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蚕礼小考
2017-08-04任学敏
摘要:先蚕礼是以祭祀先蚕、祈求丰收的祭仪。在不同的朝代,先蚕礼的举办虽然大多在春天,但具体时间各异、方位有别。先蚕礼的祭祀程序经历了一个由简洁到繁杂的递变过程,至唐代发展至完备。奉祀先蚕在我国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先蚕礼作为礼仪虽然进入了国家祭祀典礼行列却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并不足以与“农桑为本”的国策相对称。
关键词:先蚕礼;小考
《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其中“祀”即指祭祀之礼,祀神目的是祁神降幅,故为吉礼。吉礼为五礼之首,唐时其仪五十有五,只有先蚕礼是完全由女性来掌握,目的是祈求蚕花旺盛、衣食丰足。古代汉族中央政权一贯主张农桑为本,先蚕亲桑之礼便是农本思想的体现之一。
先蚕礼之起源已不见考,《周礼·天官·内宰》记载:“中春,诏后帅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以为祭服。”“中春”也就是“仲春”,春天的第二个月。此时王后会奉诏令带领内外命妇在王城北郊亲蚕。《吕氏春秋》中也所言亦相似。在《谷梁传·恒公十三年》中言:“王后亲蠺以共祭服”,“共”即“供”,提供祭服之用。可见早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王后亲蠺、亲桑的仪式。到《礼记》则对于王后、夫人亲蠺有了系统的记载:“王后蠺于北郊,以共纯服”“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纯服”是天子之祭服,诸侯的祭服则被称为“冕服”。及至两汉乃至隋唐,先蚕礼的仪制逐步固定下来。
一、先蚕礼的祭祀对象
先蚕之礼是对于蚕神的仪式,其祭祀对象为先蚕,即始教人蚕事之神。蚕神在各地有别,得到官方祭祀资格的先蠺有天驷、寓氏公主、菀窳妇人、黄帝轩辕氏、嫘祖西陵氏等。
《通典》中有“周制,王后享先蚕,先蚕,天驷也”的记录,《白氏六帖事类集》也称“先蚕,天驷”,《蚕书》、《大唐郊祀录》中的注文也采用的这一观点。天驷为房星之名,古人有蚕马本同的思想,蚕为龙精,而龙为天马,所以房星之天驷被当作蚕之先祀,这也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之基本原则的体现。也有学者认为先蚕天驷实际上是主生育之神,因而先蚕礼也就不仅仅是祈求蚕花丰收,同时也是为了祈祷人口繁衍。
干宝《搜神记》中女变蚕的故事中也是“蚕马本同”这一思想的延续,文中记载:“汉礼,皇后亲采桑,祀蚕神曰‘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公主者,女之尊称也;菀窳妇人,先蚕者也。”卫宏《汉官旧仪》曰:“今祭蚕神曰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凡二神。”可见在汉代,皇后先蚕礼所祭祀的对象——蚕神为菀窳妇人和寓氏公主,“妇人”和“公主”都是对于性别的区分,所以先蚕是女神。直到秦观《蚕书》中仍将菀窳妇人和寓氏公主作为蚕神,可见此二女神被奉作先蚕是在历史上流传了很长时间的。
以黄帝轩辕氏为奉祀对象的先蚕礼首见于北齐,“每岁季春,谷雨后吉日,使公卿以一太牢,祠先蚕黄帝轩辕氏于坛上。”黄帝有孵化鸟兽虫蛾之功,《路史》引《黄帝内传》言:“帝既斩蚩尤,蚕神献彩丝,称织维之功,因之广织”,这里出现了黄帝和蚕神的交集,显然二者在《内传》所认为虽有关联实非一人。
