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中国:历史与现在

2017-08-04张钊

文物天地 2017年6期
关键词:秦汉展品历史

张钊

由中国国家文物局和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主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承办的“秦汉文明展”于2017年3月27日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隆重开幕。展览集中了来自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32家收藏单位的282件(套)文物精品,其中更有首次出国展览的江西海昏侯墓随葬编钟和马蹄金。

作为2017年最为重要的中美人文交流项目之一,该项目受到了刘延东副总理的亲切关怀,并向展览开幕式发来贺信。同时,展览得到了文化部及中国驻美国使馆的支持,以及基辛格博士等重要人士的关注。

一直以来,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围绕着中国历史主题,保持着密切合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重要展览,如1980年“伟大的青铜时代”展、2004年“走向盛唐”展览、2010年“忽必烈的时代——中国元代艺术展”等。“秦汉文明展”秉持着一贯的高水平,以深入的研究为基础,通过极富代表性的展品表现鲜明的展览主题,力图为各界观众,尤其是西方观众提供更新更多的了解中國秦汉历史及中国文化的素材与视角。

一、展览主题:历史照进现实

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秦汉时期塑造了中国文明的诸多特质。此后两千余年,国家政权结构、律令体系、政教关系、疆域幅员、国际关系等诸多方面深受此时期之影响。时至今日,China、汉语、汉字等名词直观反映着秦汉时期之深刻烙迹。

今日之中国,幅员广阔,民族众多,承载着悠久而博大的文化传统,呈现着日新且蓬勃的时代面貌。面向全世界观众,如何介绍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之间的秦汉时期历史?如何更好地帮助观众理解那个时期的中华历史传统?在我看来,“秦汉文明展”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在策展人孙志新博士的构建下,本次展览以“中国”为出发点与归宿。展览主题以中国历史之秦汉时期的成就,提供理解今日中国的历史视角。可以说,呈现于世界舞台之上的今日中国,其文化基因中有着秦汉之渊源。将今日之中国与历史之中国紧密相连,既夯实了展览的现实意义,又为观众理解展览提供了参照系。

展览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以秦统一天下为背景,展示了以兵马俑(图一)、武备所构成的军事实力,以文字、铜车马、度量衡具与货币系统体现出的统治策略,以建筑构件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秦朝的建立,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格局,也开启了一个以“统一”为政治理念的新时代。同时,还展出了以百戏俑和铜雁为代表的写实主义风格塑像。有学者认为,这种写实主义风格可能反映了与外来文化交流的情况。

第二部分展现汉朝继承秦朝的统治格局,并为巩固和拓展“天下一统”而付出的各方面努力。汉朝进行的政治改革与文化创新,建立了完备的文官体系,明确了儒家思想作为王朝的统治思想,确立了郡县制与封国制相结合的行政结构,组建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并开展了以“丝绸之路”为载体的国际交流。相对稳定的统治秩序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一系列的彩绘舞俑、歌人、奇珍异兽、建筑模型等展品反映出汉代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尤其是汉中山国王后窦绾的葬具金缕玉衣(图二)充分展示了贵族墓葬的奢华以及对于升仙的向往。

第三部分探索汉代艺术与文化的多样性。汉朝统一的政治格局下,广阔疆域中的各地人民不断创造着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以儒家为主体,道家、阴阳家等诸多学说所宣扬的观念互鉴融混,体现在如家族祠堂和墓室装饰等载体上。边疆地区的独特艺术风格不仅表现在艺术形象上,器物材质也保持着鲜明的喜好(图三)。除了青铜、黄金、宝石等珍贵材质,玻璃、琥珀、水晶等贸易舶来品也陆续出现在边疆乃至中央腹地。汉代是一个面向国际敞开胸襟的时代。

最后一个展厅内,只放置了一件汉代铜镜(图四)。其背面铭文有“中国大宁”一语,成为了整个展览的点睛之笔。经历过秦汉时期四百余年的提炼,“中国”一词在大一统政治格局中不断明确其内涵与外延。正如展览部题所述:“这片广袤而多元的国家中,‘中国人成为一种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身份认同。”从那时起,“中国”所代表的深刻含义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心理的核心部分。

对此,纽约时报的记者Holland Cotter以西方人的视角做了一个有趣的表述:“对秦汉人来说,无论你去了哪里,在此生还是来世,你都在中国。”

二、展品:代表性与新鲜度

展品是展览的载体。高质量的展品是展览水平的保障。挑选适合的展品是展览筹备工作的重要环节。依据展览的需求和特点,需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来挑选恰当的展品。我认为,本次展览的展品从“代表性”和“新鲜度”两个方面出色地满足了展览主题和内容需求。

