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博弈论和寻租的科技监督管理机制的探讨

2017-08-03刘桂兰

社科纵横 2017年8期
关键词:执行者评价者管理者

刘桂兰 张 衡

(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 广东 广州 510000)

基于博弈论和寻租的科技监督管理机制的探讨

刘桂兰 张 衡

(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 广东 广州 510000)

本文通过运用寻租和博弈论的相关理论成果阐释我国科技管理系统内在运行机制,分析各主体之间的博弈,剖析我国科技监督体系存在的不足,并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提出完善我国科技管理过程监督制度的一些设想,保障我国科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管理监督领域进行有益的探索。

寻租 博弈 科技 监督机制 制度创新

科技计划项目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科技计划项目指南编制、项目立项、项目中期管理和结题验收等全过程中,专家和科技评估机构的作用越来越大,一方面提高了科技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另一方面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也得到了有效提高。由于科技经费有限,科技管理面临着如何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的问题,一旦缺乏必要的制衡,权力寻租就会出现,腐败现象就会滋生蔓延。

一、探讨范围的界定

张维迎认为博弈论是一种“游戏理论”,其准确的定义是:一些个人、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博弈应当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博弈的参与者,即博弈过程中独立决策、独立承担后果的个人、团队和组织;第二,博弈信息,即博弈者所掌握的对选择策略有帮助的情报资料;第三,博弈方可选择的全部策略或行动,即博弈方在决策时选择的方式、方法等;第四,博弈的次序,即博弈参加者做出策略选择的先后;第五,博弈方的收益,即各博弈方做出决策选择后的所得和所失。

贺卫对寻租的定义是个人、团队或组织通过控制或影响资源分配的管制者,攫取一种额外的利益或好处的行为,这种额外的利益或好处是一种人为创造的财产的转移。

“权力寻租”一般是指政府官员或企业领导利用手中的权力,避开各种控制、法规、监督,从而达到寻求或维护既得利益的一种活动。一方面,政府官员行使各种政府行为,对资源进行调控,此为权力;另一方面,政府官员本身又是经济人,如果客观上缺乏对政府官员的有效监督和管理,而在主观上政府官员缺乏职业道德和崇高的社会责任心,此时,缺乏约束的政府官员就渐渐丧失理性,利用政府赋予的权力换取金钱以满足个人私利,这就会产生所谓的“权力寻租”。“权力寻租”具有必然性,只要有权力的存在,只要这种权力一旦失去制衡或制约,必然会有寻租的要求。

现代社会寻租理论的兴起源于对腐败问题的研究,但腐败不等同于寻租,腐败的本质是公共权力的滥用和权力与权利的失衡,通俗的说法就是以权谋私。权力寻租按其手段和效果来分有三种方式:积极的权力寻租,目的是改变无效率的产权结构,促使产权的现有分配发生改变;不合理不合法的权力寻租是为了实现经济人的利益最大化,采取了不合理不合法的手段(例如行贿,受贿等),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使得社会福利整体水平下降;灰色权力寻租,介于前两者之间,设、寻租的主体力求利用现有的法律或规则等通过一种合法的形式或外表使寻租活动合理化、合法化。

综上所述,本文中所要探讨的是不合理不合法的权力寻租及灰色的权力寻租。

二、中国现行科技管理制度的博弈分析

我国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是各类企业和事业单位,以公共财政支出对科技活动进行指引和资助,是科技活动物质资源主要组成部分。现行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实际上就是政府科技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也是我国科技公权力的核心体现。以专家评审、评估为参考依据的科技计划立项决策制度,是政府在科技领域配置公共资源的主要方。多年来以计划项目实施为主要内容的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在执行过程中逐渐显露出某些利益群体的寻租行为。

(一)博弈主体的界定

管理者:管理者包括参与计划制定、项目立项、组织实施、监督检查等管理活动的个人和机构;本文中主要指政府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行业科技管理部门、经济组织管理部门授权的具有管理职能的机构、具有管理职能的专家组织中的专家等。

执行者:包括申请(潜在执行者)和实施国家以及各级科技计划项目的个人和机构,本文主要指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项目依托单位,项目责任人(根据课题制管理规定,项目责任者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机构法人),项目主持人和项目主要参加人员。

