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女儿找妈妈
2017-08-03
“当我看镜子时,我很想知道自己长得像谁。”
找到亲生父母——这是远在荷兰的13岁的常忆雨和14岁的常华露目前最大的心愿。为此,她们的荷兰妈妈玛蒂娜和艾尔玛开始了找寻之路。
从2012年开始,这两个家庭两次往返中国,由于寻亲线索少之又少,无奈都只能抱憾而归。而她们却意外帮助一对中国夫妇找回了被领养到荷兰的小女儿安妮·梅。
最近,21岁的安妮·梅来江苏常州认亲。这也让两位荷兰妈妈重新看到了希望,她们告诉记者,“我们永远不会放弃寻找”。
事实上,《人民日报》和央视近年来先后报道过国外家庭来华寻找养女亲生父母的故事,其中一些最终收获了温情结局。
困惑:我长得像谁?
自懂事以来,常忆雨对自己的身份总感到困惑。一次在生物课上,老师让他们画出自己与爸妈长得最像的身体部位,她在纸上画了叉,不知如何下笔。
因肤色与父母不同,从小到大,常忆雨没少被人议论。同学说她的眼睛很奇怪,还给她起外号。
“我长得像谁?”常忆雨一直在寻找答案。
关于她出生的全部记忆只有三言两语:2004年7月15日,出生仅20天左右的她被遗弃在江苏常州市劳动东路18号——常州市儿童福利院门口。身上裹着毯子,身边有罐奶粉。两岁时,她被现在的荷兰父母收养。
与常忆雨一样,在同一家福利院被荷兰家庭收养的常华露也在试图解开身世之谜。常州儿童福利院的收养资料显示,她生于2003年6月26日左右,出生约4天后,被遗弃在常州市长途汽车站门口,身上裹着天蓝色毛巾,随身物品包括奶瓶、奶粉、红糖等。
常忆雨和常华露,这两个名字是福利院给她们取的,她们的荷兰领养家庭一直沿用。姓“常”是指来自常州,第二个字则因为她们在福利院分别属于忆字辈和华字辈。
常忆雨的妈妈玛蒂娜·金玛(Martinekingma)告诉记者:“我女儿6岁时,就很想知道她在中国的根了。”玛蒂娜有两个养女,另一个来自尼泊尔。4年前,大女儿Rama找到了家人。
常华露的妈妈叫艾尔玛·库尔博尔(Irma Kuilbore),除了儿子外,也有两个来自中国的养女,另一个养女来自江西。艾尔玛说:“孩子们对自己的身世已感兴趣多年。她们总是想知道关于中国和被领养的故事。”
常忆雨和常华露都上了初中。在妈妈眼里,常华露是个健康快乐的孩子,喜欢运动和做饭。常忆雨正在努力学中文,每周上一次汉语课。她性格外向活泼,爱跳舞和打排球。找寻:你们还好吗?
同样希望找到女儿亲生父母的两个荷兰家庭,两年前结识后经常往来。去年10月13日,53岁的玛蒂娜和51岁的艾尔玛来常州为女儿寻亲,在福利院查找档案,到公安局打听消息,并拜访当年捡到孩子的民警,也几乎走遍人流量密集的火车站、汽车站、文化宫等地。
玛蒂娜和艾尔玛的坚持打动了不少人。高女士是她们的翻译,陪两位荷兰妈妈找了十来天。为了让孩子的人生更圆满,两位妈妈不远千里来中国,令高女士感动。
这并非玛蒂娜和艾尔玛第一次来中国寻人。
2012年,艾尔玛一家来到两个中国养女的出生地,江西横峰和江苏常州。一家人去了福利院,那里有孩子们睡过的床,还和她们当年的护理员见了面。艾尔玛告诉记者,“那是一个温暖的画面”。
玛蒂娜一家则是2015年4月来的。他们一起去了常州市朝阳桥派出所。当年最先发现常忆雨的民警耿明和已退休5年,常忆雨用生硬的汉语向他致谢,还送上荷兰风车和巧克力。
去中国之前,玛蒂娜夫妇给养女的亲生父母写了一封信,“你们的女儿现在住在荷兰……她经常想她的出生地中国……她很想知道自己长得像谁……”常忆雨说,她不打算责怪亲生父母,只想问一句,“你们还好吗?”
