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一个真正的朗读者

2017-08-04王跃清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7年15期
关键词:斯琴高娃流利贾平凹

王跃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笔者新课标为指导,结合平实教学实际,谈谈对朗读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几点思考。

一、做一个真正的朗读者,要先学会“打假”

一个真正的朗读者不是矫揉造作,更不是假情假意。正如新课标所要求的:“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现如今初中语文课堂上存在一些“假、大、空”的现象,虚情假意永远无法俘获人心,更别说是情感共鸣了。因此,一个真正的朗读者,要先从朗读打假做起。《朗读者》节目中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的散文《写给母亲》,让一大批观众纷纷落下了眼泪。连作者贾平凹本人也直言说“我说那个陕西话,没人能听懂,也没有那个感觉。” 斯琴高娃朗读时,并没有在情感上造假,反而读得自然,读得真实,让人觉得“母亲”就在眼前。所以,朗读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正确地运用,强调朗读得“真实”。

老师的朗读体验不能代替学生。朗读是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过程,是自己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过程。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这个情感体验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比如笔者在教学余光中《乡愁》时,让学生自己找出本文的感情基调,并自主选择配乐来朗读。配乐多种多样,让学生选择一种曲子,并说明选择的原因,接着用自己所选的配乐来朗读作品。这个选择的过程是学生自己体验的过程,老师扮演的只是引导者,而非主导者。

二、一个真正的朗读者,要先学会用情

“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正确”由学生利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即可做到。“流利”是靠多读几遍才能达到这个要求。把课文读得流利就需要花时间预习,预习不是做什么导学案,而是做一个真正的朗读者。把课文读得流利,形成语感,其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南宋朱熹对朗读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朗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要读得字响亮”不是大声喊叫,歇斯底里不是“响亮”。用假声来朗读,读得阴阳怪气,这也不是真正的朗读。

更重要的是要“有感情”。“有感情”才能有共鸣。如何朗读才“有感情”呢?首先,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作品中之中。正如《朗读者》这档节目所采用的形式一样,朗读者先讲述故事,接著再朗读作品。讲述故事就是创设一个朗读的情景,培养朗读者的感情。有了这个感情的铺垫,朗读时就能进入作品之中。斯琴高娃回忆母亲的经历,进而进入贾平凹的散文《写给母亲》作品之中,读到“现实告诉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啊”时,“霸气”的斯琴高娃哽咽着,董卿流着泪,观众哭着。能让所有人甚至自己感极而泣的是“有感情”的朗读。其次,要在对作品有自己的解读之后,才能“有感情”。新课标指出,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所以,朗读宜“逐句玩味”“反复精详”,理解作品的内容,把握作品的情感,再联系自己的一些相似的生活经历,让作品与学生有情感上的交流,交流就能达到共鸣。

三、做一个真正的朗读者,要先学会朗读基本技巧

新课标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所谓朗读的技巧,正是指朗读者为了准确地理解和传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朗读基本技巧是指导学生从语音、语调、语气上对作品进行处理的方法。比如笔者教学《乡愁》时,要求学生用斜线划出停顿,用着重号划出重音。这就正确处理作品语言的断和连(停顿)、轻和重(重读)、扬和抑(语调)。

猜你喜欢

斯琴高娃流利贾平凹
落叶
捉鱼摸鳖的人
国内流利度研究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老戏骨斯琴高娃
斯琴高娃:珍惜相守的时光
斯琴高娃:珍惜相守的时光
斯琴高娃:珍惜相守的时光
西安这座城
月迹
流利口语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