本次展览展出的282件(套)展品,时间上跨越了秦汉两个朝代,地域上覆盖了王畿地区与边疆地区,种类上涵盖了最具代表性的器形与材质,来源上包括了本土制造与外来进口,用途上兼顾了城址所用与墓葬所用。不仅如此,展览从众多的同类型文物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展品,以求最能满足展览需要。

规范文字、车轨间距以及度量衡标准等举措,被认为是秦始皇帝的重要历史贡献。为了表现这个重要内容,除了惯常的秦半两、权、量之外,策展方特意选择了出土于骊山陵陪葬坑的一号铜车马和二号铜车马(复制品)(图五)。这两辆车约为真车1/2大小,通体使用青铜、金、银等金属铸造,并在表面施以彩绘。更为重要的是,两辆铜车马由数千件部件组合而成。这些部件采用标准化生产,重复性部件规格一致,直至今日仍可活动自如。观众不仅对秦代的标准车轨间距有了直观理解,更可以对当时标准化生产的应用水平有了直观印象。

一直以来,追求“再现”的写实主义艺术风格是中国艺术风格中的小类。实际上,这种艺术风格也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本展选择了分别出土于秦始皇帝陵园水禽陪葬坑和百戏俑陪葬坑的铜雁(图六)与力士俑(图七)。铜雁羽毛的细致纹理,力士手臂的条条肌肉,都让人惊叹其准确与真实。以这两件展品为代表的秦陵陪葬品足以让每一个观众对中国艺术留下新的深刻印象。

汉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的金缕玉衣葬具是本展的重点展品之一。由金丝串联数千片玉片制成的玉衣,犹如一个玉匣将逝者的身体包含于内,寄望魂灵升飞于天而化仙。作为最高规制的葬具形式,观众可以了解西汉统治阶层的奢华葬俗,同时,也可以理解汉代思想中的死亡觀念。

最新的重大考古发现总能引起观众的兴趣。本展展出了被评为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江西南昌海昏侯墓”随葬编钟6件(图八)和马蹄金(图九)3枚。这也是“海昏侯墓”随葬品首次出境展览。墓主刘贺曾经被立为汉皇帝。他特殊的身份让观众对其墓葬充满了好奇。鎏金编钟与马蹄金仅是他随葬物品的冰山一角,也足以让观众感受到贵族生活之奢侈与器用之精美。而且,该墓的发掘工作尚在进行之中,不断公布的新发现持续增加着展品的吸引力。

三、展厅:以展品为主角

本次展览的展厅选择了深灰色为主色调,通过大型喷绘展示了长城、部分展品特写等背景画。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色彩,也省去了过多的装饰,甚至连文字说明也只是点缀其间。素雅的风格营造了一种纯粹的环境(图十、十一)。当观众走进展厅,目光随着点光源的照射,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展品之上。

所有的细节都是如此的清晰。兵马俑严肃的表情与坚毅的眼神,力士俑屏气凝神的蓄力,铜雁凫水的优雅,歌舞俑的曼妙身姿与演奏俑的专注,动物塑像的憨态可掬,金缕玉衣的神秘与安详。当目光扫过一件件历史的见证物,你仿佛聆听到它们在轻声诉说。

时至今日,博物馆展览已经发展成为立体式的综合展示平台。借助于设计师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观众可以从一个展览中获得越来越多的信息。但是,如何更好地构建一个有层次的展览信息体系?如何为观众营造一个更好的观展环境?国内外众多的博物馆有着各自的理解与尝试。本次展览的展厅设计风格以一种简约的方式,将展厅“还给”了展品。

四、幕后:七年与万里

据策展人孙志新博士介绍,本展的策划经历了7年的时间,从一件件展品资料的收集开始,到主题的确定、展品初选、展品考察、编写大纲与说明以至展览设计等等环节。这个过程中,既需要严谨的学术研究,也需要创意与灵感。

为了从13个省(市、自治区)的32家文物收藏单位调集参展展品,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的工作人员往返奔波了上万公里。他们认真核对每一件展品的信息,仔细查验与记录展品的每一处细节,护送展品运输的每一公里,经历了2个多月的旅途奔波,只为让每一件展品安全地送抵展览场地。这个过程中,既有疲惫与辛酸,也有欢乐与鼓励,更多的是专业与热爱。

这场展览呈现了数百件展品的精彩,幕后则是所有筹备人员的出色工作。当两千年的历史滑过指尖,每一个人都怀着敬畏的心情,去感受历史的光芒。历史与现实,从来未曾分离。

猜你喜欢

秦汉展品历史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我与秦汉东北史研究
CIM T2017部分展商主要展品预览(一)
新历史
秦汉甘泉宫的演变
CCMT2016展品预览(1)
流变与传承
——秦汉时期“伏日”考论
简评《秦汉军制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