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C—12汽轮机通流部分结垢清洗

2017-08-02王亚林

神州·中旬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增效安全

王亚林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CC12-35/16/5双抽凝汽式汽轮机通流部分结垢低压饱和蒸汽清洗方法及清洗效果。

关键词:汽轮机结垢;安全;增效;饱和蒸汽清洗

前言

由于蒸汽品质原因,从机组运行参数分析判断,热电公司三台汽轮机通流部分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结垢现象,并且已造成机组复速级压力升高,效率降低、出力下降,同时给机组安全运行带来较大隐患。按惯例需停机清理。

一、低压饱和蒸汽清洗汽轮机的可行性分析

1.1依据以前机组单体大修化验分析,机组通流部分结垢为质地松散含钠盐,依据蒸汽溶盐的特性和专家意见,采用低压饱和蒸汽低负荷吹扫清洗可达到去除积垢的目的。

1.2采用低压饱和蒸汽清洗汽轮机通流部分结垢,与设备厂家说明书规定相符;经调研,迁安胜科热电12MW及山东海化热电15MW的汽轮机清洗有成熟经验,安全可靠、清洗效果明显。

1.3利用传统方法解决以上问题,采用机组单体大修的方法,时间长、耗资大、影响公司的效益。

二、对低压饱和蒸汽清洗汽轮机的具体要求

2.1整个过程要严密组织、分工明细、统一指挥。在整个冲洗过程中,严格做好蒸汽压力、温度的调整,坚决避免汽温急剧变化或停炉。要严密监视汽轮机差胀、振动、上下缸温差、轴向位移、推力瓦温度等参数,发现异常按规程规定处理。

2.2整个冲洗过程,应控制进汽温度必须有一定过热度,且不低于汽机上缸温度55℃,防止因骤然冷却、收縮使机组振动或造成更严重后果。

2.3清洗时,可适当调整电负荷,尽量保持调速汽门全开,确保冲洗效果。

2.4发生下列情况之一者,要立即打闸停机。①出现水冲击现象时。②冲洗过程中,任何参数超保护动作值而保护未动作或某一参数突然变化较大时,应立即打闸停机。③机组发生剧烈振动时。④突然甩负荷时。

三、低压饱和蒸汽清洗汽轮机的过程

3.1准备阶段,包括降电负荷至额定负荷的30%(4000KW左右);主汽温度以 3℃/2分钟的速度由额定420℃降至 390℃,注意汽温低于400℃时适当开启汽轮机本体、汽缸结合面、管道等疏水;以每分钟0.1 MPa的速度降低主蒸汽压力至额定负荷30%时的额定压力;将凝结水倒为排地沟运行,通知化学每隔10分钟化验一次凝结水电导度值、PH値、二氧化硅,钠离子浓度,并将结果详细记录。(整个时间大约40-50分钟)

3.2冲洗阶段,联系锅炉保持主汽压力2.6MPa不变,以每分钟1℃的速度将主汽温度降至360℃(此温度为正常运行时,规程规定零负荷点);检查机组无异常,再联系锅炉以每分钟1℃的速度降低主蒸汽温度,继续进行汽轮机的清洗,但必须确保有20℃以上的过热度,调速汽门尽量开大(实际机组负荷控制在5000KW左右),按规定做好化验分析。 (时间约120-150分钟)

3.3效果巩固阶段,据化验分析,如果冲洗效果不好,可进行负荷小范围调整,决定汽温控制及冲洗时间。允许汽温降至230℃, 汽压力最低2.3MPa。待凝结水导度合格后,结束冲洗,回收凝结水。如果机组恢复,按每分钟1-2℃、0.1-0.15MPa的速度将主蒸汽汽温、汽压升至额定值。或按上级命令停机。

四、低压饱和蒸汽汽轮机清洗效果分析

4.1 22:06开始至22:38随着主蒸汽温度下降至279℃,凝结水导电度、SiO2和Na+骤然上升至140us/cm、4000ug/L、

7270μg/L,说明汽轮机通流部分盐垢被湿蒸汽大量冲洗带出;23:07至01:10,虽然主蒸汽温度继续从275℃逐渐下降至240℃,但凝结水导电度、SiO2和Na+分别稳定在 45-72 us/cm、1400-2500ug/L、 1980-3240μg/L,还属超标较高状态,说明汽轮机通流部分盐垢一直被湿蒸汽大量冲洗带出。

4.2经过近3h低负荷清洗,01:35开始凝结水导电度、SiO2和Na+开始下降并逐渐恢复至正常值,这种现象说明汽轮机通流部分盐垢逐渐减少,趋于正常,这次清洗结束。

五、低压饱和蒸汽对12MW汽轮机通流部分结垢清洗的总结

5.1可以肯定的说,这次低压饱和蒸汽对12MW汽轮机通流部分结垢清洗取得明显的效果。首先,从凝结水采样分析数据可以证明。其次,机组带负荷能力提升了,发电汽耗下降了(约0.05kg/kwh),额定负荷下,调节级压力降低了0.2MPa左右,汽轮机各级抽汽口压力、温度不同程度恢复。

5.2 在清洗过程中,汽轮机缸差胀、机组振动、上下缸温差、轴向位移、推力瓦温度等参数均控在正常范围内,可以说是安全的。

5.3从整个冲洗过程凝结水采样分析,可以看出汽轮机通流部分结垢主要集中在调节级后中压缸部位,与以往揭缸检修发现结垢现象完全相符。

参考文献:

[1]设备说明书endprint

猜你喜欢

增效安全
仿生耦合风机叶片模型降噪与增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