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清帝乾隆在避暑山庄的中秋活动

2017-08-02于乐

中国绿色画报 2017年7期

于乐

【摘要】:避暑山庄兴建后,逐步成为清帝在塞外的园居生活中心和进行政治、文化、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康熙、乾隆二帝,每年均有数月在避暑山庄度过,以七、八月居多,所以在避暑山庄度过许多中秋。乾隆皇帝在山庄过中秋节不仅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活动印迹,而且写下了具有特殊文化品位的中秋赏月诗,让我们感受到盛世时期避暑山庄的中秋是怎样的欢歌乐舞。

【关键词】:清帝;中秋节;典制;月供活动;赏月吟诗;特殊文化

避暑山庄兴建后,逐步成为清帝在塞外的园居生活中心和进行政治、文化、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清朝12位皇帝中有7位都曾来此,尤其康熙、乾隆二帝,几乎每年夏秋都在避暑山庄度过,自然少不了在避暑山庄过中秋,在避暑山庄的诸多活动中,中秋节则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之一。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皇帝在承德共度过十余次的中秋。乾隆皇帝即位第6年起,开始巡幸塞外,至乾隆六十年,至避暑山庄共达49次 ,更是在避暑山庄度过四十多个中秋节,并在此作中秋赏月诗百余首。

八月十五,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国古代对月亮的崇拜极为普遍,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先秦至汉唐,人们在中秋节拜月、赏月、咏月。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在《唐书·太宗记》中就有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中秋节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到明清之后中秋已上升为民俗大节,成为帝王、民众生活的重要节点,节日情趣更为浓厚,而传说中的嫦娥奔月、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吴刚伐树等神话故事,更让中秋节包含了超越世俗之上的文化意蕴。

据《清史稿》记载,在清宫各种节令祭祀活动中,每个节令都具有具体的典制,其中“中秋节”占有突出的地位。清宫中秋节令早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就有定制,“每月朔和望(初一、十五)奉神位于前殿”,“皇帝亲往行礼,祭祀前三日,皇帝及执事各官斋戒”。乾隆时期,节令定制就更加详细。《国朝宫史》中记载:“凡仲春之朔祭日,仲秋之望(八月十五)祭月,七月七夕祭牛、女,皆宫殿监先期奏闻,至日,宫殿监率各该处首领太监等设供案,奉安神牌、香烛、斗香、燎炉、拜褥备具、陈祭品四十九,届时宫殿监奏请皇帝拈香行礼,礼毕,奏请皇后、皇贵妃、妃、嫔等行礼。礼毕,皇上送燎还宫”。

乾隆皇帝在山庄过中秋节要举行月供活动。内膳房向例在八月初就要准备皇帝月供的月饼。皇帝拈香拜月焚燎撤供之后,宝塔式的大月饼遵例妥慎保存起来,留到当年除夕再吃,取一年到头欢喜坚固的口彩。三斤重月华饼则以一个进奉皇太后,以分赐皇后及各宫妃嫔们,名为散福。另一个皇帝则留归自用并赐侍从人等。此外赏月所用的三寸大的小月饼,是赏赐王公及宫眷用的。有关供月的地点,《养吉斋丛录》记载,“乾隆间供月在山庄之云山胜地,嘉庆间,供月在山庄继德堂后之畅远楼。”如“乾隆四十年哨鹿膳底档”记载:八月十五日,晚膳,遵例,“上赏小饼”,乾隆在山庄烟波致爽院内设供,酉初三刻,乾隆在供前拈香行礼,酉正三刻,至云山胜地用膳赏月。 又据乾隆五十三年的“节次照常膳底档”记载:“八月十五日晚膳后遵例伺候 上赏人用攒盘月饼二十二盘二桌,系愉妃三公主进。二寸月饼二十四盘二桌,内管领月饼二十三套四桌,自来红月饼二十盘,安在烟波致爽院内伺候赏用。”

