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与恶中闪耀着的辩证法光辉

2017-08-04王中女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18期
关键词:浮士德辩证法

王中女

摘要:文章试图通过描述浮士德与糜非斯托之间的“善”与“恶”的对比,从而展现出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思想。在与糜非斯托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身边充斥着危机。然而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的性格特征使他免于遭受成为恶魔奴隶的厄运,而恶势力糜非斯托却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性作用。本文旨在通过浮士德与糜非斯托的关系,展现出善恶的对立统一关系,通过分析以获得其中的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

关键词:辩证法;浮士德;糜非斯托

一、“善”与“恶”:悲剧的导火索与精神的催生剂

(一)罪恶的引诱与悲剧的升级

浮士德的一生悲剧重重,依次经历了知识、爱情、政治、美与事业五个悲剧,每一次悲剧的发生,都只会比前一次悲剧更加痛苦。而恶魔糜非斯托在浮士德悲剧中扮演了必不可少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糜非斯托的“恶”引发了浮士德悲剧的升级。

《悲剧》第一部讲述了浮士德的知识悲剧升级到爱情悲剧的故事。生命的有限,学海的无涯,构成了浮士德人生中第一个“否定”,即知识悲剧。后来在糜非斯托的引诱下他获得重生,离开知识的“象牙塔”,遇见少女葛莉琴。在爱人被关进监狱后,浮士德发出了这样的悲鸣:身处困厄!完全绝望!虽然糜非斯托并非悲剧的根本原因,然而它的存在却是这场悲剧的导火索。糜非斯托的安眠药,让葛莉琴害死母亲。带领浮士德享受肉体的欢愉,不顾爱人,最终迫使一个鲜活生命的香消玉殒。

裴多菲说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面包和爱情固然重要,然而精神世界崩塌了,一切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悲剧》第二部中,浮士德人生中最后一个“否定”就讲述了渴望自由之人临死前愿望也没有被满足的悲剧。浮士德希望看见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之上,但是这个愿望并没有被满足,等待着他的是糜非斯托为他准备的一座挖好的坟墓。浮士德的生命也就伴随着“你真美啊,请停一停”的感叹而走向终结,但是这个结尾带给读者的冲击却久久不能平息,这恰恰就是终极悲剧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浮士德的一生是在与困难不断搏斗中得以前进的,而糜非斯托则是不断带领浮士德进入一个又一个悲剧的导火线,也为浮士德带来不断升级的痛苦。五个悲剧让我们明白,糜非斯托所代表的“恶”,其本质属性是“坏的”、“否定的”,是浮士德悲剧产生的重要动因。

(二)欲望的迷惑与坚定的信念

浮士德悲剧源于浮士德内心本是善与恶的统一体,而表现在外部则是故事中浮士德与糜非斯托之间的矛盾冲突。糜非斯托诱惑浮士德做的每一件事,實际上都是为收归浮士德的灵魂为自己所有。糜非斯托算中了浮士德内心中有人的“恶”的一面,即“物质欲望”,却没有注意浮士德内心中所包含的“崇高境界”一面,即“精神欲望”。

“物质欲望”诱惑浮士德,然而在葛莉琴被抓进监狱后,浮士德“善”的一面战胜了糜非斯托,恶魔只好另辟他途,带领浮士德进入政治世界。政治的腐败又让浮士德大失所望,逃离到美的世界。而美丽总是虚幻缥缈,最终让海伦离浮士德远去。回到现实世界的浮士德想做出一番大的事业,糜非斯托以为自己的阴谋成功的让浮士德满足于对于事业的追求,却不知浮士德的愿望是多少年来人们梦寐以求的。恶魔到最后一刻也没有满足浮士德的“欲望”,却让浮士德的一生变得绚丽多彩。

实际上,如果糜非斯托没有出现在浮士德的生命之中,浮士德的一生才是真正的悲剧。已过暮年老人,成日呆在自己的书斋里研究学问,费尽心力却还是无所得。是糜非斯托的出现促成了他永不满足的信念的形成:

你说起话来像密教大宗师,

……

我要发现万有,在你那虚无里!

“万有”和“虚无”就是“肯定”与“否定”之间的关系。糜非斯托视自己为否定的精灵,也就是“无”。而浮士德偏偏要在无边无涯的否定中找到肯定因素,这不得不说是浮士德精神的典型表现,即敢于实践,永不满足的精神。

二、“善”与“恶”:对立统一的辩证

(一)善恶分离互斥

“善”与“恶”作为一对矛盾,在辩证法中,体现出矛盾的对立统一的属性,即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浮士德精神体现出的“善”与糜非斯托所代表的“恶”之间同样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相互依赖的,是既斗争又统一的。

所谓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在《悲剧》第二部,第五幕《深夜》一场,浮士德决心围海造田,建造自己的伟大业绩,然而不肯搬迁的老两口成了他的眼中钉,他要求糜非斯托将老两口赶走。尽管浮士德的内心,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还是存在着恶的欲望,然而,当他看到糜非斯托做尽坏事,将老两口赶紧杀绝之后,还是十分痛心的斥责糜非斯托:

我想要交换,不愿意抢人。

我诅咒你们这样莽撞蛮干,

而糜非斯托此时却表现的满不在乎,还为自己做的坏事找借口:

好勇斗狠,固执逞强,

招灾惹祸,家破人亡。

这是浮士德暮年遭受的“事业悲剧”中的一段插曲,也是促使浮士德蜕变的重要动因,是“善”与“恶”的对战,是“善”不断击败“恶”,最终将一个普通的、拥有种种欲望的人,打磨成“神”的过程。而糜非斯托的“恶”在其中的意义也不言而喻,他的所作所为与浮士德形成强烈对比,是浮士德人生经历中的“绊脚石”。

(二)善恶依存互通

辩证的思想早在古希腊时期中就有萌芽,在卢梭的《论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也阐发了诸如“联系”、“发展”等的辩证关系,而这种辩证关系在黑格尔的“自我扬弃”等理论中阐述得更为透彻。

将这种辩证的观点与浮士德和糜非斯托联系起来能够看出,单纯的把糜非斯托理解为“反面典型”,从根本上来讲是不正确的,是既不了解源远流长的辩证法思想,也不了解歌德的创作思想所产生结果。深谙时代精神的伟大诗人绝不会简单到运用一个插科打诨式的“反面形象”去烘托一个正面人物的伟大。歌德是在用矛盾的原理塑造浮士德和糜非斯托,因而使两者的形象活灵活现。这恰好能够证明浮士德代表的“善”与糜非斯托代表的“恶”作为一对矛盾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在表现出斗争性的同时还表现出明显的互为依存的倾向。endprint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在《悲剧》第一部《书斋》一场中,糜非斯托的自我介绍便能够看出,善与恶之间并不绝对独立的,反而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

老想作恶却总是把善促成,

我便是这种力量的一部分。

以糜非斯托为主要分析对象能够看出,在许多场景中,他都是不断促进浮士德向上攀升的重要力量,正是在糜非斯托不断制造麻烦的前提下,浮士德才经历了人生的重重悲剧,然而也正是这些悲剧的激励,才能够让浮士德不断拼搏、永不满足。

三、“善”与“恶”:推动发展的同一和斗争

(一)互为依存的同一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三方面:首先,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其次,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再次,同一性能够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以浮士德精神为例,浮士德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迎接挑战中得以升华的,而糜非斯托也帮助他解决很多了问题:浮士德想从政,糜非斯托就带浮士德走进政治世界,让浮士德感受当政者的虚伪;浮士德想要将“美”带到现实中来,糜非斯托就为他出主意。可以说是糜非斯托让浮士德的一生色彩缤纷,经历许多不一样的风景,才促成浮士德形成永不满足、永远拼搏向上的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的成长也是由糜非斯托见证的,从最初的“渴望死,痛恨生”,到“我要发现万有,从你那虚无里”再到最后“我愿看见自由的土地立足的自由之民”是一个人思想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浮士德思想上的转变,是以糜非斯托为助推器而完成的。是糜非斯托让他品尝到生活中的美好与痛苦,也只有这样千滋百味的生活阅历才能够让一个人真正成长起来,这恰恰能够体现是糜非斯托的罪恶推动浮士德精神的形成。糜非斯托所做的一切坏事不仅没有让浮士德安于现状,反而不断促进浮士德前进,最终让一个灵魂得以被拯救,而这也照应了糜非斯托第一次出场时的那一句话:“老想做坏事,却总把好事促成”。

(二)此消彼长的斗争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构成事物量变。其次,促使旧矛盾的破裂与新矛盾的产生,实现事物质变。

矛盾的斗争性促进事物发生量变,这种量变在《浮士德》中体现在“善”与“恶”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变化发展之中。浮士德老博士重生之后,遇到了少女葛莉琴,命令糜非斯托:“你必须把这姑娘给我弄来。”年轻气盛代替了理性睿智,后来浮士德与葛莉琴遭遇种种困难,悲惨的爱情经历促成了浮士德的成长,当他对葛莉琴的死痛苦不已时,也就构成了浮士德人生中的一次量变。经历过爱情的浮士德转向宫廷。然而王宫的政治十分腐败:“坏蛋在坏蛋头上称王称霸,非法凌驾于法律的头上”。糜非斯托为浮士德创造在王宫中存活下来的条件,却让浮士德意识到统治层的黑暗,从而对政治世界感到失望。在宫廷里的经历,是浮士德人生又一量变的积累。

矛盾的斗争性能够促进事物的质变,这种质变是量变的完成,是量变到一个“度”之后的“质”的飞跃,这一飞跃在浮士德人生中的最后时刻表现得十分明显。原本这个“高尚”的灵魂在风烛残年之际能够轻而易举地被恶魔糜非斯托带走,但是从前人生经历所积累的“永不满足,自强不息”的精神告诉浮士德:“你人生中的最大理想是看到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这一思想的出现,完成了浮士德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也正是这一现在人们还在追求的价值——自由,促成了浮士德人生的质变,让一个不断历练的灵魂最终获得拯救。而糜非斯托“白花了大笔开销”,却看到了绝对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歌德.浮士德[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2]雨果.克伦威尔.序言[M].江苏:译林出版社,2013:34-58.

[3]爱克曼.歌德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5]本书编写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3-44.

[6]杨武能.试析浮士德的哲学内涵[A].外国文学评论,1999:5-11.endprint

猜你喜欢

浮士德辩证法
“辩证法”到中国: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概念史研究
李斯特,音乐界的浮士德
论浮士德博士的性格缺陷与相对应的五宗罪
秩序与自由
探究《浮士德》与《约伯记》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浅谈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哲学思想
平等的悖谬
浮士德魅惑工厂
最后的战争
现代形而上学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