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潮州汉调音乐
2017-08-03陈育珊
陈育珊
(广东省汕头市文化艺术学校,广东 汕头 515041)
摘 要: 潮州汉调音乐是潮州音乐乐种之一,在潮汕地区也被称为外江乐、儒家乐。本文对潮州汉调音乐进行了简要介绍和研究
关键词:潮州汉调音乐;外江乐;儒乐家;弦索乐;清乐锣鼓乐;软钱;硬线;锣鼓吹;中军班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8-0138-01
潮州音乐以内涵丰富,品种多样称著。不同品种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不同的乐器组合及演奏形式、演奏风格上。潮州音乐的种类可分为锣鼓乐、笛套古乐、细乐、弦诗乐、庙堂音乐、汉调音乐等六种。
潮州汉调(原称外江)渊源自老徽调二簧,以后又吸收西皮,所以乐曲又称南北路。它是清代中后期随着外江戏传入潮州,后至兴梅、大埔等地。外江音乐随外江戏流播潮汕,本地称广东以外的剧种、乐种为外江戏、外江音乐,1933年由晚清秀才钱热储先生在其创办的汕头公益社《乐剧月刊》及《汉剧提纲》中倡议,将雍、乾年间从安徽、湖南、赣南、闽西一带流入潮汕的徽班外江戏改名为汉剧,其演奏的器乐曲称为汉乐。
汉调音乐主要乐器是外江头弦,合奏有三弦、月弦、琵琶、笛子等,1936年以后增加提胡,以后又增加了低音乐器。汉调流行潮汕以后,不少乐曲为潮州音乐所吸收,并在演奏方法上应用潮州音乐的板式变化和催奏等,因而产生了潮味,已有一部分乐曲成为流行的潮化汉调,史上把它称为潮州汉调。而汉调归梅县、大埔等地,由客家人演奏,则另有一番风韵,与潮州汉调有别,故称客家汉调。潮州汉调代表曲目有《小桃红》、《柳摇金》、《小梁州》、《南正宫》等。
汉乐到清代光诸年间风靡潮汕,尤为贵族、文人、绅士等上层社会所钟爱,被称为儒家乐、国乐。其时乐社林立,汕头有以成社、公益社、儒乐轩;潮州有友聲儒乐社、扬风国乐社;庵埠有咏霓裳、庵江儒乐社;澄海有咏怀天、阳春幽处、遏云社;揭阳的榕江、云傲、普南轩、雅乐轩;潮阳有友声、蕉桐社;普宁有钧天乐社等。汉乐不仅在潮汕普及兴盛,而且传播到广州、漳州、厦门、上海、台湾等地及东南亚各国。如广州市有潮梅国乐社;新加坡有余娱儒乐社,陶融儒乐社等;槟榔市有大埔国乐社;泰国有萧戛玉、新声社等。这些乐社多数由客家人和潮汕人融合组成,演奏曲目为汉乐、潮调兼善。
汉乐保存着中原古乐的风韵,乐曲典雅、纯朴、流畅、优美。演奏分弦索乐、清乐和锣鼓乐三种。
弦索乐,也称和弦索。1920年以前主要乐器有头弦(也叫吊规子)、鼓板、月琴、小三弦、小唢呐、大唢呐和笛子等,1920年以后,逐渐吸收了扬琴、提胡、琵琶、筝、二胡、低胡等。乐曲有大套如《小桃红》、《傍妆台》、《出水莲》、《玉连环》等,多为六十八板体,可联曲演奏;有串调,属单曲体如《单点头》、《乱插花》等。
清乐,也叫细乐或儒家乐。主要乐器有古筝、小三弦、琵琶,或加椰胡、洞箫。乐曲有《雪花飘》、《挑帘》、《有缘千里》、《平山乐》等。
在弦索乐和清乐的乐曲中,其曲调风格分为硬线和软线,也称硬套和软套。硬线如《水龙吟》、《华春兰》、《一点金》、《百家春》等;软线如《思春》、《凤雏词》、《蕉窗夜雨》、《雪雁南飞》等。
锣鼓乐,分为锣鼓吹和中军班两种。主要乐器有大唢呐、小唢呐和横笛,伴以弦乐,打击乐器有大鼓、苏鼓、哲鼓、檀板(过山板)、苏锣(铜锣)、小锣、苏钹、小钹、碗锣、铜钟等。锣鼓吹乐曲主要有外江曲牌,如《浪淘沙》、《点绛唇》、《吹鼓》、《画眉序》等;中军班吹奏乐曲主要有《嫁好郎》、《冷煲茶》等。
汉调音乐在流行过程中,其弦索乐和清乐,与地方音乐互相融合,逐渐地方化,分为两支,一支由汉乐和客家音乐相结合,形成具有客家音乐风格的汉调,称为广东汉乐。主要流行于大埔、兴宁、梅州、闽南等地方。汉乐流行在潮州,另一支与潮州民间音乐互相渗透,形成具有潮州地方音乐特色的汉乐,称为潮州汉乐。流行乐曲主要有《柳摇金》、《小桃红》、《一点金》、《到春来》、《迎仙客》、《万年欢》、《赐阁》、《小扬州》、《南正宫》、《过江龙》、《怀古》、《上天梯》、《绊马索》、《北正宫》、《串珠帘》等。汉调音乐与潮州音乐的特点区别是:曲调起音板眼不同,汉乐起音在眼,眼后入板;潮调起音在板,板落音行。汉乐多采在加花,潮调多采在催拍等。
近代汉乐名师辈出,知名者有洪派臣、荣贞、王泽如、张汉斋、蔡少梅、刘隆炎、郑映梅、李嘉听、饶淑枢、魏松庵、罗旋、管石銮、郑南勋、杨少南、陈羹石、陈子栗、黄汉民、陈启茂等。
潮州汉调音乐曲谱,多为汉调、潮调、牌子、小调等综合抄本和刊本,现存最早刊本是1933年11月出版的公益社《乐剧月刊》1—12期共刊登乐曲60首,其中汉调40多曲;其次是1935年郑映梅先生抄本曲谱,包括《潮音乐谱》两册,《外江弦套》一册,由澄海蔡远涛先生保存。第三是1954年3月25日潮剧乐师胡昭先生转抄《乐谱》一册,其中有南、北路汉调68曲。第四是1954年4月根据孙裕德转抄本重录《大埔何育斋先生筝谱》一册,计汉调工尺谱十六曲。刊本有1958年由张伯杰、陈华(仙花)收集、整理、校正出版,1960年再版、1981年6月修订再版的《潮剧音乐》,其中有部分汉调。1958年由张汉斋、郑诗敏、张华收集、整理出版的《潮州民间乐曲选》等乐谱,其中有部分汉调。广东汉乐曲谱有1962年8月由广东汉剧院乐师罗璇收集整理编印资料《广东汉剧音乐·丝弦乐类》一册,1987年3月新加坡市客属总会国乐部银禧纪念特刊《汉调工尺谱曲选》一册,大埔文化局广东汉乐研究组编辑整理《广东汉乐三百首》一册,1985年6月由汉乐名师罗九香传谱,史兆元编,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汉乐筝曲四十首》,1995年12月由居文郁根据罗九香传授古筝谱和罗德栽传授的椰胡谱为基础编著《广东汉乐胡琴古筝曲选》,人民音乐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