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造健康心理氛围,建设班级文化新样态

2017-08-04王莉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7年15期
关键词:同伴创设记忆

王莉

作为班主任,既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心理需要,还要关注班级文化心理氛围的创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心理氛围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学生就会获得一种充分的满足感,就会促进自身健康成长。

一、良性的人际关系是班级文化心理氛围建设成功的根基

1.互动的师生关系构建

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如果在一个气氛活跃的班级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就能振奋精神,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这是因为学生对教育者的“接纳”。如果一个班级气氛沉闷,开展教育活动是不可能很好地进行的,这是因为学生对教育者的“拒绝”。这也正反映出了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书育人愉悦的源头,是学生快乐受教之根本。

为了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班主任应向学生们详细介绍班级的各位任课教师,讲他们的教学风格、教学业绩和性格、爱好、特长等,甚至有时还要介绍他们的家庭状况,使学生对老师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让学生们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好印象,课堂上学生们就能主动接纳老师,就能充分调动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实践证明,这种师生互动的人际关系促进了班级的进步。同时,这种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善解人意的班级心理氛围,使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后也一定会很快融入新的环境中,尽快接纳别人或被别人所接纳。

2.愉纳的同伴关系形成

在一个班级体中,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使学生感到精神振奋、心情愉快,避免了因同伴关系不良而带来的紧张、焦虑、冷淡、攻击等消极心理状态产生。

首因效果又叫第一印象,是人与人之间第一次见面形成的初步印象。教师要教育学生在看待同伴时尽量摆脱第一印象的影响,让他们不要表面看问题,这样才不会对同学产生错误的看法,才能增进同伴沟通,不断地改善同伴关系。另外,教师也要教育学生学会利用首因效应,在同伴交往中尽量全面地表现自己,在外貌、衣着、姿态、言谈举止等表面特征上符合时代中学生要求,让同伴了解自己的优点,力争给人留下好的印象,使同伴愿意和自己接触,为形成和保持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晕轮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作为中学生,他们生活阅历尚浅,怎样来避免这种以偏概全认知上的偏误呢?老师可以利用班会等形式增强学生相互的了解,减少摩擦和误会。如,可以开展书信月活动,给3到5名同学写信,用文字记载自己的心路和友谊。还可以形成班级结对互助,按学习、兴趣和性格等结成不同对子,让学生对于人际关系有更广泛的认知。

二、导向性作用的班级文化心理氛围创设是关键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千万不要干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道理,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種东西去标示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所了解。”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定有一个被班级全体成员所承认的、给予他们最好发展条件的、使他们感到最大满足的班级心理氛围。作为班主任,应不断创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心理氛围,使它成为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并通过学生的精神面貌表现出来。

一位有教育机智的教师应尽力去创设一种让学生认可的具有导向作用的班级文化心理氛围,让学生们置身其中,自己去感受、体会和认同,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当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普遍表现出学习习惯不好时,教师可在后面黑板上书写:在开始的时候是你造就习惯,而最终是习惯造就你!当学生由于学习紧张,从班级的物品摆放到自己书桌的整理,再到每个人的精神面貌都不是很好时,教师就可书写:人要精神,物要整洁!当学生们做什么没有计划性时,可书写:明天做什么,今天要想好!中考复习要背的知识点很多,学生们有压力,不知怎么办,此时可书写:背诵是记忆的根本,争论是记忆的益友,理解是记忆的基础,重复是记忆的窍门,趣味是记忆的动力,化简是记忆的助手,卡片是记忆的仓库。

三、教育合力是健康班级文化心理氛围创设的保证

在设计各种教育活动时,我们教师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离开家庭教育配合的学校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与家庭教育完全脱节的学校教育也是很难取得理想效果的。比如,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家长的言行能对孩子成长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良好习惯的培养方面,家庭教育的影响作用表现得更为突出。教师在与众多学生和家长的交往中。往往能在孩子身上看到家长的影子,在对外显行为表现不好的学生进行教育时,也往往能感受到家庭教育的失败及父母的无奈。因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必须保持密切联系,形成完整的教育系统。

学校对家庭的联系和指导,是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条件之一。作为老师要多学习一些教育心理学和当代中学生身心发展基本规律的知识,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并尽一份义务,经常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和讲解这些知识,使其了解学生的成长进程。在全面考察学生的过程中。要做到在交流中沟通,在沟通中理解,在理解中共鸣,在共鸣中共进,从而达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生的自我教育完美统一。

猜你喜欢

同伴创设记忆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记忆中的他们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记忆翻新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