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看上去没啥用的“社会学”专业,到底有没有用?

2017-08-03安小ber老爹

祝你幸福·最家长 2017年7期
关键词:老爹社会学

安小ber+老爹

老爹:

社会学,读了这么些日子,还是有些小纠结。那么大一个专业,别人听上去,都是眼光打怵的主,仍然不知道从哪儿下嘴啃,当然也是才开始嘛,是最痛苦的时候。虽然不是很后悔,但《社会学理论》一考出67分的成绩,得一个D,险些滑进E,不及格的逻辑啊,挺沮丧的事,咬牙坚持吧。上学期的《社会与媒体》,老师挺好,就是讲得快,又不给笔记看,在学校申请了一圈也没有申请下来,这学期干脆重修,感觉不错,成绩也还好。数学的期中,对我来说,算表现不俗的。自己的表现,也有阳光灿烂的一面,就是特别想学习的冲动,动力挺足,总有拼了全力才行的架势,这么奢侈的读书时间,用好几年的大空来学习,以后肯定不会再有。

读老爹那些社会学的来信,许多启发,看得出万能的老爹,真是喜欢社会学,那一大堆社会主义理想中国化的叙述,虽然和我的学习没啥关系,还是多谢老爹了。就是和老马克思聊人生,名词常会卡壳,老马的辈分也太高了,隔山隔水得远。课程上一共碰到七位社会学男女大哲,天天6+1和他们相处,文字一个比一个抽筋,大部分老德国,好几个是上上世纪的人。德国人为什么这么哲学化,各种深刻、粘稠得不得了。课程难度一大,再找不到中文对照词,和老爹的交流也是各说各话。

粘给老爹的“合群”链接,是因为想起自己周围的圈子,有感而发。我那个团队的头,英语一般,老爷做派。也发生过女孩子为进自己喜欢的社团,被人灌酒的事。策划一个项目,有的人就是玩儿的心态,跟他认真不起来,太替自个儿打算。不打算融进使自己紧张的社团,何必折磨自己。社团内部虽然很融洽,矛盾不多,但也有“官气”“霸气”“矫饰气”足的,弄不好,生一肚子闲气。参加的一个社团,老有乌烟瘴气之感。下学期想撤出这个团队,也收拢一下时间,好对付社会学。一想到自己早晚要放弃,很大的轻松。

高中还好,大学就有些孤单,一个人健身,一个人去吃饭,经常独往独来,自己也有毛病吧,不会包容,这叫不叫不合群?老爹不是合群的人,可老爹周围不缺朋友,有几个很好的伯伯阿姨,和老爹几十年,哥们一样。酒不咋样的老爹,甚至还有酒友。老爹好像还可以在人群里挑挑拣拣,满意的拿来做朋友,不满意的敬而远之。想呼朋唤友,好像得有点儿本事。老爹12岁就知道自己将来干什么,知道自己将来要读一辈子书,这算一个将来吗?老妈说的也不是没道理,光知道读书有将来吗,不能当饭吃,还得一边养活自己一边读书。老爹的安于现状,应该是个缺点。

最近有两件事。一是通过面试,申请了一个岗位,做社会科学专业的系辅导员助手,给在校学生提供咨询服务。每周8个小时,是聊天形式的答疑,帮学生解决学习上的一些具体问题,规划职业人生未来什么的,喜欢这个做“小工”的职位。来问询的中国同学,不少人都绕着弯把自己爸妈的意思端出来问,好像出门前爹妈嘱咐过了一样,这时候教学顾问就打断插话:不要把你爸妈的思想带到我这儿来,我想知道你自己是怎么想的。有的同学来询问毕业的事,仍然是带着爹妈的影子问。

除了帮着做电子表格,自己在一旁偶尔可以插上几句话。没有学生时,和老师各种聊,天南地北的社会学知识和问题,特别过瘾。老师循循善诱很厉害,如果没有语言障碍,老爹大概会和他聊翻了。为什么就一社会学辅导老师,知道这么多?比如在16种性格里面分析我的性格,比如找实习岗位、收到求职信的反应、回复的概率、沟通能力和语言水平、兴趣和职业规划等,难不住的样子。很懂中国,门儿清。近水楼台,获益匪浅。有一回预约咨询的学生一个没有,刚好是他生日,他就讲过生日的习惯:和朋友聚餐吃生日饭,然后独自爬山,城里最高的山,坐在那儿看城市风景。这个岗位做完后,有一个PPT展示,讲自己做“跟屁虫”岗位的感想,真多了去了,一张口列出了七条。每次“小工”结束后,最着急呼叫老妈,给她英汉夹杂一通唠叨,不吐不快。