轩辕氏黄帝被当做先蚕并没有在历史上产生很大影响力,相比而言另一位与黄帝有关的女性——其妻嫘祖,西陵氏女则成为了接受度十分高的蚕神。据《隋书》记载,后周时之先蚕礼的祭祀对象是西陵氏女,即嫘祖。《通典》也有相似的记载。《资治通鉴外纪》则言“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后事祀为先蚕。”同代《路史》则言:“帝之南游,西陵氏殒于道,式祀于行,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不仅对嫘祖的身份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述,更是明确将先蚕与西陵氏联系在一起,此一说于是大兴,直到清朝先蚕礼的奉祀对象仍然是西陵氏。
二、先蚕礼的程序
中国古代儒家提倡礼治,将礼仪作为治理国家的工具,先农、先蚕之礼象征的作用要远远大于耕桑原本的目的,礼仪化的先蚕礼全区别于日常饲养工作,而是伴随了更多礼节、程序规定,以凸显其郑重。
举办先蚕之礼的时间并不固定,在不同的时期也有所变化,但是大体集中在春季,盖因春天桑树发芽,蚕事于是开始。前文提及《周礼》记载,其时先蚕之礼在仲春之月,依《礼记·月令》所言,后妃于季春之月斋戒躬桑,以劝蚕事。然郑玄依然引《周礼》之事作注,言始蚕于仲春;《毛诗》郑笺言:“季春始蚕,孟夏卖丝”延续了季春行先蚕礼的观点。就郑玄自己的看法就有矛盾之处,但是先秦时期的先蚕之礼应当是在春天。《后汉书注》有“四月壬子,皇后蚕桑之日也”之文;《十六国春秋》记载后赵建武十三年,武帝杜皇后于三月三日在桑梓苑临漳宫祠先蚕,《宋书》记载“魏文帝皇储七年正月,命中宫蚕于北郊。”北周先蚕礼在季春谷雨后吉日,《白氏六帖事类集》收“谷雨之日萍始生,……享先蚕。”条,谷雨多在三月。唐《开元礼》中则有“皇后三月吉巳享先蚕”的定制并沿用至宋朝。明朝嘉靖年间,夏言首倡复先蚕之礼,嘉靖九年,“三月丁巳,皇后亲蠺于北郊”;嘉靖十年,“夏四月丁巳,皇后亲蠺于西苑。”但是在嘉靖三十八年,明世宗下诏罢先蚕礼。清朝至雍正末年始议复先蚕之礼,并在乾隆七年制定了皇后亲蠺的制度,九年三月首次举办先蚕之礼。
据《礼记·月令》记载,先秦的先蚕礼还没有如同后世繁复的章程,“(季夏)是月也,……具曲、植、籧、筐,后妃斋戒,親东乡躬桑。禁妇女毋观,省妇使,以劝蚕事。”“毋观”,就是要求参与先蚕之礼的妇女去除首饰。《谷梁传》有相似记载,并表明先蚕礼上所得蚕丝是制作祭服只用。
汉明帝永平二年三月,“皇后帅公卿、诸侯夫人蚕。祠先蚕,礼以少牢。”汉代的先蚕礼中,首先规定皇后乘坐青盖驷马鸾辂,龙旗九旒,在蚕宫亲蚕三盆,随从的贵妇人各有职责。“汉制,太后入庙祭神服,绀上皂下,亲蚕,青上缥下,皆深衣。深衣.即单衣也。首饰剪刀笋帼。”“汉制皇后……亲蚕,青上缥下,首饰、假髻,步摇,八雀,九华,加以翡翠。”在汉朝的先蚕礼中,已经没有了去除首饰的要求,反而对于车马、服饰有了比较细致的规定。
西晋之先蚕礼,于西郊建先蚕坛,“高一丈,方二丈,四出陛,陛广五尺。”选取六名列侯妻担任蚕母,在蚕将出生前择吉日行礼。西晋时,皇后乘六匹浅黑色马拉的油画两辕云母安车,着青衣、十二笄步摇,于先蚕上躬桑三条祠先蚕,诸妃公主五条,县乡以下采九条,此时的皇后是不参加太牢告祠环节。同时,西晋的先蚕礼中增加了颁余胙、设飨宴、赐绢等的程序。刘宋的先蚕礼遵循晋朝制度,并建立了大殿和蚕观。南朝陈,“皇后……亲蠺青上缥下,隐领袖缘。”之后的北齐、后周和隋朝基本都是在西晋先蚕礼的典章之上略作损益。endprint
北齐设置了专门的蚕宫,“方九十步,墙高一丈五尺”,先蚕坛高较西晋多两尺,其余皆同,坛周有外兆,“方四十步,面开一门。有绿襜襦、褠衣、黄履,以供蚕母。”使公卿以一副太牢,在先蚕坛祭祀轩辕黄帝。皇后着鞠衣,乘重翟,帅六宫于桑坛亲桑,各级命妇躬桑数目与西晋稍异:内命妇中鞠衣五条,展衣七条,褖衣九条;而。《周礼·天官·内司服》“掌王后六服”,郑玄注:“鞠衣,黄桑服也,色如鞠尘,象桑叶始生。”,亲桑之后皇后还要改服设劳酒。后周时期,皇后亲蠺躬桑时乘坐翠辂,就是用翠色羽毛装饰的车架,本用作随皇帝见宾客之用;率领后宫诸妃嫔、三公三孤夫人至蚕所机先蚕西陵氏,并由昭化嫔亚献、淑嫔终献。隋朝在宫北三里建高四尺的先蚕坛,于季春上巳皇后鞠衣重翟率内外命妇以太牢祭祀先蚕,躬桑。