评价者:评价者包括参与计划评审、评估和咨询等各类评价活动的个人和机构,这里主要包括专家和中介机构。

(二)前提性原则

1.经济人假设

即把政府中的官员及其他公务人员都看做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理解的道德人或行政人。这样做最初的动机可以追溯到性恶论的假设,另外,这样也可以减少把行政工作人员及公共管理人员全体误作道德高尚带来的不可预计的风险,同时也有利于贯彻法治的思想以及行为(Buchanan,1999)。

2.效率原则

本文将要进行的解决方案是从效率的角度出发,最简单的说法就是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收益或效果。考虑到政府的特殊性,有执行公众意志的权力;需要指出的是,讲究效率并不是反对公平,贯彻效率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公平,因为没有了效率,公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各主体之间的博弈分析

笔者认为,在信息不对称或不公开且惩罚不力的情况下,以下博弈行为将会发生。

1.执行者与执行者之间的博弈

假设具有相同条件的执行者甲和执行者乙对同一项目进行竞争。由图一我们可以看到,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执行者彼此之间不能知晓对方的行为,因此对执行者双方而言,寻租都是其优势策略,因此执行者甲乙双方都会选择寻租。故博弈的纳什均衡是(寻租,寻租)。

图1 执行者与执行者之间的博弈

2.执行者与评价者之间的博弈

我国现行的科技计划管理体制下,评价者虽然对科技立项没有决策权,但评价者的职能定位使得其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能影响到立项的决策。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如图二所示,当执行者与评价者沟通的过程中,由于寻租是执行者的优势策略,因此,评价者设租将是其优势策略。博弈的纳什均衡是(设租,寻租)。

图2 执行者与评价者之间的博弈

3.评价者与评价者之间的博弈

如图三所示,假设具有相同条件的评价者甲和评价者乙。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评价者彼此之间不能知晓对方的行为,为了获得管理者的授权,对评价者双方而言,寻租都是其优势策略,因此评价者甲乙双方都会选择寻租。故博弈的纳什均衡是(寻租,寻租)。

图3 评价者与评价者之间的博弈

4.评价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博弈

我国现行的科技计划管理体制下,管理者掌握最终的公共科技资源的分配权,评价者的存在基本上决定于管理者的好恶,他们对管理者的依赖程度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如图四所示,当评价者与管理者沟通的过程中,由于寻租是评价者的优势策略,因此,管理者设租将是其优势策略。虽然短期内由于管理者对权力寻租会有风险的顾虑,但只要双方经过不断的重复博弈,当双方的关系趋于稳定的时候,寻租行为就会发生。因此,博弈的纳什均衡是(设租,寻租)。

图4 评价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博弈

(四)权利寻租的根源分析

通过对执行者、评价者、管理者的行为分析可以了解到科技领域权力寻租的内在运行机制。但从科技领域权力寻租的根源来看,最终体现在执行者与管理者的是寻-设租行为。

由图5可以看出,在信息不对称或不公开且惩罚不力的情况下,寻租是执行者的优势策略,因此,执行者将寻租,在执行者将寻租的情况下,管理者的优势策略是设租。故博弈的纳什均衡是(设租,寻租)。

图5 管理者与执行者之间的博弈

三、中国科技系统权力寻租的的机理分析

权力寻租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干预经济。在我国现行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决定了资源的配置、产品价格等,但它也有失灵的现象,需要政府进行干预,保证市场的稳定。政府一旦对经济产生影响,就可以通过寻租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随之便产生了权力寻租。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范围越广、力度越大,权力寻租发生的频率就越高。

就科技系统来说,管理者决定了科技资源的最终分配权,执行者拥有对科技资源的最终使用权。通俗点说,执行者通过寻租获取稀缺的科技资源以获得更大的利益,而管理者运用科技资源的分配权获得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最大化。因此,设-寻租的最终主体实质上就是管理者与执行者的寻租行为,评价者起到一个承启的作用,对管理者寻租,对执行者设租,从而使得整个寻租行为得以发生。

四、完善中国科技监督机制的对策建议

承认在现行体制下存在不合理或不合法的寻租行为,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科技管理监督机制的根本动力。要把这种寻租行为减低到最少,其总的思路是:压缩权力寻租空间,提高寻租机会成本,进一步提高科技管理的透明度,扩大外部制衡的力度,加大惩罚力度。

(一)加强科技和信用管理,降低执行者寻租动力

其一是加强科技成果管理,压缩寻租利润空间。从寻租行为发生的根源性分析可以知道,加强科技成果管理,提高科技成果的水平,将能有效地压缩执行者的寻租空间,从而降低执行者寻租的动力。其二是加强执行者的信用管理,提高其寻租的机会成本。建立对执行者长期的信用管理制度,提高其违规的信用成本和寻租的机会成本。