第二件,是暑期继续去中国支教的事,我们策划小组已经有了策划案,大家分头落实支教学校。在您老人家的协助下,团队已确定我提交的菏泽小学的计划。菏泽那所乡村学校,缺教师用的电脑,缺上课用的桌椅,有32个有名有姓需要帮扶的同学,如何捐助、讲座怎么搞,还有食宿交通、具体时间,都在商量中。既要省吃俭用,对方又感觉满意,最好双方长期互动交流,支教才算圆满。暑期支教做完,还想顺路去看一下我捐书的学校。去年暑假去我小学母校,有了一点历练,今年的菏泽乡村学校,希望用足自己的话语权,好好归拢这次行程,虽然就三万块钱,不能让个别好吃懒做的人指手画脚、随意花销。做好了,是一次社会学的大作业啊,好像对社会学在逐渐产生感觉。老爹不是讲,有一位叫梁漱溟的,社会学家头衔前面,还有一个“中国最后一位大儒”的称号,做中国乡村教育风生水起,特有故事的人,来信说说呗。

这回给老爹的信又写到了半夜,第一次回老爹的来信就是个半夜,那时候还有许多小强作伴,好像很久以前的事。夜深人静似乎最想写东西,有感而发。那天和老爹视频,赶一个社会学的作业,750字的要求。视频完打开电脑,完全没有写的冲动,明天还有一早上的拖延时间。早上按照7点的闹钟,爬起来一口气写两小时,在座位上没有动屁股,浑身都是创作的欲望。喜欢交作业前两个小时的紧张感。

——爱你的小疯丫头

小丫头:

碍于情面,勉强自己去了一个饭局。没有什么话,又勉强放弃了自己的寡言。话题进行的没滋没味,很没有情趣。或者碰上一个话痨,老在不停戳你不愿意触及的那个角落。又勉强自己强颜欢笑,点头称是。之后大家坐实了你在酒桌上的把酒言欢,忙不迭又约定明天晚上更大范围的一场聚会。你不但装一肚子苦酒和苦不堪言,掉了牙还要跟着咽到肚子里。这不就是一场不大不小的噩梦吗?招惹谁了呢。这笑话一样的场面,老爹不止遭遇过一次。丫头今天粘贴过来的关于“合群”的话題,聊的就是这么一种我们经常见怪不怪的场景。

满脸堆笑,和自己不想打交道的人群相处,不是中国特色。美国的大学,很早就研究“微笑”这个情绪符号在脸上的反映,发现在19种不同类型的微笑中,有13种是不快乐的微笑,甚至是痛苦和恐惧的微笑。老爹看过为了训练志愿者的微笑,嘴上衔一根筷子,摆弄满脸肌肉制作一副笑脸出来,也有省事的,直接在胸前挂一笑脸胸牌的。做给他人看的微笑,掩藏内心的真实,使微笑成为面具,这是社会化产生的微笑的副产品。有调查说,每人每天平均撒谎25次,说谎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为了讨人欢心。

“合群”,是社会学课程里面的重要题目。全身心进入并去迎合群体,人在社会中挣扎与适应,是许多人一生也没有做好做对的事情,很失败很崩溃很无可奈何。大家怎么看我,我怎么看自己,如果两个“看”不一致,应该顺从那一个?当为别人而活着,同为自己而活着发生激烈抵触尖锐对立,活着是不是就会成为一个昏天黑地的麻烦?是天天带着面具四处讨好每刻化缘,还是对自己肝胆相照表里如一,不少人久而久之,已经摘不下面具来了,人成为了面具的一部分。不对自己认真负责的“合群”,是不是非常痛苦?老爹是个标准的不合群的人,安享孤独,是老爹时刻追寻的时光,用“追寻”这个词,是因为经常追而难寻。念一念社会学,这些稀奇古怪的“因果”就迎刃而解了。

人群圈子、繁杂事物里如果没有你的所爱所喜,你真就敢孤爱、孤赏自己吗?打理好自己的青灯古卷饮茶煮酒的生活,让时光变得别有一番光景,让自己格外神清气爽,是很难的一件事。老爹大概从初中开始,就有了想过自己圈定的“非分之想”生活的愿望,熬大半辈子,仍然在努力接近和实现这个“想象”,这就是人的自由之梦和社会的一定之规,在相互对视与博弈。老爹的60后,在选择自己的“喜欢”时,谨慎而顾虑重重,会被更多的社会化因素所制约。丫头的90后,已有很大的不同,不仅你们的想象空间大了、胆子大了、作为大了,好像社会对你们的容忍度、耐心程度也加大了,社会似乎划出很大的圈子,由着你们“胡来”。

中午视频,看丫头在社会学专业上仍然有些纠结,我们来扒一扒社会学宏大而坚硬的“皮”,看它到底有多么的“虚无”和“实诚”。2012年法国高考的哲学题目是“工作,仅仅就是为了做一个有用的人吗”,2014年的题目是“我们是为了幸福而生活吗”,2016年理科考生的题目是“减少工作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好吗”。法国高考为什么哲学是必考科目(当然,我们多少年来是英语必考),老爹看,这大概是说,你连做人及人生和社会是什么都搞不清楚,怎么会给你高考的资格呢,你将来怎么在社会上混呢?这些貌似白开水似的题目,实际上也都是社会学的,上心去琢磨是好有深意的,寻求人怎么活在这个社会上才像回事儿,“工作”“有用”“幸福”“生活”“人”全是社会学紧盯的题目。如果让老爹给社会学下个定义,就是用哲学的脑袋,不断琢磨人们如何活着,如何选择过好的生活,如何使自己和社会有一个恰到好处的连接点。反过来,最不幸的生活,就是那些没有选择而过的生活。

