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著导读教学四法

2017-08-04周文忠

江西教育B 2017年7期
关键词:品析历险汤姆

周文忠

新课标明确指出,初中生每学年要阅读两三部名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读懂、读透名著,名著导读必不可少。名著导读课作为一种新的课型,越来越受到语文老师的重视。

名著导读课可分为“读前导”和“读后导”两种类型。“读前导”是指在学生未读名著前,教师给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课。“读前导”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名著的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读后导”是指在学生读了名著之后,教师给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课。通常情况下,教师会让学生利用寒、暑假阅读指定的名著,开学后不少学生对名著的内容已有了大致的了解。在此前提下,名著“读后导”该如何进行呢?

方法一:定点突破法

兵法云: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定点突破法是指选择名著中的某个“点”进行深入品析的方法。“点”可以是书中学生感兴趣的某个人物、某个情节、某个片段等。通过对“点”的深入品析,管中窥“豹”,认识到名著的精彩。

例如,馬克·吐温的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记述了顽童汤姆因厌烦学校枯燥乏味的生活,和他的小伙伴哈克一道去历险的故事。全书涉及人物众多,如哈克、蓓姬、印第安人乔、波特、波莉姨妈,等等;情节引人入胜,如墓地目睹凶杀案、杰克逊岛过“海盗生活”、鬼屋寻宝、山洞迷路等。一位老师教学《汤姆·索亚历险记》时,抓住“汤姆”这个点进行教学,其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第一步:理清人物关系。

生展示表格、图形,介绍汤姆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说一说书中写了汤姆的几次历险经历?试着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明确:墓地历险、荒岛历险、洞中历险。

第三步:教材中涉及哪几次历险?从中可以看出汤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第四步:作者为何塑造这样一个顽童形象?穿插写作背景、作者介绍。

《汤姆·索亚历险记》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很多。“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教学时,这位老师选择“汤姆”这个点,让学生理清人物关系、梳理其历险经历,感受汤姆的形象及意义。整节课围绕汤姆这个“点”画了一个“圈”,实现了定点突破。

方法二:定点辐射法

定点辐射法就是选择名著中的某个“点”进行深入品析的同时,向其他内容进行辐射的方法。辐射的内容可以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挖掘等,从而使学生对名著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例如,吴承恩的长篇小说《西游记》,记叙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塑造了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等形象,书中“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都是学生非常喜欢的章节。一位老师教学《西游记》时,是这样进行的:

第一步:抓住词语,梳理生平。

播放《西游记》主题曲《猴哥》,随时点击歌词中的关键词:

①七十二变 ②筋斗云 ③如意金箍棒 ④火眼金睛 ⑤五行山 ⑥孙行者 ⑦紧箍咒 ⑧救命毫毛

提问:大家知道这些关键词的相关链接吗?

第二步:编写档案,梳理情节。

1.填写孙悟空档案。

[姓名: 曾用名: 籍贯: 有何社会关系: 犯过何种错误: 获过何种荣誉称号: 所用武器: 有何特长: 性格: 原在团体: 相关事迹: 就业趋向: ]

2.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建立小档案。

3.在1-7回中,主人公的名字是:石猴—美猴王—弼马温—齐天大圣。那么你能猜到发生了什么故事吗?

明确:猴王出世、发现水帘洞、拜师学艺、在天宫当马夫、大闹天宫

4.在13-99回中,他的名字是“孙行者”,你知道发生了什么故事吗?

明确: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的故事。

5.在第一百回,出现了“斗战胜佛”这个称号,我们知道这一回写什么?

明确:取回真经

第三步:精读《三打白骨精》,分析孙悟空的形象。

第四步:推荐一篇借古讽今的文章《给悟空的一封信》。

这是一节构思巧妙的名著导读课。一方面,教者精心选择“孙悟空”这个点进行教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梳理生平、填写档案、品读《三打白骨精》等环节,从整体到细部品析了孙悟空的形象。另一方面,不断向其他内容辐射:由填写孙悟空档案辐射到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建立小档案,由孙悟空不同时期的称谓,辐射到梳理整部名著的情节。这节课,学生既深入理解了孙悟空的形象,对其他形象和名著的情节,又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整节课如放烟花,点其一处,绚烂满天。

方法三:点面结合法

点面结合法就是选择名著中的某个章节进行深入品析,并拓展、延伸到其他章节的方法。名著一般篇幅长,章节多,如《西游记》100回,《水浒传》120回,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点面结合法,既能带领学生领略某个章节的精彩,又能对全书的人物、情节、思想等有大致的了解。

例如,史铁生的散文集《我与地坛》,全书由《我与地坛》《合欢树》《秋天的怀念》等12篇散文组成,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生死、感恩、命运、信仰等方面的思考。一位老师教学《我与地坛》时,是这样进行的:

第一步:说一说你最喜欢散文集《我与地坛》中的哪篇文章。

第二步:赏析《秋天的怀念》一文。

1.请学生配乐朗读,初步感知母爱。

2.思考:文章写了哪些事情?为何在多年过后,作者对这些事还久久不能忘怀?

3.赏析三个片段,体会母爱。

片段一:“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好好儿活。

片段二: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有什么好准备的!

片段三: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第三步:拓展到其他篇章。

1.《秋天的怀念》仅仅是在思考母爱吗?插入生平资料。

明确:还有对生命的思考、人生的思考。

2.在其他章节中,作者又在思考什么呢?

师生讨论、交流《我与地坛》《我的梦想》等章节中史铁生的思考。

3.小结:这本书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死、感恩、命运、信仰等方面的思考。

4.老师分享阅读全书后的感受,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秋天的怀念》是一部散文集式的名著,如果面面俱到,费时费力。教学时,这位老师选择《秋天的怀念》这个点进行品析,并拓展、延伸到书中的其他章节,由点涉面,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秋天的怀念》中的母爱,而且对作者在其他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思考,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方法四:多点开花法

在学生熟知名著内容的前提下,可采用“多点开花法”。所谓“多点开花法”,就是选择名著的多个“点”进行品析的教学方法。选择的“点”可以是人物、情节、主题,等等,通过师生间的讨论、交流、对话,让学生对名著有一种全景式的了解。

例如,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以儿童的视角讲述了阿廖沙的童年生活,塑造了外祖母等人的形象,再现了19世纪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一位老师教学《童年》时,是这样进行的:

第一步:走进作者。(用PPT投影作者简介)

第二步:说情节。

1.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说话:书中让我最 的情节是 。

2.學生分享。

第三步:谈人物。

1.书中出现了很多人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理由是什么?

2.学生分享,师小结外祖父、外祖母、阿廖沙、舅舅的形象。

第四步:话成长。

1.从外祖父、外祖母、阿廖沙、舅舅身上我们收获了什么?

2.学生分享,师小结:坚强、善良、宽容、慈悲、乐于助人等。

3.师总结: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应该向书中的阿廖沙学习,在苦难中成长。

教学时,这位老师选择“情节”“人物”“收获”三个点进行赏析,多点开花,让课堂成为学生分享自己阅读感受的舞台。

名著“读后导”的目的在于分享,最大的问题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名著篇幅长、人物多,情节复杂、意蕴丰富,可讲可学的内容太多,用一两节课时间,让学生汲取其精华并不容易。教者只有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和教法,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合兴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545126112@qq.com

猜你喜欢

品析历险汤姆
对一道试题的品析与再探究
贪吃的汤姆
我的“历险”记
我的“历险”记
我的“历险”记
我的“历险”记
品析一元二次不等式
品析人物语言,感受美好情感——《荷花淀》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