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博物馆如何针对残障人群开展教育活动
2017-08-02潘冬燕
潘冬燕
摘要:博物馆是为公众服务的公益性社会机构,应当关心和服务残障人群。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重视教育活动的开展,但针对残障人群开展教育活动的博物馆还在少数。本文阐述了现代博物馆如何关注残障人群的需求开展教育活动。
关键词:博物馆;残障人群;教育活动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残障人群的社会活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截至2010年,我国残疾人总人数为8502万人,其中视力残疾1263万人、听力残疾2054万人、言语残疾130万人、肢体残疾2472万人、智力残疾568万人、精神残疾629万人、多重残疾1386万人,相信目前我国残疾人群数据在此基础上有所增加。
博物馆是为公众服务的公益性社会机构,应当关心和服务所有社会成员,其中当然也包括残障人群。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重视教育活动的开展,但针对残障人群开展教育活动的博物馆还在少数。博物馆的教育对象不应局限于正常观众,也应该重视残障人群的需求。凡是健全人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残障人群也同样需要。博物馆作为对外开放的公益性机构,如何更好的服务大众,特别是残障人群,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设无障碍设施,营造无障碍环境
无障碍环境是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同时也为老年人等其他社会成员提供生活便利。无障碍环境包括安全通行、便利使用、顺利交流而设立的各种设施和提供的各种服务。目前我国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公共交通、居住社区等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建设,初步形成了城市无障碍化的基本格局。博物馆作为对外开放的社会公益性机构,也应建设和完善无障碍设施和设备,为残障人群营造无障碍环境,体现博物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为他们平等地参与社会文化生活提供机会和条件。
1、博物馆应在馆内外建设无障碍通道,在博物馆的各出入口和有台阶的地方建设轮椅坡道,使坐着轮椅不方便行走的残障人士自进入博物馆开始,可以方便自如的通向馆内任何公共场所,完成参观、用餐、如厕和休息等各项活动。
2、博物馆必须安装无障碍电梯,满足乘坐轮椅者和视力障碍者的进入和使用。电梯内按钮高度要合理,方便乘坐轮椅者操作。电梯需设置楼层语音播报,按钮旁需有盲文方便视力障碍者操作。
3、博物馆应建设无障碍卫生间,包括无障碍厕位和洗手盆。厕位要方便乘坐轮椅者到达和进出,座便器两侧设安全抓杆,冲水按钮的位置要合理,或者设定自动感应冲水器,在厕位附近要设置紧急呼叫装置。洗手盆高度合理。
4、馆内应提供助残设施,如轮椅、拐杖和助听器。
5、馆内的售票处、服务台、资料臺高度合理,或专门设置残障人士服务窗口,方便乘坐轮椅者购票、咨询和获取宣传资料。
6、馆内设置无障碍用餐和休息专区,不放置椅子方便轮椅进出并且避开参观动线,方便残障人群用餐和休息。
在博物馆参观过程中,许多对正常人来说轻而易举的操作,对于残障人群而言却是举步维艰,这也是阻拦部分残障人士进入博物馆的根本原因。无障碍环境是人道主义和良好社会风尚的重要标示之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已经建设完成的博物馆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后期改造,而正在设计和建设的新馆,应将无障碍设施考虑完善,从细节处做到尊重和关爱无障碍群体。
二、关注无障碍人群需求,提供无障碍服务
除硬件设施外,博物馆也需要为残障人群提供服务上的无障碍。目前博物馆的展览形式大多是展品加说明牌,适合正常视觉的人欣赏,讲解服务也基本针对正常听力观众。这使听力、视力有障碍群体虽然进入了博物馆但得不到合理舒适的服务。
1、设计盲文宣传资料。博物馆宣传资料内容丰富全面,是观众了解博物馆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只针对视力正常人群使用,对于视力障碍者,他们无法获得博物馆的各类参观和活动信息。博物馆可以针对视障人群设计制作盲文宣传资料,工作人员可以主动将盲文宣传资料送到进馆的视障人士手中,在各展馆入口处或者重点展品前,可以设置盲文说明牌,让他们对博物馆的展馆、展品和活动信息有所了解。
