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切献给你 我的祖国
2017-08-04刘怀孙春艳任爽
刘怀++孙春艳++任爽
他是一个至诚无私的爱国者,时刻惦记着养育他成长的这片土地,他的脉搏时刻和祖国一起跳动,祖国是他最大的眷恋!
黄大年教授走了!带着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带着他对事业的无限留恋,带着他对学生的无限惦念……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教授因病不幸逝世。1月13日上午9时,长春市殡仪馆西辰厅内庄严肃穆。来自社会各界的近800人在这里送别黄大年教授。偌大的告别厅装不下太多的悼念,省领导来了,国家有关部委领导来了,国内外专家学者来了,同事们来了,学生们来了……人们默默垂泪,几十名学生跪倒一片,痛哭失声……
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能让人们如此惋惜,能让人们如此不舍?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他是一个至诚无私的爱国者,时刻惦记着养育他成长的这片土地,他的脉搏时刻和祖国一起跳动,祖国是他最大的眷恋!
2009年12月24日,黄大年教授走下飞机,迈出了回归祖国的第一步。虽然以前他也多次回国,但这一次,意义不同。他辞去了在英国公司的重要职务,挥别了共事多年的科研伙伴,说服妻子卖掉了经营多年的两个诊所,留下了还在读书的女儿……回到母校——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全职教授,开始为我国的航空地球物理事业耕耘、播种。
“为什么回国?”经常有人问他这个问题。“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这句歌词或许是最好的答案!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1982年1月,他在大学同学毕业纪念册上的留言就已表明了爱国报国的心志。
黄大年1958年8月出生在广西省南宁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读小学时随父母下放到桂东南六万大山里的一个小山村,高中毕业后,17岁的黄大年考到地质队工作,作为物探操作员,他首次接触到了航空地球物理,并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职业。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黄大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从此与地球物理结下了一生的缘分。他先后完成了本科与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并留校任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黄大年得到了全国仅有的30个公派出国名额中的一个,在“中英友好獎学金项目”全额资助下,被选送至英国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黄大年回国报到后不久,又被派往英国继续从事针对水下隐伏目标和深水油气的高精度探测技术研究工作,成为当时从事该行业高科技敏感技术研究的少数华人之一。
海漂的18年,黄大年的心和祖国一直连在一起,他关注关心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惦念着母校,无论是参加学术会议还是讲学,他招之即来。“对我而言,我从未和祖国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
“回想当初的选择,我没有后悔过。”这是黄大年常说的话,“为国担当,是父母从小的教诲。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我的归宿在中国。”2009年12月30日,回国后的第6天,黄大年就与吉林大学正式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成为第一批回到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攻克技术瓶颈,突破国外封锁
他是一个目光高远的科学家,在科研上他始终是一个被追赶者,他的梦想是把地球变成透明的。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卓越科学家,黄大年关注的不仅仅是当下的科研,而是祖国未来30年、50年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要达到的目标——巡天探地潜海,向深地深海深空进军。
在2011年度中国科技十大进展的盘点中,评选专家认为“深部探测专项开启了地学新时代”;2014年,该专项被25位院士推选为“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2013年,黄大年教授的团队入选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2014年,团队获得第五届中国侨届创新团队奖。2016年6月28日,“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通过评审验收,专家组最终结论是:项目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这是国内大型项目评审中的最高评价。2011年,作为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主题专家,他负责策划、协调和组织中科院、高校等高科技资源形成高科技联合攻关团队,承接科技部“863计划”航空探测装备主题项目,开展军民两用技术研究。
在黄大年及其团队的努力下,超高精密机械和电子技术、纳米和微电机技术、高温和低温超导原理技术、冷原子干涉原理技术、光纤技术和惯性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进步显著,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也首次攻克瓶颈,突破国外封锁。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告诉记者,在黄大年回国前,我国对于航空重力测量的研究,尤其是重力梯度仪的研制,仅停留在理论和实验室样机研究阶段,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已经进入了工程样机研究阶段。在数据获取的能力和精度上,我国与国际的研发速度相比至少缩短了10年,而在算法上,则达到了与国际持平的水平。
“拼命黄郎”,忘我拼搏
他是众人眼中的“拼命黄郎”,惜时不惜命。他忘我拼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鞠躬尽瘁。
在学生和团队成员的眼里,黄大年的工作有两个状态:加班和出差。学生们背后送给他一个雅号——“拼命黄郎”。
是的,他真的是在拼命!
地探学院所在的地质宫大楼每晚10点关大门,可这条“禁令”却对黄大年不起作用。他经常在办公室里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才离开。有时候出差回来,还要直接赶回办公室,准备第二天的工作。
“楼下看门的大爷总被黄老师敲醒,就和我们抱怨,让我们劝劝老师早点下班。后来时间长了,大爷对黄老师产生了敬意,告诉黄老师无论多晚进出,喊他一声就行。”乔中坤说。
除了加班,黄大年还要经常出差。“黄老师是个惜时不惜命的人。7年间,他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最多的一年出差160多天,几乎每次出差的日程都被安排得满满的。”于平说,“他出差来去乘坐的都是午夜航班,因为白天的时间他都在工作、洽谈,等到实在不能打扰别人的时候,他才会登机。”
“和他一起出差,飞机上的时间也不放过,关心完你的个人生活,马上进入工作。”于平说,黄老师就是个三句话不离工作的人。
除了科研和教学,他还承担起了一个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他多次受邀参加中央统战部专家咨询团队,赴西北地区指导地方科技建设,到发达地区指导经济转型;他心系吉林振兴,作为省委组织部专家咨询团队成员,他深入吉林省部分地区推动和协助地方产业转型,牵头筹划在吉林省建立“无人机产学用基地”和“吉林大学留学生报国基地”;他多次担任国家“千人计划”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评审专家,为国家引进和培育高端人才提供服务。
紧迫感和责任感令黄大年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他无暇顾及的也越来越多。2016年9月的一天,他突然在办公室晕倒,醒来后不顾身体,接着布置工作,然后又忙着去赶火车。11月28日晚,在北京飞成都的飞机上,黄大年因腹部痉挛昏迷,到成都简单治疗后,他又出现在了29日的会场。12月4日,他在长春做完检查后,又急着赶去北京出差……
今年1月8日,不知疲倦的黄大年永远地离开了,把生命中最璀璨绚丽的部分贡献给了国家……正如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的诗里写的那样: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