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动能 新篇章开启京沪经贸论坛
2017-08-02谭冉
谭冉
7月8日,由北京上海企業商会主办,绿地集团协办,第一财经、《经济》杂志社联合支持的第三届京沪经贸论坛在北京举行。此次论坛以“新动能 新篇章”为主题,科技部原部长朱丽兰,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商务部原副部长张志刚,上海市原副市长、上海第十二届政协副主席周太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等出席会议并发言。
朱丽兰:人才转化和成果转化一样重要
创新是我国提升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如何踏上创新之路,路途还很遥远。
从科技角度来说,科技人员怎么发挥创新能力?关键是让人动起来,用科学的评价体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哈佛大学有关专家表示,技术成果转化,转化的不光是技术成果,关键是人的转化。我国现在的科技成果转化,严格来说还停留在大学科研,到真正产品化、产业化还很远,所以必须要走出去,与企业界走在一起。现在很多科技人员可以停薪留岗,随着科技成果一起出去创业,我认为这有助于新动能的发挥。
除此之外,对企业家也应寄予厚望。“一带一路”怎么走出去?这需要真正的企业家,只有真正走出去,国家才能有实力。在新时期,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商会应该发挥黄埔军校的作用,给企业家创造这种平台和环境,让他们更好地发挥新动能、新潜能。
从政策环境来说,公务人员要有担当,国家政策再好,但如果中间环节出现工作上的失误也会满盘皆输,这就要求各个岗位的人都动起来,进一步挖掘潜力,提高能力,实现开拓创新。
仇保兴:深度城镇化催生经济发展新动力
深度城镇化是未来增强我国经济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产生新的经济发展动力。新常态下城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城镇化速度明显放缓,机动化将强化郊区化趋势。目前我国城镇化增速已从过去的1.3%下降到0.7%-0.8%,在世界城镇化历史上,欧美城镇化导致了郊区化,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一旦出现郊区化现象,后果将比欧美国家还要严重,这就要求我国的城镇化政策必须要谨慎。
第二,城市人口老龄化严重。老龄化的到来既有挑战,又包含了很多机遇,但如果我国人口政策不改变,到2050年,我国的楼宇改造将承担巨大压力。
第三,住房需求将持续减少。目前我国人均住房面积为35平方米,但是由于人口不断涌入超大规模城市,大量二三线城市住房放空,所以去库存很重要。
第四,能源和水资源结构性短缺将持续加剧,空气、水和土壤污染加剧。
第五,小城镇居住环境退化,人口流失严重,城市特色和历史风貌正在丧失。小城镇人口大量流入中大型城市,这对小城镇的环境退化和污染、就业岗位不足、管理不善都有影响;许多城市已成了国外后现代建筑师的试验场,大批“大、洋、怪”的建筑拔地而起。
第六,交通拥堵从沿海大城市到中小城市蔓延。
第七,保障性住房积存与住房投机过胜并存。基层政府为节约开支,将保障性住房安排在缺乏配套的远郊区,这加大了保障性住房成为“空城”的几率,投机性购房正在扭曲住房需求并制造泡沫。
第八,城市防灾、减灾功能明显不足。大城市灾害风险加剧已成为国际通病,我国城市领导任期短、考核机制不健全,更加剧了“重地上、轻地下”现象,地下管网被严重忽视了。
对此,应该稳妥进行农村土地改革试点,防止助推郊区化;以“韧性城市”规划整合城市整体资源,提高城市防灾能力;推行城市交通需求侧管理,促进城市绿色交通发展;变革保障房建设体制,降低房地产泡沫风险;全面保护城镇历史街区,修复城市文脉;推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保护和修复农村传统村落;强化城市群协调发展管治,促进高密度城镇化地区可持续发展;对既有建筑进行加固、节能、适老改造,加快绿色建筑推广;以特色生态小镇为抓手,分批进行人居环境提升改造;以治理城市病为突破口,全面推行智慧城市建设。
城市是所有问题的根源,但是城市本身也是解决问题的钥匙,深度城镇化正是发展城镇化的良药。
张志刚:走出去要量体裁衣,看菜吃饭
新动能要“动起来”关键要有人的积极性,同时要有好的创新环境。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走出去的主体。企业走出去应该注意4个方面。
第一,实事求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应该走出去,也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必须走出去,应该让有条件的企业率先走出去。十八大提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所以一定要量体裁衣,看菜吃饭,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第二,平等互利。走出去不能光算自己的账,平等是对于霸权的一种颠覆,也是新思想、新动能的思想基础,而互利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一定要算别人的账,也算自己的账,做到既平等又互利,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调查研究。走出去不容易,要在走出去之前做好调查研究。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历史不同,制度道路也不相同,企业要在走出去之前充分了解合作伙伴的情况,地方的民俗、法律和投资环境,考虑到包括政治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也可以到驻外使领馆、驻外参赞、外交部、商务部进行咨询,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第四,要做长期努力的准备。走出去不可能马上见效,沿线国家发展情况水平参差不齐,有发达体,有亚洲经济圈,也有广大的中间区域,经济基础不一样,发展目标和发展道路的选择也不一样,不可能一蹴而就。有条件走出去的企业一定要做好长期努力的准备,思想影响前途,方向决定未来。
