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温州苍南古建木雕
2017-08-02陈德号
陈德号
摘要:温州苍南古建木雕技艺承传于明清时期的闽派木雕与徽派木雕,既继承了闽派木雕构图上的大气与粗犷,又继承了徽派木雕刻画上精巧与细腻,雕刻上要求与建筑物本身的结构、设计相和谐,讲究综合运用圆雕、浮雕、透雕多种技法,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魅力。2008年被列入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关键词:古建木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温州;苍南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庙宇、园林、民宅等。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建筑装饰,一直存在于人类的建筑艺术创作中,是人类建筑审美观念最直观的表达,而中国古代建筑装饰更是历史悠久,艺术风格与技术手法独特,不仅具有丰富的外在形式美而且蕴含更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义,尤其是题材内容元素广泛。为此针对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题材,以建筑装饰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中便是------木雕。
我国的木雕装饰,历代均很发达,特别是我国的建筑木雕装饰,是木雕装饰艺术的构成主体。多少年来,它在我国的宫殿、庙宇、园林与居民建筑内外环境中均得到广泛应用,从而推动了木雕构件与建筑装饰的紧密结合,并在雕饰风格与技艺上,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木是凝结着质朴的生命与自然精华的物质,它有着独特的温润感和生命感。中国拥有深厚的木雕艺术创作传统,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便利用自然界存在的丰富的木材资源,从原生的木质形态中提炼出审美的要素,因材施艺,因物象形。
春秋战国时期,温州建都立国,史称东瓯;东汉顺帝永和三年(138年),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贤宰乡(今永嘉县瓯北镇)。是为温州建县之始。地处浙江东南沿海南端的苍南,因地处玉苍山之南,取县名为苍南,闪耀着历史文明光辉的温州苍南山清水秀,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有着一千八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人杰地灵,代有名家。山峰挺拔其间,地势高峻,沟源区多峭壁、瀑布;木材资源丰富,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区域间的贸易往来中提升了古建筑雕刻的艺术地位。
所谓建筑木雕,是指在建筑物装饰部件及家具上雕刻装饰性花纹图案的雕刻艺术。它分圆木雕、花版雕、方木雕三大类——圆木雕主要用于立柱、梁架、斗拱、檐条、檩条、柱拱、劄牵等主要构架和撑木、挑头、梁托、雀替、扇窗、栏板、栏杆、挂落等构件的装饰。花版雕主要用于构成外廊空间的天花、楼层栏板、隔扇、门窗、家具等板面装饰。方木雕主要用于家具等家庭摆设物的装饰。中国人讲求“天人合一”与自然相生相容,所以几千年来以木构架建设房舍宫府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木建筑文化。古代建筑斗拱分为九星,七星,五星,三星,九星斗拱级别最高,例如佛教的大雄宝殿就是九星斗拱,而民宅只能三盆书架。而古建筑木雕则始于对部分构件的装饰加工,使之符合于建筑审美的需求,久而久之便成为了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木雕的形象与庭院草木,家具陈设相互映衬,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精神与审美趣味。温州古建筑木雕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涌现不少民间艺人,内容包括平面的“窗格雕”、“门面雕”;立体的“牛腿”、“梁雕”、“柱雕”。题材多为写实,常见的有表现自然景象、吉祥动物、观赏植物,装饰物以及历史人物故事,神灵及神话故事都取材于人们日常的喜闻乐见,不仅充分表达了建筑物主人的身份地位、审美情趣、人生哲理,而且讲究布局的统一与和谐,每一件都有自己的装饰风格和技巧特点。
從苍南建筑木雕所运用的主要工艺技法来看,有沉雕、浮雕、圆(立体)雕、层雕、锯通雕、满地雕、贴雕和嵌雕等多种,不同手法的运用视建筑结构的需要而定,一件完整的作品还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各种雕刻技法。刀法上惯用平刀和斜刀,为精雕细刻提供了优势,故作品造型精致生动,特别是线条的深刻、流畅,有别于常用三角刀的腐浅、刻板。在构图上追求简洁明快,突出主体,简化附属物。作品主题明显、立意清晰。在造型工艺上精益求精,如所有人物除腿足部呈浮雕型外,上身基本雕成立体,栩栩如生。每幅作品均留有与景物水平高度持平的杠线,起保护作用。在风格上吸收闽派的大气与徽派的精巧,形成自己的写实结合写意,实用性兼具观赏性的独特风格。从构图的精巧,刀法的细腻,线条的流畅上,均表现了江南文化的“婉约柔丽”之美,它的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巧妙结合,则反映了苍南文化的“事功务实”精神。
从铭文中追溯历史,在古建雕刻上认识生活。它的重要价值在于将历史文化刻画在人们眼前,人文气息扑面而来,使人们在感叹工匠的技艺精彩绝伦的同时可以深刻认识年代的重量。温州苍南古建木雕继承了中华木文化的实用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反映了人们向善向上的人生理念与祈福讨彩的生活追求,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温州苍南古建木雕工艺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的文化资源,我们必须致力于对它的传承和保护,让其能够得到更长足的发展 。
参考文献:
[1]高选.古建木雕刻的几点要求[J].古建园林技术,1985,(01):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