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来临 京津冀协同谱新篇
2017-08-04洪蕾
洪蕾
直击京津冀论坛·智能制造 论坛
近年来,天津市工业总产值连续迈上两个万亿元台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十大支柱产业集群占天津市工业比重达77%,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超过50%。天津发展智能科技产业基础扎实,优势显著。
6月29日,首届世界智能大会让全球视线汇聚天津。举办此次大会,既是天津顺应智能科技产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天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打造世界级智能科技产业集聚平台的务实举动,也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突破口。
6月29日,首届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拉开帷幕。马云、李彦宏、柳传志、董明珠等业界大咖共聚津门,论道智能时代新趋势、新机遇。
大会由天津市人民政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主办,旨在与业界精英翘楚共商合作大计、共谋发展良策。“天津文化底蕴深厚、富有生机活力,推動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机遇属于天津。”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在大会开幕致辞中表示,“天津将以智能发展破题,打造‘天津智港,探索智能科技发展的‘天津智港。希望业界人士更多关注天津、了解天津、支持天津,共享未来机遇,共谱发展新篇。”
谋篇布局
紧扣“一基地三区”新定位
在天津发展的重要历史性窗口期,召开首届世界智能大会有着重要意义。
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天津“一基地三区”的发展定位,天津如何基于地方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整体把握,着力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十大支柱产业为重点、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如何充分利用北京科技创新策源地资源及河北省丰富的要素资源,促进科技资源开发共享,实现产业发展互补互促;如何制定激活企业创新意愿的激励政策,让创新引擎开足马力,加快先进技术、高端产业向天津聚集。
本着前瞻和务实的目的,围绕“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共探制造业转型升级”,大会专题会议——京津冀论坛·智能制造论坛同期召开。论坛由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承办,中国信息化周报社协办。
天津市委副书记怀进鹏出席论坛时指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指导下,天津要把握机遇,发挥优势,未来为京津冀地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更好的技术、更好的服务。期望通过这次论坛契机,大家交流思想、分享经验、强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智能制造做大做强,为抢占未来制高点争取更多主动权。”
原信息产业部部长、中国电子学会名誉理事长吴基传,天津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张玉卓,天津市委副秘书长李国田、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王景梁,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徐大彤,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卢山等领导也出席会议。
吴基传在会上强调:“我国制造业、装备业正处于转型期,将智能技术应用于制造业,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等平台推动我国制造业改造升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滨海新区作为天津发展的龙头引擎,更应把握机遇。”张玉卓在会上表示,“基于滨海新区实体经济优势、高端技术条件、平台载体基础、科技人才资源等优势,推进两化融合,主攻智能制造,将其作为滨海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作为落实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务实举措,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产业区也在论坛现场正式揭牌成立。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心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筹建,落户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未来将承担智能制造产业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创新中心的职能,积极推进“中国制造2025”部市合作,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园区建设。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徐大彤表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产业区是我们按照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定位,全面实施‘泰达智造战略的重要落子之举。该智能产业区未来将围绕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金融等重点领域,聚集更多优质项目、资源、要素和人才,持续推动智能制造与智慧政府、智慧城市深度融合,打造天津乃至全国智能产业新高地。”
大咖云集
共商智能制造实践之路
智能制造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共识,各国纷纷推出自己的智能制造战略。比如,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美国提出“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德国有“工业4.0”、日本叫“社会5.0”。智能制造论坛现场,四位上述国家的嘉宾分别分享了他们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经验和探索。
如何理解智能制造?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澄指出,智能制造有很多种解释。简单来说,智能制造是智能技术特别是新一代制造技术,在制造全生命周期运用中涉及到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当然,智能制造也指制造工艺各个阶段、产品全生命周期,即产品服务中的设计、加工、管理、销售到报废处理的全过程。
他表示,制造全生命周期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采用人工智能技术,都属于智能制造范畴。智能制造即可“顶天”高大上,也可“立地”,即制造领域各个环节、层面都可有所作为。
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IIC)联合架构主席林诗万表示,工业互联网将在智能工业发展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将从横轴、纵轴打通工业体系的任督二脉,帮助我们更好地优化生产流程、更好地配置整合资源,贯穿制造体系全流程。
德国工程院院士伊夫卡·澳夫查洛娃在会上重点介绍了实现工厂最佳操作的独特工程方法——虚拟双机。她指出,使用虚拟双机可通过直观的人机界面实时验证生产系统的操作概念,使得决策更加容易。
日本工业价值链促进会理事长、日本法政大学教授西冈靖之认为,智能制造生态系统的构造应以平台为基础,以数据为导向,通过互相支持,聚集需求,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同时不断优化平台建设。
来自制造企业的代表也在会上分享了他们智造转型之路。例如,不久前,中国高铁凭着新一代标准化动车组复兴号再次赢得全球关注。作为核心制造商,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军表示,中国高铁是集机电数字一体化的高端装备产品,有160多万个零部件,有180多个独立的系统构成。高技术含量、高关注度让高铁本身成为很好的智能制造实践项目。
比如,转向架是影响高铁安全性很关键的零部件,从转向架的数字化样机开始,中国中车构建了虚拟化的柔性化的非连续的转向架的数字化生产线,通过制造执行系统紧密的结合,把虚拟和物理世界有机联合起来,实现高速列车转向架的数字化的制造。再比如,基于数字化样机和数字化的生产流水线,来保证车体的柔性制造,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据了解,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还计划在“十三五”期间,打造30条智能制造示范县和5个智能化车间,目标可以让综合成本降低30%,能耗降低30%,不良品率降低30%,实现质量、成本、效益最大化。
无疑,制造企业都开始有意识地加速智能化转型。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常务副主任刘法旺在会上谈到:“这轮转型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需求侧的变化,二是技术驱动。中国工业门类齐全,覆盖39个工业大类、191个工业大类、525个小类,行业间千差万别,同一行业企业的智能化程度也参差不齐,很难拿出‘大一统的转型方案来满足所有制造企业需要。”
“因此,从第三方平台规范市场的角度考虑,我们希望集全院品牌、技术和资源,围绕制造企业核心能力提升打造服务生态,以测评诊断为牵引,带动专项咨询,打造第三方智能制造全价值链平台。一是促进供需对接,二是降低企业智能化门槛,通过开放整合资源,协同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刘法旺表示。
会上,来自GE、三一集团、SAP、航天智造、摩拜科技的企业精英也从各自实践角度出发,分享了他们转型过程中的着力点、风险点,以及如何依托自身优势助力天津制造业转型升级。
在智能化不断赋予传统产业新能量、赋予制造业更高效率、更好效果的当下,需要更多能够促进产业界、企业界思想碰撞的平台,转变观念,创新机制,才能真正融入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交汇的新时代,为京津冀地区承担起改革开放创新的先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