唐朝的先蚕礼典章则被完整保留在《大唐开元礼》第四十八卷,“皇后季春吉巳享先蚕亲桑”篇中。皇后先蚕亲桑总共有斋戒、陈设、车驾出宫、馈饷、亲桑、车驾还宫、劳酒七个方面的具体规章。首先是斋戒,《开元礼》规定先蚕礼是中祀,所以散斋三日致斋二日。礼仪陈设在享日前三天就开始按部就班,不同等级的参礼者有着相对应的座次、朝向。车服作为礼法等级最为关键的标志,在先蚕礼这种国家级的祭祀活动中必须予以明确规定:皇后着鞠衣,乘坐厌翟车,“朱质,金饰,驾赤骝四”。到逹以后击鼓,奏永和之乐,皇后开始程序复杂的祭祀仪式:奏正和之乐,受币;奏肃和之乐,跪奠;奏雍和之乐,设馔;盥首,净爵;寿和之乐作,祀先蚕;献将军。贵妃亚献,昭仪终献。然后仪式的地点转移到采桑坛,皇后采桑三条,内外命妇一品采五条,二品三品采九条,然后由一婕妤至蚕所饲蚕,最后将祝版焚烧。亲桑礼结束后,皇后将按照礼仪程序登车还宫,其间仍鼓乐肃然。回宫后第二日,皇后设劳酒于正殿宴内外命妇。至此,整个先蚕礼才最终宣告结束。
宋朝先蚕礼久废,庆历时先蚕礼祀以少牢,无乐。朝议请复先蚕礼宣和元年三月皇后至延福宫行先蚕之礼,其仪与唐似,但用龙饰肩取代厌翟车。“绍兴七年,始以季春吉巳日享先蚕,视风师之仪。干道中升为中祀。”且宋朝已经有祀先蚕诗存目。明朝的先蚕礼举办比较少,存活时间也比较短,但是明朝也制定了自己的先蚕典章。采桑坛和先蚕坛的规格都较唐制有别,在服饰方面皇后着常服,车用重翟,劳酒在享日当天,并且有皇后给蚕母赐酒的礼仪。其后又撤恭贺环节,再将地点直接放到宫内,并最终于嘉靖三十八年废除先蚕礼。
清朝至雍正末年才有奏请复先蚕礼,乾隆元年在定安门外建先蚕祠并每年“季春巳日遣太常寺卿一人,以少牢致祭”,乾隆九年在西苑建先蚕坛,“方四丈,髙四尺,四出陛各十级”,面积上算历代先蚕坛之最。清代由于不是汉族政权,在服饰车驾方面与前代差别较大,在祭祀程序上明显比前代繁复许多,增加了迎神和送神的环节。
由上述史料可见,先蚕礼的程序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增加,至唐代发展至成熟,举手投足皆有典章依据。先蚕礼原本是从生产本身出发产生的一项祭祀活动,所以最初的先蚕亲桑虽然也有礼仪的成分但更多的还是为了祈求蚕丝丰收的显示目的。随着礼制的发展,先蚕礼的行礼过程逐渐被规范化、仪式化,其作为礼仪教化的目的也远远超过了祈愿,这样的先蚕礼逐渐变成了划分等级和宣示身份的手段。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先蚕礼和籍田礼名义上是相对相生的,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先蚕礼的举行或者说是有文献依据的先蚕礼数量上远远少于籍田礼,而且也只有在国家安定繁荣的时候纔会有皇后亲蠺的先蚕礼举办,可见它事实上并没有受到和籍田礼同等的待遇。
先蚕礼是以祭祀先蚕、祈求丰收的祭仪。在不同的朝代,先蚕礼的举办虽然大多在春天,但具体时间各异、方位有別。先蚕礼的祭祀程序经历了一个由简洁到繁杂的递变过程,至唐代发展至完备。奉祀先蚕在我国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先蚕礼作为礼仪虽然进入了国家祭祀典礼行列却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并不足以与“农桑为本”的国策相对称。
注释:
(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12,p2761:2762
(东汉)郑玄注:《周礼·天官》,卷二,四部丛刊影明翻宋岳氏本。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下》,中华书局,1989.02,p1238:1239
《鼠璞》“《周礼·马质》‘禁原蚕注:‘天文,辰为马。蚕,蚕为龙精,月直大火,蚕马同气,物不能两大,禁。再蚕者为伤马。旧祀先蚕与马同祖亦未可知”(宋)戴埴:《鼠璞》,百川学海本,p79.)
