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保护方式的研究与探讨

2017-08-02李再超

神州·中旬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保护方式非遗探讨

李再超

摘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非遗保护意识;依托非遗特色文化发展旅游业;非遗保护进校园、进企业;非遗产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成立非遗社会保护机构,形成社会效力。

关键词:非遗;保护方式;研究;探讨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代表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充分彰显了中国“龙”的精神。如何保护祖先的智慧结晶,使之得到切实有效的传承与发扬,已然成为重要课题。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非遗保护氛围。

由于现代文化的兴起,民众更多关注电视、电影、网络游戏、微信等,那种古老传统文化如皮影戏、武龙、传统雕刻等正逐渐被人们淡忘,甚至根本不知道先辈们曾经的辉煌文化,因此,这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非遗工作者、传承人、热心的爱好者等通过制定政策、悬挂条幅、发放传单、借助电视和网络平台等不同方式对非遗大力宣传,使人们接触非遗而产生自豪感,了解非遗而产生浓厚兴趣,进而营造非遗保护氛围,达到人人知非遗,人人要学非遗的目的。

二、以各地非遗文化特色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业。

当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主要靠从事传统文化很难养家糊口的状况,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只有充分发挥传统的文化优势,打造地域文化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业,从而拉动各地经济链条,让传承者的钱袋子鼓起来,激发他们的传承热情,才能使前辈的技艺精神得以延续。

1、各地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为非遗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各地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制定相应积极政策,完善政策扶持体系,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文化发展。地方政府也要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民间文化企业的发展。

2、利用宣传效应,引导民众搜罗非遗遗迹和符号性文化点,树立品牌。

品牌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就表现在这种符号对于人的文化意义的追求具有区隔、定位以及标识等作用。民族非遗文化运营的前景,在于努力满足当地文化消费需求,这就需要宣传手段,引导民众群策群力,搜索并保护保存传统文化遗迹和符号性文化点,加以打造,树立品牌,展示民族性和地域特色,以旅游景点为平台,吸引游客关注各地非遗文化。

3、鼓励中小型企业,经营非遗旅游产品。

各地政府鼓励中小企业开发生产特色性非遗旅游产品,一是要提供资金上的扶持,以更快更好的拉动运营进程。二是提供非遗技术上的指导,聘请非遗老艺人,监管生产过程,以保证产品的原真性、传统性。三是要与现代民众的消费理念相结合,多生产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实用型、观赏型、艺术型、小巧型作品,更好的体现非遗的价值。

4、吸收当地有文化基础的民众,进厂或个人从事非遗产品制作。

要想彻底传承非遗文化,只有让更多的人参与非遗研究和创作,而招纳或吸引当地民众进行开发和制作,是有效的手段之一。

5、景区专门提供非遗展演空间,成立品牌表演队,依托旅游,展演展示地域非遗文化。

作为极好的宣传平台,景区应最大限度的支持非遗文化的展现。确立表演空间,形成传统展演文化区,打造品牌表演队,有计划的编排演绎,吸引观众眼球,让游客充分感受民族地域文化魅力。

6、提供条件,销售非遗产品,商演非遗文化。

让非遗文化给当地民众带来经济利益,能很好的激发民众非遗传承热情,也是保护非遗的有效手段。在每年旅游旺季举办文化节,政府提供优惠政策,让非遗产品在旅游区内销售流通,不仅能提高当地经济收入,还能使旅游者接触非遗文化,了解非遗知识,产生自豪感。

三、重视非遗教育

1、创造环境,陶冶孩子的非遗情操。

家庭、早教学校、幼儿园、小学校,乃至中学、大学等教育场所,通过绘画、悬挂照片、实物摆放、节目展演等方式渲染民族文化气氛,使孩子们在自然中感受祖先的经典文化,潜意识里生成对古老文化的渴望,接纳并对非遗产生浓厚的兴趣。

2、举办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让幼儿学生参与到制作表演中来。

学校特别是幼儿园、小学多举办融文字、图片、实物展示和参与性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活动,融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熏陶,成为弘扬非遗文化的受益者和传承者。

3、非遗项目进校园

校园要遵循“引导激励为主、渗透熏陶为辅”的原则,将“非遗传承”与各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真正让“非遗”融入校本课程。

四、成立各类社会非遗保护机构。

非遗保护是全人类的责任和义务,只要每个人参与其中,就能闪烁它璀璨的光芒,成立各类社会非遗保护机构是非遗保护良好手段之一。

1、成立民间非遗研究会等保护机构。

目前,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然而基础性工作缺乏技术人员,因此建立民间非遗研究会等机构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漏。这些机构由高校相关专业老师、博士、硕士学生,以及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文化工作者自愿组成,专门从事非遗研究工作,开展学术交流,并在承担一些课题的同时,给民间爱好者提供技艺指导,培养专业继承人。

2、各类非遗保护团体疏导民族文化走向。

(1)凝聚性。当社会非遗文化保护机构被认同之后,它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从各方面把其成员团结起来,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非遗保护的积极性和整体优势充分发挥。(2)导向性。能够潜移默化地将民众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化成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信条和行为准则,为其指明努力方向。(3)激励性。非遗文化机构建设可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达到鼓励成员多干事,为全面继承民族文化而努力拼博的目的。(4)提质性。社会非遗文化机构重在培育弘扬民族精神,打造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高效型平台,确保成员的整体素养、知识能力、文明形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3、以各类非遗机构为平台,联合各门类艺术家,共同发展非遗事业。

目前,各门类非遗艺术家在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继承着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然而,大部分非遺老艺人缺乏沟通渠道,在家中独自研究,致使消息闭塞,所在项目鲜为人知,造成创作思路狭窄,不能与时俱进,作品跟人民生活脱轨等状况。这就需要以各社会非遗保护机构为平台,联络各方非遗专家、现代各门类艺术家,开展非遗项目研讨活动,拓展思路与空间,组建非遗保护合作小组,更好的传承发展民族文化遗产。endprint

猜你喜欢

保护方式非遗探讨
浅析农业植物品种保护方式的推广
农业环境问题与保护方式探究
浅析联合国难民署对难民保护的方式及局限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