2、提供手语讲解。国内一些大型博物馆已经开始尝试提供手语讲解,例如首都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和山西博物院等。博物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安排专人学习手语并达到手语讲解水平,并鼓励馆内一线工作人员学习手语,能用手语表达日常用语和简单的博物馆行业用语,在工作中能和听力障碍人群进行简单的交流。在没有条件培养专职手语讲解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招募会手语的志愿者或者招募障碍者担当志愿者,使沟通更及时、有效和流畅。
3、利用多媒体设备。博物馆可以充分利用各种高科技多媒体设备,为障碍人群提供导览服务。目前国内很多博物馆都提供多媒体语音导览设备,有种语音导览设备到达展品前可以自动感应和播放讲解词,同时导览器屏幕上会显示手语。此外,博物馆还可以在常规展馆入口、特别展览入口和重点展品附近放置显示屏,将展馆介绍和重点展品的相关信息等通过专业的手语老师录制成视频后进行滚动播放,协助视力障碍人群参观了解展览展品。
三、针对无障碍人群,策划教育活动
残障人群是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和残障人士自身条件的制约,他们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残障人士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精神文化的需求显得更为迫切。社会不仅要物质助残、经济助残,还要文化助残。博物馆是文化单位,也是教育阵地,如何针对残障人群开展教育活动值得每个博物馆思索。
1、策划可触摸展览。对于视力障碍人群,最直接最有效的感官体验方式是利用触觉和听觉。为保护文物和展品,博物
馆内的文物和展品大多都被隔离在展柜中,对视力正常人群而言并不影响参观,但对于视力障碍人群,这影响他们对文物展品的全面认知,即使再有声有色的语言讲解,也无法弥补他们对文物展品认知的缺失。针对视力障碍人群的特点和需求,博物馆可以策划可触摸展览,将文物展品的复制件供游客触摸,并配置相应的语音介绍,让视力障碍人群全方位的了解展览和展品、感受博物馆对障碍人群的尊重和关爱。endprint
2、建设有声博物馆。目前国内许多博物馆都在建设数字博物馆,将实体博物馆利用现在多媒体技术立体的呈现在网络上,引发观众的兴趣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针对听力障碍人群而言,除了数字博物馆,更需要建设有声博物馆。博物馆可以将展览内容、文物藏品和学术研究等信息录制成音频,发布在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微薄和各类手机应用软件上,让视力障碍人群和不方便来馆参观的观众不出家门就能通过现代多媒体方式了解博物馆,从而走进博物馆。
3、主动走进残障机构。残障人士由于出行不便,很少会有机构和单位主动组织残障人群参观博物馆,这也使得残障人群失去了很多享受教育的机会。残障人群的社交活动范围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各地区残疾人联合会、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地,博物馆可以就进选择残障机构,与他们联系沟通,将展览、讲座送进社区,为基层残障人群服务。展览配合展品复制件,让残障人群可以亲手触摸感受,讲座现场配合手语老师,可以更好的表达和沟通。现在很多博物馆都有下社区下乡村的活动,残障人群对知识的渴望更甚于正常人群,博物馆可以尝试主动走进残障人群。
4、与特殊教育学校共建。残障青少年儿童的教育资源相对比较匮乏,教育的渠道也比较少,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残障青少年儿童的发展。博物馆送展览送讲座是一种短暂行为,活动频次低,受众面小,后期效果不持久。为关爱社会残障青少年兒童群体,体现博物馆的人文关怀,博物馆可以尝试和特殊学校进行共建,建立长效互动机制。特殊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来博物馆活动,博物馆也可以定期前往学校搞活动,进一步传播文化知识,扩大残障青少年儿童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对博物馆的认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助残设施会越来越完善。残障人群需要社会的尊重、关爱和照料,不应被忽视和遗弃,很多博物馆在设计和建筑上考虑了无障碍设计的建设,但更应从软件方面去努力、去提高,实现文化环境上的无障碍。博物馆在进行无障碍建设、开展助残活动的同时,也应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机会对所有观众宣传关心和帮助弱势人群,提高公众的文明意识。
参考文献:
[1] 张微,《博物馆对身心障碍者的导览服务》,《中国博物馆》,2007年第3期
[2]王雯,《博物馆面向视听障碍者的无障碍设计研究》,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3] 单霁翔,《从服务“观众”到服务“公众”——博物馆社会服务理念的提升》,《首都博物馆论丛》,2013年12月
[4]刘卫华,曹敏,《无障碍博物馆——理念与实践》,《中国博物馆》,2008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