原以为寻亲不难,但一两年过去了,杳无音信。其间,有几次艾尔玛忍不住哭了,一旁的玛蒂娜总会拥抱她,鼓励她不要放弃。
常州儿童福利院负责接待工作的刘爱群介绍,常忆雨和常华露的亲生父母之所以难找,是因她们的出生日期是入院后根据医院鉴定估算的,并非准确生辰。一般符合国外父母办理领养条件的孩子,都是弃婴或孤儿,她们亲生父母的线索本来就比较少。
刘爱群说,这些年来福利院回访、替孩子找亲生父母的人不少,玛蒂娜和艾尔玛是其中最执着的。她们甚至想在福利院边做义工边找人,但由于没有适合工作,加上语言不通,最终只好放弃。
收获:为另一个家庭圆梦
去年10月,在玛蒂娜和艾尔玛穿梭常州的大街小巷时,在常州打工的胡真华夫妇找到她们。夫妻俩有一对出生在江西老家的双胞胎女儿。由于家里条件差,他们只好把小女儿送到福利院,后来得知她被一荷兰家庭领养,胡真华夫妇拜托两人帮忙打听消息。
玛蒂娜和艾尔玛欣然应允。回国后,两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消息。几周后,她们找到了21岁的安妮·梅。“荷兰是一个很小的国家。”艾尔玛说。
据她介绍,她们在荷兰与很多领养孩子的家庭都有联系,也会在社交网络上建群,群友们多数来自荷兰,也有其他国家寻亲成员,彼此分享经验和提供帮助,比如怎么使用微信、QQ等中国社交工具等。
4月16日,安妮·梅和养父母从荷兰飞往常州认亲。此前,她曾想过自己有没有双胞胎姐妹,没想到真的有,“原来我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
曾两次陪同荷兰家庭寻亲的翻译高女士介绍,4月23日,安妮·梅一家回荷兰了。今年9月,安妮·梅将上大学。安妮曾说:“亲生父母为什么不能抚养我长大,这个问题并不重要了。这次来常州,我感觉他们和我的养父母一样爱我,这就足够了。”
另一边,玛蒂娜和艾尔玛一边分享着安妮的喜悦,一边计划着下次来中国寻亲事宜。她们希望幸运有天也能降临在自己女儿身上。
对话
“找到一个人的根很重要”
记者近日与多次前来中国替养女寻亲的玛蒂娜和艾尔玛进行了对话。
问:当初为什么在中国领养孩子?
玛蒂娜:我和丈夫无法生育,一直渴望能有两个孩子。我曾在日本工作过两年,和丈夫到过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尼泊尔和印尼旅游,所以有领养亚洲小孩的想法。我们向常州儿童福利院提出了申请,几年后,在2006年,收到回復称,有一个叫忆雨的小女孩正等着我们。
艾尔玛:我和丈夫育有一子,收养了两个女儿。我们爱孩子们,非常感谢她们能出现在我们的生命里。我的两个女儿目前都在寻找亲生父母,我们非常乐意帮她们找到家人。
问:当带着女儿第一次回到中国时,她们什么感觉?
玛蒂娜:2015年,常忆雨第一次来中国时,发现周围的人长得跟她很像,而且她受到了很多人的热情欢迎,这让她欣喜不已,觉得就像回到自己家,非常舒适自在。
艾尔玛:对我女儿常华露来说,来到出生国感受当地文化,她觉得很奇妙。她认为自己是中国的一员。从那时起,她特别想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究竟是谁。
问:为什么渴望帮孩子找到亲生父母?
艾尔玛:女儿们很想让亲生父母知道自己过得很好,而且很想念他们。当然她们不会因此责备为什么会被抛弃,因为也许他们是不得已才做出这样的决定。
玛蒂娜:对孩子们而言,知道自己来自哪里,找到一个人的根很重要。因为只有知道自己的背景,才能过一个幸福而完整的人生。我们非常爱我们的孩子,我的大女儿来自尼泊尔,在2013年,我们找到了她的妈妈,现在一直保持联系。这让忆雨想找到家人的愿望更强烈了。
问:接下来有什么计划?
玛蒂娜:我们计划尽可能让更多人知道寻亲信息,并且会多次来中国。我们想过孩子的亲生父母可能不是来自常州,也许是来自其他城市或省份,所以我们打算扩大搜寻范围,希望能越来越接近我们女儿的亲生父母。
本刊整理自《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