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认同

2017-08-04付旋

神州·上旬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赛龙舟身份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付旋

摘要:自然环境是我国端午节文化多样性和以及风俗类型变异的地理基础,而地域文化、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等决定了端午节风俗的实际走向。我国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更要重视这些传统文化。文章以端午节的源流为基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认同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份认同;端午节习俗;赛龙舟

前言:

近年来,相关学者对于端午节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研究范围也空前广泛,并与现实的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提起端午节,人们都会联想到汨罗江,而“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这一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观赏性、娱乐性以及艺术性巧妙的融为一体,凸显着端午文化的独特魅力。

1汨罗江畔端午节发展源流

公元前278年,深受世人景仰的伟大诗人屈原纵身投入汨罗江,从此诞生了端午节。端午节又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时至今日,端午节依然备受世人重视。汨罗江发源于湖南省平江县的龙潭山脉和江西省修水县。每年一到端午节前后,汨罗江畔就会变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各族人民欢聚一堂,包括土家族、苗族、壮族、侗族、汉族等等。虽然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屈原的名字却依然深深的镌刻在这片大地上,而端午节历经了风雨的洗礼流传至今,其习俗也被酝酿的更加浓烈醉人。

1.1艾叶洗澡

在端午节这一天,当地的人们都会用新鲜艾叶来洗澡,艾叶有的是从集市上买来,还有的是从山上采来,而这一习俗的起源是《离骚》中:“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不可佩”大致的意思就是千家万户都需要佩戴艾草,而不能佩戴兰草。

1.2喝雄黄酒

端午节需要喝雄黄酒,这也是当地的一大习俗。在端午节当天的午餐桌上,不管是男女老少,都需要喝上一小杯雄黄酒,就连小婴儿也需要在眉心点一点雄黄酒。而雄黄酒据老一辈的人说,还具有驱除百毒的功效。

1.3包粽子

端午节当日的包粽子习俗也是当地一个重要习俗,而包粽子习俗对于现代人们来说也并不陌生。当地有几个比较著名的市镇,包括汨罗、归义、长乐等等,每年临近端午节,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小镇就开始躁动,街上也开始排起了长长短短的队伍,连平时生活很节俭的老大爷也不例外,一筐一筐的包子被买回家。而汨罗江两岸的女人们应该是最忙碌的,她们需要煮粽子、包粽子、采粽叶、洗糯米,场面十分热闹。

1.4赛龙舟

在端午节的当天,十里八村的男人们也会集聚于此,开展一些关于力量的比赛活动,划龙舟就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活动。江面上迅速聚集了很多的龙舟,包括“青龙”、“红龙”、“黑龙”、“白龙”等,比赛的时间并不长,伴随着一声号响,船手们紧锣密鼓的向前飞驰,大家齐心协力,挥洒着自己的力量和汗水,只有底气十足的人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而汨罗江两岸更是集结了很多看热闹的观众,当地的人们对于龙舟的感情尤为浓烈,很多外地的人们来到此地,都会被当地人的热情所感染。

2005年,"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时间到了20世纪80年代,"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更是得到了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而汨罗市近年来也成了祭祀组、赛龙舟组、火炬传递组等等,各种各样的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当中。每年一到端午节,日本、香港、台湾等媒体,都会争相报道端午节的盛况,很多的外国电视台,也在报道端午节的赛龙舟、包粽子等活动。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认同

2.1传统文化保护不当

首先,早在2001年韩国就已经为申请端午节为世界文化遗产做着一系列的准备,在民众的强烈反对中,我国政府也试图通过一些手段和措施平息民众的反对声音。当我国还在研究端午节发源地的时候,韩国就可以开始通过其他国家的名义,对端午节的主权文化进行标注,而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我国对于端午节文化保护不当所造成。全国各地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在努力的保护着各地的风俗文化和传统节日,但是,却并没有进行集中保护,同时,也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主权。当全世界都在关注"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的时候,我国就应该意识到,不论在任何条件下,端午节文化的主权都应该属于中国。

2.2“废旧立新”原则

其次,与韩国、日本不同,我国的很多主流分子在创建现代思想体系的过程中,通常都是本着“废旧立新”的基本原则,并非是借鉴传统来创造新文化。如果把这种思想与相关的政治运动相结合,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必将会受到更加严重的摧残,甚至不能保存其原有的完整形式。而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就需要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加以保护。我国与韩国相比,在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重视方面,还远远不及,不管是站在民族的立场上,还是站在普适性的立场上,我国都必须要以神圣的使命感和崇高的责任感来保护和重视传统的文化遗产。只有具备了保护本民族文化遗产的能力,才能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做贡献。

2.3明确民族文化身份

最后,明确民族文化身份也很关键。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明确本民族的文化身份,共存文化遗产、路线文化遗产以及边疆文化遗产都应该进行优先的考虑,并进行登录和申报。在世界遗产唯一性的引导之下,重点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和同源性共存,辩证分析源流与源头之间的关系,抓住文化语言的主动权。传统文化的根基十分重要,需要加强保护,在经济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依然要保持自我,绝对不能丧失本国的文化之根和文化身份。“端午节申遗”事件就应该给我们敲响一个警钟,可民众的觉醒,很多时候都是通过各种“保护运动”以及“新闻事件”,从而激发了我国网民的民族主义情绪,可与此同时,更应该做的其实是反思,反思自己是否真的关心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总结:

通过对汨罗江端午节发展源流进行研究,对于中国的端午节风俗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而"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也成为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我国在今后发展的过程中,更要加强对于本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为世界文化建设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研究——以秭归屈原故里端午节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4,04:65-70.

[2]尹显梅,尹博睿,张开元.四川德昌傈僳族端午节药市的民族植物学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15:156endprint

猜你喜欢

赛龙舟身份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
赛龙舟啦
丘树宏的诗
赛龙舟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端午赛龙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