黄维华:《先蚕考》,文艺研究,1998.11
(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09,p172:173
(后汉)卫宏《汉官旧仪 附补遗》,中华书局,1985,p11.
《蚕书·祷神》:“卧种之日,升香,以祷天驷,先蚕也。割鸡设醴,以祷苑窳妇人、寓氏公主,盖蚕神也。”(秦观《蚕书》,明百陵学山本,p6)
(魏征)《隋书·礼二》,中华书局,1973.08,p145
(东汉)郑玄注:《周礼》,四部丛刊影明翻宋岳氏本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02,p433
(南北朝)崔鸿:《十六国春秋》明万历刻本,p623
(南北朝)沈约:《宋书》,岳麓书社,1998.0
(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12,p1288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p2051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十七八,中华书局,2000.01,p150
同上。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02,p433
(南北朝)范晔撰,刘昭注:《后汉书·礼仪志》,百衲本影宋绍熙刻本,第九十四卷
(梁)沈约:《宋书·礼五》,岳麓书社,1998.06,p282。endprint
(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12,p1288。
(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12,p174。
(唐)魏征:《隋书·礼仪二》,中华书局,1973.08,p145
(唐)魏征:《隋书·礼仪二》,中华书局,1973.08,p145
即三日内不御、不乐、不吊。
(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12,p2946:2957
(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2001.01,p1677:1678
(清)张廷玉等:《明史》:“二月,工部上先蚕坛图式,帝亲定其制:坛方二丈六尺,迭二级,高二尺六寸,四出陛,东西北俱树桑柘,内设蚕宫、令署。采桑台高一尺四寸,方十倍,三出陛。銮驾库五间,后盖织堂。坛围方八十丈。”(《明史》,中华书局1974.04,p1274)
(清)嵇璜、刘墉等:《清通典》卷一百二,《郊社考·亲蠺祭先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范芷萌:《唐代先蚕礼探析》,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8,p95:96.
刘舒:《论清代的先蚕礼》,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02,p28:33
参考文献:
[1](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12.
[2](东汉)郑玄注:《周礼》,四部丛刊影明翻宋岳氏本.
[3](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09.
[4](后汉)卫宏《汉官旧仪 附补遗》,中华书局,1985.
[5](梁)沈约:《宋书·礼五》,岳麓书社,1998.06.
[6](南北朝)崔鸿:《十六国春秋》明万历刻本.
[7](南北朝)范晔撰,刘昭注:《后汉书》,百衲本影宋绍熙刻本.
[8](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2000.04.
[9](唐)魏征:《隋书》,中华书局,1973.08.
[10](宋)戴埴:《鼠璞》,百川学海本.
[11](宋)秦观《蚕书》,明百陵学山本.
[12](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2001.01.
[13](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卷十七八,中华书局,2000.01.
[15](清)萧智汉:《月日纪古》,乾隆五十九年萧氏听涛山房刻本.
[16](清)孙希旦:《礼记集解下》,中华书局,1989.02.
[17](清)嵇璜、刘墉等:《清通典》卷一百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范芷萌:《唐代先蚕礼探析》,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8,p95:96.
[19]刘舒:《论清代的先蚕礼》,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02,p28:33.
作者简介:任学敏,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