周太彤:经贸合作要与文化相融合
如何发展新动能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方面,我们应该从服务国家战略当中获得发展的新动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国家战略。上海浦东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示范,在推动上海形成经济经贸中心、带动长三角和整个长江流域发展方面起到了主要作用。所以不难看出,获取发展的新动力,离不开国家发展战略的支持。
另一方面,要从创新实践中培育新动能。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时期,在传统动能由强变弱时,需要依靠新动能的力量来推动传统动能转型,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通过结构性改革和新技术的牵引,特别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做大新经济,以新经济激发和释放发展新动力。
同时,还要主动推进政府职能改革从而释放发展新动能。上海已经到了没有改革创新就不能前进的阶段,政府支撑改革自然成为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重要课题和焦点。为此上海推进“放管服”改革,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环境,在这个进程中,必然会找到和先进国家地区的差距,补齐短板。
此外,还要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新动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越发明确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目标,跳出由过去全球产业转移红利为目标的被动开放思维,创造和构想全球价值链重构红利的主动开放路径。
从国家角度来讲,国家的强盛不仅体现在经济上,也更多反映在文化繁荣和文化融合上,地方城市间的合作也是如此。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要从文化领域和全球进行融合,让经贸合作逐步跨入到文化融合当中。
王微:消费带动城市国际化进程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正在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也在发生剧烈变动。在研究新动能时我们发现,全球在中等收入向高等收入迈进的过程中,依托国际化大都市,消费可以快速形成一系列国际消费中心。这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形成于工业化时代之后,与城市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更重要的是,这些全球消费城市通过企业之间的网络联系,连锁、资本等的纽带联系,正在构成一个全球消费网络。这对全球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消费引领和带动作用。
回头看中国,我国从中等收入向高等收入迈进的过程当中,新动能更多地来自于消费,消费结构的显著升级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和结构升级的有力推动者。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消费结构可以实现从有向好、从商品到服务、从追赶到引领的关键转变。其中,从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的转变不仅能成功追赶欧美国家,还有很多属于我们自己的创新,例如互联网消费,正在把中国的商业模式对外输出,同时也会吸引全球消费进入到中国。更重要的是,未来中国围绕京沪等大城市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趋势已经形成,而且具备了相当大的基础条件。
在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方面,我们應该围绕具体的消费动力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供给,特别是高端消费品的供给,而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大量的新兴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的加快发展,这些恰恰是我们很多城市发展的短板,所以增加供给是中国推动国际化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一个核心要素。除此之外,还要促进改革,目前很多发展措施都是面向制造业或生产性服务业的,消费性服务业的深层次改革比较少,在新兴消费形式的开放性政策和改革发展上,也都存在制度上的障碍,要通过改革来释放消费潜力,在一线城市开展创新示范。