赏月吟诗则是中秋的主要活动。八月十五,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除了进行祭月、设供、上香、行礼之外,另一项活动就是赏月了。八月十五正是避暑山庄秋色宜人、丹桂飘香的时候。中秋之夜,在融融月色之中,欣赏着一轮明月,此时堆盘瓜饼,举杯称觞,看“玉兔上锤山”,观“野潭潋滟金波涌”,感受着“琼楼玉宇,天上良宵,碧汉银蟾,人间胜赏”的美景,皇帝与群臣一起举杯赏月,吟咏唱和,感受着人间天上仙境般的愉悦,风雅至极。这种情与景的交融恰好迎合了人们内心最惬意的性情。乾隆皇帝是有史以来做诗最多的一位帝王,达到4万首,关于中秋节的诗有100余首,绝大部分作于避暑山庄,其中有赏月诗、泛月诗、待月、玩月、还有中秋侍宴诗等等。我们从诸多的皇帝诗文中可以看出,当年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过中秋时的心情意境。如乾隆二十四年御笔巳卯中秋诗中写道:“胜地良辰可放闲,携来诗稿自刊删。开编恰是中秋帖,即是重吟玉塞山。朗照宁分中外光,挥毫墨染桂花香。兴州景咏才四度,西极功成逮一匡。洸洸犹有逐回师,获丑伫成奏凯诗。虽共儒臣赏佳节,历怀遥在察汗也。欲拓东魄上西楼,备觉山寒不碍秋。风月宜人赓九迭,光阴瞥眼忆从头”。这首诗说明了乾隆皇帝在良辰吉日的中秋节,登云山胜地楼,斟酌自己在塞外的中秋诗稿,联想到西北战捷相奏,贼众大败,逆酋是日就擒的盛世武功。在这樣祥和喜庆的日子里,寄崇情于玉塞,映半壁高举锤照,月光美景,桂花飘香,与归顺的外藩列帐交萦,儒臣共赏佳节,万里同情,关外欢声传遍。

乾隆皇帝从 十四年起每年中秋或每月望日都会从避暑山庄的知鱼矶登青雀舫,泛月于山庄湖区。如乾隆十九年御制泛月诗写道:“泛月宜何处,山庄景最新。鹤唳孤松顶,鹿寻曲涧滨。夏宵含飒爽,塞水漾明沦。锤举玉台迥,温峤早痴人。”还有乾隆四十六年御制塞湖泛月诗写道:“塞湖敛尽碧霄清,几望冰轮倍觉明。傍晚乘凉兼玩景,逐教青雀泛澄瀛。”以上乾隆皇帝的泛月诗,说明了避暑山庄中秋及夏季之望日,月光明朗,荷桂尚开,行舟荡漾在塞湖之上伴随着清风绿水,欣赏着湖光山色。

避暑山庄在乾隆时期,中秋节的各种活动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盛况。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除了中秋赏月之外,还要举行庆祝活动。乾隆皇帝是八月十三的生日(清代将皇帝的生日称为“万寿节”),时隔一日就是八月十五中秋节,为此乾隆皇帝称八月 为“宝月”。乾隆十七年《叠中秋帖子词韵仍命翰林苑诸臣和之》诗序就曾写道:“峰姿波态,都觉清秋,宝月庆宵,适如人意……”。乾隆皇帝是位孝子,每年的八月十三万寿节到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几天都要给皇太后请安,并侍奉和宴请其母后,还要为母后作中秋侍宴诗。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乾隆帝在避暑山庄的48个中秋里,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活动,写下了具有特殊文化品位的中秋赏月诗。这些诗都是在避暑山庄中秋赏月的诗文,诗句文词卓越,全诗生色,描绘出当时避暑山庄中秋的意境。对避暑山庄广泛赞美的语言里,让我们感受到当时避暑山庄中秋之夜,皇帝与后妃及文武百官,天上人间共赏良宵,感受蓬莱瑶池般的祥瑞情景,其意境之美,韵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