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沧桑“侯笔”写今朝

2017-08-03

中国集体经济 2016年35期
关键词:制笔蒙恬北国

史有秦代蒙恬造笔之传说。传蒙氏选用兔毫、竹管制笔,制笔方法是将笔杆一头镂空成毛腔,笔头毛塞在腔内,毛笔还外加保护性大竹套,竹套中部两侧镂空,以便于取笔。蒙氏造笔后统称为笔,因此毛笔中有其最为著名的一种毛笔,即“蒙笔”,又称“蒙恬精笔”、“侯笔”。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21至公元前207年,蒙恬带领三十万大军固守秦朝北部边疆,路经侯店,时值三月三日,始(试)以兔毫竹管为笔写成家书一封,随后将毛笔赠送给侯店人。后来,侯店人便仿制出“蒙恬精笔”。到了唐代,侯店村毛笔艺人李文魁在北京开设笔店,一名爱好书法的太监同他结为兄弟,经常把他制作的毛笔买进皇宫,受到皇帝的赏识,于是侯店毛笔誉满天下,并被奉为御用之品。所以,每逢三月三日,侯店一带制笔艺人都放鞭炮、摆宴席,纪念毛笔创始人蒙恬。而当地制笔之业盛起于明永乐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所制之笔,驰名遐迩。光绪年间,因制作技艺精湛,亦奉为御用,光绪帝立碑表彰,称之”御笔”。民国初年,巴拿马赛会曾获有奖章,故衡水侯店村因此被称为“毛笔圣地”、“北国笔乡”。侯店毛笔也与内画和宫廷金鱼一起,并称”衡水三绝”。

爱好书画的人都知道,毛笔有“南羊北狼”之说。其中,“北狼”指的就是侯店毛笔。侯店毛笔,亦称“侯笔”,曾在清朝光绪年间被封为“宫廷御笔”,侯店也因此被称为“毛笔圣地…‘北国笔乡”。2009年,侯店毛笔制作技艺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河北衡水滨湖新区彭杜乡侯店村现有农户500多户人家,其中有420户从事制笔及相关产业,民间制笔巧匠比比皆是。由于该村民间制笔历史悠久,工艺代代相传,造就了侯店村浓厚独特的书画文化的传统底蕴,素有“毛笔圣地”“北国笔乡”的美誉。

侯店毛笔品种丰富,各类毛笔达270余种,独具特色的是“狼毫”毛笔、巨锋马尾毛笔和“羊毫”毛笔等,笔杆由过去单一的竹子发展成为以角、骨、红木、陶瓷等为原料制作,极大丰富了品种,而且品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濱湖新区彭杜乡侯店村,制作毛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侯店毛笔选料上乘、制作精良,笔长杆硬、刚柔相济,含墨饱满而不滴、行笔流畅而不滞。一只小小的毛笔看似貌不惊人,可制作起来却十分繁琐。

制作毛笔要经过选料、水盆、零活、干作、刻制、成装等6道大工序,73道小工序。在机械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仅“套笔”这一道小工序可用电钻打眼,除此之外,其他工序依旧遵循古老的传统,完全由手工制作。

1952年,村里成立了侯店毛笔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毛笔厂的鼎盛时期,每年出口量在300万支左右。“最红火的时候,厂子有400多个工人,现在只剩下30多个老师傅啦!”这些老师傅大都在毛笔厂工作了四五十年,拿起一支笔头,用手一捏一抻就知道质量如何,全凭手感和经验。随着人们书写习惯、书写工具发生变化,环绕在侯店毛笔身上的光环逐渐黯淡,缺乏创新和知名度不高也是制约侯店毛笔发展的重要因素。

1962年进厂学徒的王盛起老人回忆起毛笔厂曾经的辉煌,脸上一脸自豪,但他也对侯店毛笔“后继乏人”的现状一脸无奈,“做毛笔挣不了大钱,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走出侯店,把笔店开到了市区甚至互联网上。去年年底,中国毛笔博物馆在侯店村落成,全面展示了毛笔的发展进程。相信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在制笔师傅的努力下,侯店毛笔一定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制笔蒙恬北国
制笔巨头百乐集团专利布局分析
白桦生北国
我不想让离别拧出泪水
论笔
论笔
谁的雪季
声名狼藉
毛笔是蒙恬发明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