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为什么又输给了好莱坞?
2017-08-03汪稳功
汪稳功
最近电影市场有一喜一忧。
喜的是截至5月底,中國电影银幕已达4.5万张,超过北美,已成全球银幕总量最大的市场。并且,增长并未止步,虽然一线城市已趋于饱和,但二三线及更小的城市,还处在上升期。市场的冷暖可以通过展会感知,今年的上海展从以往的一层扩容到两层,整个二楼被电影周边衍生品和小卖占据,中国的电影市场蕴含无限商机,在衍生品开发和小卖多样化两方面还处在起步阶段,参展商和观众的热情,就是行业发展的希望。而这些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影院的经营者,相信随着行业发展、竞争加剧,电影院将从传统的经营模式走出来,影院的管理者也需要尽快扭转思维,开拓多元化经营,摆脱靠票房求生存的桎梏,这样才能在竞争中活下来、活的更轻松。
忧的是今年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271.7亿,有望超过2016年的457亿,说明有回暖迹象,但国产片仅占104.56亿,落后于进口片票房,从宏观角度来说,今年上半年的国产片整体质量不如进口片。纵观进口片,主打视觉特效的有《异形:契约》、《变形金刚5》,都是席卷全球的大片;主打思想性、艺术性的有《降临》、《摔跤吧!爸爸》等作品,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但反观国产电影,很难说出那么一两部让人特别愿意称赞的作品。电商票补降温之后,观众看电影也逐渐回归理性,口碑对一部电影卖的好不好、能走多远影响越来越大,郭德纲炮制的《欢乐喜剧人》和刘镇伟导演的《仙球大战》,在某电影网站评分都不到3分,票房和评分也成正比,先后“扑街”,这对电影创作者能起到警醒作用,蹭热点、启用流量明星没用,烂片是不会得到认可的。
那么好莱坞电影的特效为什么能做的那么好?从无到有经过哪些创作的过程?本期杂志不吝篇幅,为大家带来一篇揭开《异形:契约》特效细节的文章,从中能够体会到除了大家口中经常说的“电影工业”外,其实从创意构思、细节打磨等方面,都有很多的功课要做。说到特效,国产电影这些年的进步有目共睹,《鬼吹灯》、《盗墓笔记》,以及《西游记》等文学IP的开发和影视呈现上都呈百花齐放之势,中国导演在讲故事和做特效两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7、8月份也有一部“另类西游”登上大银幕,那就是今何在小说改编的《悟空传》,影片除了塑造特别的孙悟空、杨戬等角色外,更是大面积运用特效,以至于在电影中见不到几处实景。特效等于花钱,但《悟空传》的特别之处正在于虽然全片充斥特效镜头,但整个制片成本仅一亿出头,是如何完成的、电影又经历了怎样的创作过程?读者们可以通过今何在和导演郭子健的采访深入了解。
时光飞逝,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BIRTV展会,作为观察者,我们依旧会在第一时间对展会进行报道,读者们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站关注,我们会奉上新鲜的资讯和产品信息;作为参与者,我们也有展位,欢迎读者们到现场与我们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