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广西傩文化的人文特征分析

2017-08-04张维

神州·上旬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广西

张维

摘要:傩文化属于我国原始文化的重要组成,是原始先民对自然的征服欲望以浪漫主义形式的呈现方式。傩文化传承历史悠久,古代人民通过巫傩活动来满足自身在生命意识层面的心理追求,使之逐渐融入到了我国核心的传统文化之中,并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在对傩文化加以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并探讨了广西傩文化的其他人文特征。

关键词:广西;傩文化;巫傩活动;人文特征

傩文化是与巫傩有关的各种祭祀活动、礼仪文化、戏剧形式、民间文学等的统称,是我国民俗文化的核心内容。傩文化传承历史悠久,地域分布广泛,在我国的西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两广地区等都有着不同形式的傩文化流传,尤其是广西的傩戏,知名度颇高,成为了广西傩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要分析傩文化的人文特征,就应当从历史、文化、艺术、情感等方面出发。

一、关于傩文化的概述

(一)傩文化

傩文化最早起源于原始农耕文明时期,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先民的生活对自然有着极高的依赖。随着农耕文明的出现,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因此先民们征服自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因为受到了现实因素的制约,他们很难将这一愿望实现。因此只能够寄托于自然宗教的观念,在心理层面上以满足这一愿望,从而以浪漫主义的形式呈现出了辉煌的“巫傩文化”。[1]

“傩”之一字,主要沿用了侗台语族的语言,其寓意广泛,既能代指人、祖,又能够代指稻、鸟、田等自然事物,因此“傩”可以解释为对祖神、鸟神、稻神等神明的祭祀。从造字法的角度来看,“傩”字的象形文字从“亻”、从“堇”、从“隹”,其中“亻”说明这一字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堇”则是其读音的来源,而“隹”代指的是鸟雀,故而能够将“傩”理解为“神雀祭”,即祭祀各类鸟神,所以,傩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可以被称之为“雀鸟文化”。而傩文化最早是一种自然宗教性质的祭祀活动,因此也被称作“巫傩文化”,属于宗教文化的一部分,在各地的傩戏中,其表演者所扮演的角色也就是主持祭祀活动的祭师或者巫师。

二、傩文化的历史阶段特征分析

(一)起源阶段

傩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农耕文明时期,这一时期的先民为了抒发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而创立了“傩礼”,其主要祭祀目的是为了驱逐“强死鬼”,以保平安。“傩礼”的形式单一、流程简单,这主要是由当时生活条件决定的。

(二)发展阶段

到了夏商时期,在《山海经》中有记载,商族首领上甲微为报父仇,带兵灭了当时易国,杀易国之主绵臣。后为了祭祀亡父与祈求部族繁荣,上甲微又创立了“禓五祀”,将窗、门、井、檐、灶作为祭祀的对象。从此之后,商族逐渐强大,最终取代了“夏”而建立了“商”。在上甲微之后,商族之人将这一祭祀活动作了进一步发展,将“禓礼”与“五祀”分开,因此与“傩礼”相比较,“禓礼”更为复杂。[2]

(三)定制阶段

礼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的一种基本的政治制度,礼制中包含了吉、凶、宾、军、嘉五个形式的礼,而“傩礼”在很多朝代都是属于军礼的内容,其主要任务有定期驱除“傩”、为去世的贵族阶层送葬。最初傩礼是在汉族统治地区进行,而随着民族融合趋势的增强,后来也有许多少数民族统治政权也沿用了傩礼这一形式的礼制。

(四)世俗化阶段

随着时代的变迁,傩文化的呈现形式也越来越大众化与世俗化,在与民间戏剧文化结合之后,由最早的巫傩活动演变成了戏剧的一种形式——傩戏,成为了众多少数民族最典型的地方戏剧形式之一。傩戏分布广泛,在苗族、壮族、侗族、土家族等聚居的地区都能够见到傩戏的身影,剧目种类繁多。再加上与巫术、杂技等的融合,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出现了如师道戏、傩神戏等不同形式的傩戏。[3]

(五)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在建国之后,由于受到科学发展的影响,再加上政治因素的制约,使得与巫傩活动有关的傩戏形式受到了压制。不但导致了巫傩文化传承中断,还使得傩戏的剧本大量失传,仅仅只剩下部分地区还保留着残余的傩文化。而在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傩文化的历史文化价值,由政府出面制定了一系列的补救措施,使得傩文化又逐渐散发出新的光辉。[4]

三、艺术特征

在广西傩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经历了从单纯的宗教仪式到宗教性质和娱乐精神相融合的变化过程,其表现形式从最原始的傩祭到傩舞,进而演变为傩戏。佩戴面具是傩戏表演的特点之一,因为面具傩文化直观性的象征符号。广西傩面具一般聚集在桂林傩、毛南族傩面具、壮族师公傩面具等形式上。这部分傩面具的风格迥异,以具备民间传统特色的色彩系统勾勒出艳丽的颜色,具备鲜明的审美特点以及较高的艺术美感。

如果依照桂林的傩面具以及壮族傩面具等里面所描述的傩神来仔细分析,一般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一则,拥有善良的面相的面具,其造型从男子角度而言,就是严肃的、慈祥的、英武的、俊俏的;从女子的造型角度来看就是粉面妩媚、细眉樱唇。二则,具备凶相的面具,这种面相的数量较少,可是很有特点,多是青面獠牙、凶神恶煞的样子,给人的感觉就是害怕、威严。三则,比之普通的面相还不如的面具,就是所谓的丑相。

广西傩面具的色彩特点运用构成的程式化规则以及部分约定成俗的色彩表现有较大的差异性。在很早以前傩面具多是采用自然本色为基本,没有展现出色彩的寓意性质、审美性质。直到后来,傩面具在色彩使用上趋于成熟,广西傩面具多数使用的是白色、红色、蓝色、青色等较为强烈且变化多端的大规模对立色块。

结束语:

广西地区文化渊源深厚,为傩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文化基础,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中,傩文化依然是广西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傩文化由于其悠久的历史性与丰富的人文特征,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依然有存在的必要性,能够丰富人们的心理需求,从而塑造更好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刘兴禄.20世纪以来中国傩文化研究述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23-29.

[2]智联忠.傩文化的保護现状与对策[J].艺苑,2011,03:100-103.

[3]王杏华.傩文化及其在景观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4]王童.傩舞的形成、傩文化特征与历史价值[D].陕西师范大学,2008.

[5]庹修明.道教文化与中国傩文化资源之现代开发[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5-10.

[6]王欣,应佳.中国“傩文化”论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9,33:87-89.endprint

猜你喜欢

广西
广西贵港
梦圆广西
壮美广西
《广西戏曲》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广西:“免补”举措 造福妇幼健康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追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