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继承推动传承 创业带动就业

2017-08-02吕华杰

经济 2017年14期
关键词:芮城县桃木永乐

吕华杰

非遗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现在与未来的资源。非遗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也是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非遗传承的基础是良好的继承,不仅是继承非遗技艺,更重要的是技艺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在国家公布的四批非遗名录中,山西永乐桃木雕刻位列其中,而山西永乐桃木雕刻所传承的技艺不仅仅是雕刻本身,而是有700余年历史的吕祖道教文化。

传承道教文化与吉祥文明

桃木是中华民族吉祥文明的象征,桃木剑雕刻工艺同样也是芮城永乐当地文化的象征,它不光承载着山西民俗文化,也承载着道教文化的内涵。桃木自古以来就有“阳刚之木,五木之精”的美誉。史书上曾记载:桃木乃仙木,有镇宅、辟邪、纳福之神功,被人们视为吉祥、平安、长寿的象征,在我国民间文学和宗教信仰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桃木雕刻技艺至唐代已经十分成熟,发展出了雕、镂、镌、刻、镶、嵌、剔、轧等技法,图案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龙凤呈祥等。永乐桃木手工雕刻技艺原本在李氏家族中传承,从选料、设計、定型、下料、雕刻,到砂光、压亮、上漆、复磨等,无不亲力亲为,在传统品种基础上又开发出桃木制作的宝剑、神像、神牌、法印、令牌、符篆、大刀、拐杖、木梳、笔筒、名人字画及各种桃木吉祥物、木雕、根雕。一件工艺精致的桃木雕刻作品的诞生,往往需要数十道复杂的工序。

创业带动就业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国家级非遗项目永乐桃木雕刻代表性传承人李艳军家族传承达五代以上,其高祖父李祥、曾祖父李小增、祖父李发奎及父亲李智家连续五代为道家居士,均从事桃木雕刻手工制作,李艳军从小接受父亲、特别是祖父亲自传授教导,习得桃木雕刻技艺及民俗与道教文化。李艳军秉承祖先留下来的雕刻技艺,以公司加农户的运作模式努力迎合市场需求,依据祖传和自己设计创作的桃木作品多次获奖,芮城县委县政府授予李艳军文化产业开发带头人光荣称号等。

目前李艳军的理天木雕研究所吸纳残疾人、下岗职工及农村闲散劳力作为培养对象,经过刀法娴熟、经验丰富的师傅悉心传授,已相继培养了桃木雕刻骨干30余人。使桃木雕刻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得到良性发展,让桃木雕刻产品形成规模、走向市场,给人们带来艺术欣赏和精神享受的同时,也带来经济上的创收,芮城桃木雕刻从业者不断创新、狠下功夫,研发了象征吉祥、平安、长寿等寓意的桃木剑、桃木刀、笔筒、屏风、如意、摆件、挂件等30余种产品。

目前,芮城县理天木雕文化研究所被芮城县残联指定为芮城县残疾人木雕实训就业基地,被指定为山西省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已经成功举办了多次残疾人木雕实用技术培训班。这一模式既拓展了永乐桃木雕刻的传承保护途径,又赋予了残疾人一技之长。

非遗传承人的使命

在非遗项目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产品渠道、经营模式、金融资本等诸多问题。

李艳军告诉笔者,首先是生产规模小,无后续资金。研究所前期的投入几乎清空了他的所有家当,因厂房、基础设施等原因,生产规模一直上不去。由于这个原因,许多订单不敢接,看似供不应求,实际上仍是“吃不饱”的状态。可是,想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大量的资金。其次是产品创新和创意面窄,无专业研发队伍。虽然现在的产品差强人意,但是因为没有专业的设计队伍,仍不能满足市场的差异化需求。目前,从业人员技术基本属于祖上相传,整体学历较低,如何赋予产品文化含义,尚存在瓶颈,无法满足下一步的发展需求。最后就是销售问题。产品在主要的销售区域没有形象店和体验店,营销方式还是以参会和熟人介绍为主,市场扩展的后续力量和资金都远远不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果不能进行市场化运作,也就意味着保护难度加大。如何保护、如何发展,不仅仅是非遗传承人课题,更是需要大家共同破解的一道难题。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共同构筑了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文化的支撑,就会成为一个漂泊无根的民族。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不是传承人个人的事情,需要国家的大力倡导和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在继承的基础上更好地传承。

猜你喜欢

芮城县桃木永乐
彩色笔动起来
一个村庄的“碳中和”探索——芮城县庄上村以“光储直柔”技术打造全国首批零碳村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山西省芮城县 畜牧兽医发展中心开展专业知识大实践活动
《永乐大典》所见明人佚集二种
卧佛
巧手雕出了致富路
苹果炭疽叶枯病在芮城县的发生特点及防治
关于嘉业堂收藏的两册《永乐大典》
永乐时期明朝与女真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