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调动课堂气氛
2017-08-03王慧明
王慧明
在授课的过程中,一节课四十分钟学生很难一直保持旺盛的听课状态,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如果我们教师能自然而巧妙地来一段幽默语言,让学生在一笑中得到放松,解除疲劳,他们也能在欢快的气氛中集中注意力。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消化讲课的内容。教师在进行每一节课时都要注重调节课堂气氛,使课堂气氛保持积极活跃,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授课效果。那么如何来营造这样的一种课堂气氛呢?我想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授课要富有激情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教学中。课前教师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授课过程中教师要进入到教学内容的情境或角色中,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学生在教师激情感染之下,走进文本,再现当时的情景,走进作者的心中去感受作者内心的激情,当学生被教师的激情深深感染,用心去感悟课文中的真情,学生怎能不激情澎湃积极参与其中?
二、要对自己的教学充满信心,用真诚的微笑取得学生的信任
微笑,是无声的语言。老师面带微笑的走进教室,亲切的微笑能使学生感到温馨,产生于老师交流的愿望。学生更愿意把学习中的中的得失、感悟、困惑与那些真诚自信面带微笑的老师交流探讨。如果我们走进教室面无表情或因学生学习中小小的错误就大发雷霆,这样学生就会与教师产生心理距离,胆小的学生会因为怕出错而沉默不言,优秀生会因为课堂了无生趣而拒绝参与。这样的课堂沉闷、压抑,很难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师生交往沟通中,我们必须精心准备每一堂课。对自己的教学充满信心。并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心情愉快的去上每一堂课,这样的教师才会产生吸引学生的魅力,让学生喜爱。面带真诚的微笑,容易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在课堂上才愿意积极参与课堂交流。
三、适当的运用背景音乐
语文课的教学,总免不了一些诗歌、散文。诗歌、散文一般篇幅较短,作者的情感表达较含蓄,学生不易把握。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不用音乐的朗诵和合适地配乐朗诵呈现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在《观沧海》的授课中,我先向学生介绍了写作背景再配上精心挑选的电视剧《康熙王朝》的主题曲《向天再借五百年》作为背景音乐,听着慷慨激昂的曲子,学生们很快就进入了诗歌氛围中,较好把握作者感情基调。朗诵效果非常好。而我在一次《沁园春·雪》的授课中,我用《我亲爱的祖国》作为背景音乐,上课开始的时候,放上音乐,抽几个学生进行配乐朗诵,当大家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感氛围时,我再让学生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这样的处理,使得学生在诗歌的意境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朗诵效果很好。
四、学会称赞教育
热情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前提,只有有了热情的学生才会有参与学习的愿望,才会在课堂上保持师生、生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受鼓励、被表扬次数越多的学生思想越活跃,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越高,进步也越快。在语文课上我总是会做一个“懒”老师,我从不会从上课讲到下课,把自己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每节课的课前导入,我就开始吊学生的“胃口”,例如:在讲《故宫博物院》时,我说:“有一个地方曾有二十四位皇帝在此居住,你知道这个地方是哪里吗?”“故宫”有一位同学马上答对了,他学习成绩并不好,但他喜欢历史。我马上表扬了他,他很兴奋。后面的教学中,他开始积极思考,并举手。其实,无论成绩好坏只要你让他有机会展示并及时肯定他表扬他,谁都可能成为喜欢回答问题的学生。在一节语文课上,学习《三峡》这篇文章时,我提出一个问题:课文第二段先写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后又写船朝发白帝暮到江陵,這是否自相矛盾?有一个女生思考之后回答:不矛盾,虽然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但王命不可违,因此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冒险行船。在她回答完后,我对她的答案进行了肯定,并且鼓励全班同学:“只要你能积极思考,我们大家就可以分享了思考的喜悦。如果大家等着听老师的标准答案,那课堂上只有一种声音,一种声音讲四十分钟,是不是太单调乏味了!”当我的这番话说出之后,同学们在后面的环节中更是积极思考,整个课堂时不时地闪现智慧的火花。我想学生的积极性也是需要老师调动的。
总之,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才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堂的前提。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尝试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