两个漂亮女孩,一说话一举止一露面,差异就显露出来,招人喜欢的就更漂亮更被人趋之若鹜,不招人的,反而不知什么缘故变得讨人厌、变得丑陋起来。这就是人的社会化的因素,社会通过文化、教育、经济和宗教等手段,在她们身上留下了烙印,甚至改变了她们的自然面貌,她们的人生旅途、生活的幸福还是郁闷,甚至她们将来寿命的长短,都大差不差地被显示在那里。读通社会学,你看待自己、看待人群、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都有了另外属于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思考,因为在生活现象的幕后,你看见了真实的物是人非。在中国,有一个写《生育制度》的社会学大家,叫费孝通,政治、学术可圈可点的大人物,读大学时,老爹意外看到他的书,进入社会学。早先不务正业迷过的社会学,今天还在启发老爹,怎样仔细审视当下的自己,怎样在当下被动而忙碌的工作中,有自己的喘息机会。

学社会学和学语言学大致一个道理,你懂两门语言,你将来施展抱负的能力,就比懂一门语言要大不只一倍的比例,因为不是一比一的换算法。同样,你站在社会学的平台上,你将来的发展方向,就是一个四通八达的方向,你手里突然多出许多选项,你能够感觉到社会学的“无用”之大用。社会学和哲学、历史一样,都是当下不大受人待见的学科,但记住,一定不要“管窥”一路大学四年读下这些学科的人。老爹学医,按理属理工医农科,喜欢文科的老爹却因为医科拣了许多做人做事的便宜。学社会学,将来的职业定位不好说,但是学通了,将来挑选驾驭职业,自信是肯定的;将来活得会很解放很洒脱,会有用人单位围观。

怎么才能喜欢上社会学这门生冷又不招人喜欢的学问呢?即使社会学大师也不敢说,在一张社会学的答卷上,全是他会做的题。社会学是一个无底洞,没有标准答案,是通天达地的学问。你从任何一个地方钻进去,都会全身而没,都会忙活一辈子,都有可能升级为社会学一个角落的大师。不要被不苟言笑的学科术语吓毛了,教科书不板面孔,教授没有拿海德格尔式的语言唬人,考试不照死里难为学生,都不好意思说在社会学哲学系里混过。社会学是人和社会相互定义的,是带有喜剧性质的社会现象,本来就大白话进大白话出,全是浅显易懂,不知道为什么,有人非要把它做成爱因斯坦的物理公式。丫头学一点删繁就简的本领就好,找关键意思出来就好。

读卡尔·马克思,读马克思·韦伯,读涂尔干,读6+1,不简单的事。今天的社会学家还在争论他们、解释他们、研究他们,他们自己恐怕有时候也看不懂自己。很多人研究其中一个人的一个观点,花了一辈子的工夫。有两个词形容他们的学问,一是“博大”,这就他们的研究领域和理论内容来说;再一个就是“精深”,伸出去的触角繁密,充满了跨学科跨领域的力量。马克思更多地围绕在经济劳动对社会的影响,韦伯更注重人类社会的理性化程度,涂尔干固执在他的社会现象上。社会学难点在于各种学派的理论性,弄得很清楚不是立学立行的事,当下一头雾水也没有关系。先用对这些大师理论的模糊理解打个底,尝试走下去,慢慢熟悉理解了就会好起来。

美国著名记者盖伊·特立斯在《纽约:个性之城》中,讲专业遛狗师,讲为猫做心理安抚的专家,讲一堆纽约的稀奇古怪的事,可是你站在第五大道,什么也看不见,好像如果纽约打个嗝,它们才会冒出个泡来。这就是涂尔干说的,社会就是一个事实存在,不因为你看不见它而可以忽略它,它先于你、决定于你而存在着。人群与城市、事物与故事,它们看起来是一个样子,它们的意义又是另外的样子,内涵的样子是更加饶有趣味、更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学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么有趣的一些面目。

丫头喜欢的“手账”,是社会学专业的看家工作内容,将来的学业会紧跟着社会调查、社会统计之类的东西,收集日常生活表现出来的资料,挖掘社会真相和内幕,都要靠一个细心的工夫。“手账”就有这么一个好处,真实记录了一个当时“无知”的你,逐渐变为一个“有知”的你,这是带有社会化过程的记录;收集、积累自己的阅历痕迹,把自己和这个世界接触时的关系,用实物而不是仅仅用文字图片等记忆方法固定下来,使自己在和这个社会碰撞时,发生的曲线能历历在目。做社会学,就是要凭借这些东西来张罗。

丫头果真完成这个专业,会不会毒眼看人、辣语议事?思考问题时会不会老是下手碰社会的肝尖心肺?毕业后,不要看老爹而处处不顺眼啊,或社会化不彻底的老爹,或社會化过头的老爹。

——爱你的老爹

猜你喜欢

老爹社会学
致徐老爹的一封信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法律论证:一种社会学进路的阐释
“老爹风”来了
看青
王老爹和他的马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
21世纪早期英国的“变脸”①——一个社会学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