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与“国学”对接的重要性
2017-08-04李彦之
李彦之
摘要:随着初中语文教材改革增加了中国传统古诗文的名篇,这也就对初中语文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让初中的孩子体会“国学”之美、之妙?笔者认为面对新的教学内容,更是一次很好的把“国学”灌输到孩子心灵深处的一次机会。只是需要老师去引导,提高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国学”
随着以央视为主导、各大电视台争相效仿的国学节目如《汉字英雄》、《国学大讲堂》等,寓教于乐、深入人心,特别是《汉字听写大会》以学校为基本单位进行比赛的形式,更将“国學”节目引入高潮。新华出版社把中国台湾地区的“国语必修课本”引进中国大陆,以《国学基本教材》为名出版。这是大陆首度引进台湾“国学”教材。其内容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国学经典,在台湾中学已经使用40多年。港澳台地区相比,“国学”教育在大陆地区发展较慢,虽然目前国内80%至90%的小学都开展了经典诵读,但这种诵读大多停留在诗词诵读的层面。而在高中阶段,目前也有少数学校开展了经典导读,但是大多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
“国学”,狭义来说,国学是经史子集;广义来说,医卜星相礼乐书画其实都可以括于其中。当下很多中小学都开设国学课程,但也仅仅是局限在背古诗之类,就笔者暑期调研来看,很少有小孩子能够理解,大部分当作顺口溜来背,这样的国学教育有什么意义呢?到底怎样才能让国学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在少儿国学的教育中,听到最多的是学者专家们所提出的“诵读”之类的号召,说儿童的记忆力好,很多东西背到长大都不会忘,要趁早多背,有不少家长受此影响,恨不得囫囵吞枣的将经典全盘灌输到孩子的脑袋里去,结果却适得其反,导致不少孩子出现厌学心理。
对此,笔者认为过犹不及,万事都要有个“度”。国学教育更要要平衡把握好这个“度”,笔者认为必须考虑孩子的天性,顺其自然而为之。不任其自然,就是要辅以适当的规矩,孟子说:“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讲的就是规矩的重要性。此中分寸需语文老师把握。语文课堂对于国学的教育应以兴趣教学为主特别是针对刚刚升入初中的孩子,同时在教材内容上应选择开启孩子智慧的经典教材,比如可以先读《老子》、《易经》、《大学》、《笠翁对韵》、《唐诗宋词》等富有韵律感、哲学思维的文化经典。等初二开始,要适当辅以礼仪规矩的学习,可以有针对性、选择性的教孩子《弟子规》中的一些为人处世规矩和礼仪。
语文课堂是国学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战场,如果语文教师不能利用好,“阵地”就有可能失守。所以在当下网络充斥现实的大背景下,如何让孩子们理解传统文化的确是个难题。语文教师就是要利用好课堂有限的时间培养孩子们对国学的关注度,提起他们的兴趣,让国学深入孩子们的心灵。如果学校不重视国学教育,那么就会被所谓的课外国学班所替代,但是现在的所谓的那些国学班往往以营利为目的,传授给孩子们的知识少之又少,也只是流于表面,不深究其实质内容。这样在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收一些良莠不齐的思想肯定是弊大于利的。初中语文培养的是基本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这个能力是语文教育的附加值,语文教育的根本是成为一个具有文学素养的人,一个对于传统文化有秉持的践行者。如何摆脱枯燥、晦涩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领略国学的精华?语文教师必须给国学教育注入现代元素。如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伴有古乐,并辅以动画片演绎,既有寓言,也有故事,让孩子们在逼真的环境里追思古人,陶冶性情。国学本身也存在着扬弃和继承再创新,赋予时代新内容的问题。国学教育的时间可采取弹性制,不必受时间的约束。如老师每天早自习前20分钟领着诵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和古代圣贤对话,在经典里遨游,学生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触摸着文言的精彩。当然,开展国学教育,还需要制定实施的计划和步骤,包括老师的进修、学校的教育教学决策、校园环境建设、德育的大力倡导和配合、唯有如此,才能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从国学中受益。
最后, 关于“度”的问题,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有一段话叫“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很多语文教师将“不求甚解”一句等同为“囫囵吞枣”了,其实这段话中的“甚”字是强调一个过度、极端的意思,并不是不经过大脑的照搬照抄、囫囵吞枣,甚至全盘消化吸收,而是要有自己的判断和见解,这个判断和见解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思想升华抑或是想象创造的过程,不然怎么可能达到“会意而欣然忘食”的境界。国语、国文、国学的教育是国本,不可动摇。中国的教育,一定要以母语与本土文化为主导和主要内容。我们现在讲自主创新,讲建立自主创新型国家,首先振兴的应是中国自己的文化传统。但中国之为中国,中国文化之为中国文化,一定有自己内在性的东西,有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常道,初中语文教育必须树立这样的旗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