乐于学习,这就需要大力宣传普通话的重要性。让村民们深入了解到普通话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必要时候可以将普通话水平纳入其经营饭店或民宿的要求当中。这样可以让村民们将学习普通话重视起来,但这种政府介入的办法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实施尺度把握不好的话反而会引起大家的逆反心理。所以在宣传过程中,大众传媒可以凭借其广泛的影响力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比如拍摄微电影、短片等,内容可以围绕着方言给旅游带来的诸多笑话或误会等。这种方式更容易让人接受,逐渐让村民们将普通话的学习重视起来。各地要重视营造普通话环境,比如张贴一些宣传标语,在良好的普通话氛围中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视学校对普通话推广的作用
幼儿园和小学时期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普通话的推广也要抓住这一重要阶段,让学生讲标准的普通话。对此,应该对幼儿园和小学老师的普通话水平进行严格的把关,最大限度地避免乡音浓重的普通话。将普通话水平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标准,通过这种方式要求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还是教育活动等都讲普通话。在学校里,要让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要求学生不仅是课堂上与老师交流,还是课下与同学们沟通都使用普通话,这样才能使普通话水平得到不断地提高。期末考试可以将普通话测验纳入到语文成绩中,促使学生重视普通话的学习和训练。
提高普通话水平,对海南美丽乡村的建设可以起到辅助作用。对此,可以通过定期培训、营造语言环境和学校教育等方面来推广普通话,让海南岛各行各业的人们认识到普通话的重要性,进而积极学习普通话,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为美丽乡村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由丹丹.提升普通话 助推海南社会发展[J].文学界(理论版),2012(09).
[2]贾建胜.对海南籍人士学讲普通话的几点体会[J].琼州大学学报,2000(1).
[3]易春玲.推广普通话的意义与策略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