(二)引入竞争机制,规范评价者行为

其一是加强评价中介机构的竞争,提高评价机构的业务水平。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促进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完善,加强评价中介机构的竞争,可以提高中介机构的素质,以从间接上可以提高科技系统的公正性和效率。其二是建立专家信用评价体系,规范专家的行为。建立科技信用体系,引入“信用管理”机制,加强计划实施中各主体的责任管理,提高其寻租的机会成本。

(三)加强权力制衡,提高管理者素质

其一是加强政府官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其二是完善科技干部考核制度,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其三是推行绩效评价,通过对科技计划活动中的各相关责任主体的绩效评价,为科技资源的分配和调整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提高科技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其四是降低科技管理者的自由裁量权。其五是实行科技管理者轮岗制,有效地降低寻租行为发生的几率。

(四)健全科技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

其一是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形势,对现行项目管理的规章制度进行适当的修订以确保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当前和未来的技术需求。其二是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管理流程,精简一些不必要的环节和手续,提高科技管理效率。其三是明确项目管理各环节的责权,使得责任人权责相符,防止决策主体的缺位。广东省科技系统推行的是专家评审与政府决策相结合的立项制度,必须明确决策的主体。权责明晰不仅可以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而且可以有效降低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

(五)实行高薪养廉和激励机制,抑制寻租行为

其一是实行“高薪养廉”机制,降低管理者的寻租动力,提高管理者寻租的机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寻租行为的发生概率。其二是优化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将工作效率的提高与寻租行为的抑制结合起来,真正发挥抑制寻租行为的作用。

(六)加大惩罚力度,提高寻租成本

其一是给予违规者更重的处罚,在立法上规定从重从严惩处设租和寻租活动,实行党纪处罚、行政处罚、刑事处罚和经济处罚四管齐下。其二是加大揭批违规行为的力度,通过对违规行为的揭批使其形象受损,降低其在公众中的声誉,从而遏制其违规的冲动。其三是加大经济处罚的力度,从根本上讲,只有惩治有力,才能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和监督的威慑力,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整个科技监督体系的有效运转。

(七)完善监督机制,提高对寻租行为的查处概率

其一是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分解权力,逐级负责,形成层层监督。主要是通过层层签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和实行党风廉政谈话来实现,加强党政负责人的问责制。其二是积极推动政务公开,加强外部监督机制。继续加强与人大、政协和民主党派的沟通,提升政务公开层次。其三是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即新闻媒体和群众等社会舆论监督。主要是根据各项工作的特点和服务对象的范围,将办事制度、相关要求和程序以文件、报纸公告、科技信息网发布等形式向社会公开。放松对新闻媒体的管制,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在适当的监管下,给予新闻单位较大的自由作业空间,真正发挥其作为喉舌的监督作用。

[1]盛洪.经济学精神[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贺卫,王院生.寻租理论在新经济史学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

[4]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5]仲伟周.寻租的经济绩效理论述评[J].经济评论,2000(1).

[6]Olivier Cadot,1987,“Corruption as a Gamble,”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33,2(July):223-244.

[7]Jean Tirole,1996,“A Theory of Collective Reputations(With Applications to the Persistence of Corruption and to Firm Quality),”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63):1-22.

[8]Buchanan,M·James&Gordon·Tullock,“The Calculus of Consent:Logical Foundations of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Indianapolis,Liberty Fund:1999.

[9]董少林.政府技术采购的权力寻租模型及规制措施[J].当代财经,2011(1).

[10][美]戈登·图洛克.王永钦,丁菊红译.特权和寻租的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1][美]戈登·图洛克.李政军译.寻租对寻租活动的经济学分析[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F204

A

1007-9106(2017)08-0055-04

* 本文为2014年广东省软科学重点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及专项资金后补助实施办法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4A070702014。

刘桂兰(1982—),女,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研究、科技评估、绩效评价;张衡(1969—),女,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规划、科技政策研究、科技评估评审、绩效评价。

猜你喜欢

执行者评价者管理者
考虑评价信息满意度的群体信息集结方法研究
基于评价信息满意度的群体信息集结方法
“最关键”的施工力量——决策者、执行者与实施者
浅谈副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定位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学习者为评价者的国际汉语教材评价标准预试研究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
被动语态考点解读与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